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01

154年前,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太平军固守的南京城,随即开始屠城。那么,湘军到底杀了多少人?听萨沙说一说。

早在2年前,湘军就占领南京城外不到3公里的雨花台,开始了全面的攻势。

到了1864年6月,南京城内粮食断绝,已经危在旦夕。6月1日,洪秀全去世,7月19日南京城破,湘军一拥而入。

曾经的南京城,是1个人口70万的大城市。

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反复战争,人口巨减,到了1863年只剩下20万人。

被湘军合围以后,李秀成无法解决粮食问题,2年内被迫放十三四万人出城逃命。到了城破的时候,南京剩下3万多人,其中不到1万是太平军,其余2万多是老百姓。

入城后,包括李秀成在内的数千太平军突围,其余数千太平军在城内进行巷战。这些基本都是两广籍的骨干战士,他们明白即便投降也是死路一条,干脆拼一拼。

在和太平军激战之时,湘军四面烧杀抢掠。

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劫掠

所有湘军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抢。这不是湘军第一次抢,但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湘军为什么抢?原因也不复杂,这就是他们从军的目的。

湘军本来就是团练乡勇,基本都是农民子弟,文化程度很低。

曾国藩的忠君卫道口号,对他们来说很遥远。对于这些贫穷悍勇的人来说,从军九死一生的目的,无非是用命换钱。

遗憾的是,清廷的资金短缺,湘军长期欠军饷。

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称“水师、鲍营、义渠各营尚欠十二三万两”(《胡林翼集》二,第172页,岳麓书社)。

安庆破城前,欠饷更加严重,“军饷已欠六个月,(胡林翼)日夜焦灼,无术可济”(《胡林翼集》二,第889页)。

为此,湘军甚至出现哗变,持械聚众要钱。

为了平息士兵们的金钱欲望,自己又没钱可用,曾国藩之流默认攻破城市以后让他们抢劫。

湘军官兵很明白:南京攻陷以后,湘军就很有可能被解散,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抢劫。

所以,此次人人都参加抢劫,甚至军营的勤杂工甚至伤病员,都入城抢劫。

一些文官注重名声,不愿意亲自抢劫,就低价收购一些官兵们抢来的财物、古董,等于是分赃。

南京城内的财物,完全被洗劫一空。

后来认为,抢劫超过十万两白银财物的湘军将领,就有上百人。

一说南京被抢走的财物、古董,至少价值上千万两白银。

一些湘军将领抢劫到巨额财物后,干脆不当官了,直接回乡买房子买地,做起富裕的大地主。

以曾国荃本人为例,当时上海报纸报道:曾国荃抢走的财物,用几十艘大船运载,后购买的良田就有100倾。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上报:太平天国在南京并没有什么财宝留下。

当然没有,都被抢光了。

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奸掳烧杀:

除了太平军自己纵火以外,主要是湘军毁灭抢劫的证据。

当时整个南京城到处都是大火,诸如天王府之类建筑被烧的精光。

“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写到: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写到:三十二年后,谭嗣同游南京时仍听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此次屠杀以杀害老弱妇孺为主,因为湘军需要青壮年劳动力搬运抢来的财物。

这次屠杀相当惨烈,万幸的是南京人口已经很稀少,只剩下不到3万人。

所以,湘军屠杀的总数还是有限的。

当时史料记载,年轻妇女多被掠走,一起装在船上运走,作为战利品。这些年轻女人或被卖为奴婢,或成为军人的妻子或者小妾,船上哭声整天。

城内已经没有青壮年男人,很多老人沿河追着船只哭喊,试图救他们的女儿或者儿媳,但无济于事。

如果追得太近,老人还可能遭遇杀身之祸。

南京由此遭受一次大劫难。

李鸿章成为两江总督后写到:一座空城,四周荒田,无屋、无人、无钱!

电影《投名状》中,对湘军的行为做出了最好的注解:抢钱、抢粮、抢娘们!

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那么,概括起来,清军为什么能痛下杀手呢?

其一,最重要的是曾国藩,他作为湘军统帅,训练的是对太平军的“仇恨”。

太平军成为俘虏,命运极其悲惨。凌迟,斩首,掏心,点天灯,各种死法,一应俱全。曾国藩带头发泄对太平军的怨愤,比如把死后的洪秀全剁成肉泥用大炮打上天。

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曾国藩就是要“乱世用重典”,对于被天国洗脑的贫民也必须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他们可以从此睡上安稳觉了。而唯独像剃头一样干净,利落,才能彻底毁灭太平天国。由此可知,清廷和曾国藩对太平天国恐惧到了各种程度。

其二,太平军把江浙地区建成了根据地,是兵员补充、后勤保障的主要地区,清军用“大破坏”、“大屠杀”和“大毁灭”来断绝太平军的根本。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透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李续宾九江屠城已经收到了效果,江浙两地安庆可以如法炮制。

究其原因,曾国藩认为,“民可爱而刁民不可爱”,他把江浙两地的百姓视为“刁民”。所以,他在对待这些贫民时没有丝毫怜悯同情之心。

其三,江浙两地在当时均已经建成“兵民一体”的以乡村为单位的“司马民兵”制度,其兵员输送有保证。曾国藩偏执地固执己见,认为必须把已经成为事实的“兵民一体”,连根拔出,彻底毁灭。

原来,当时江浙地区村村有“民兵”,家家有太平军战士。按照规定,每家出一人为伍,称为伍卒。以伍卒为单位,建成“司马”制度,50人为民兵小队,负责后勤保障和组织生产,还为太平军队伍输送兵员。

对这种“兵民一体”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搞一刀切,“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老百姓因为一人参加太平军就要付出被全灭的灭顶之灾。

清军入关之初,曾经在四川发生过何其相似的一幕!“民贼相混,玉石难分,俱屠之”,其实是异曲同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