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做个读书人

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叫做:You are what you read!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语道破了读书与做人的关系!无独有偶,中国人讲“读书”,也是为了“做人”,即所谓“知书达理”,认为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其目的就是“达理”,知道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


有一个现象——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特定的宗教信仰约束人们的思想。儒释道三家虽然占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也被称为“儒教”,但是三家的影响远未达到宗教的程度,仅停留在文化的层面。西方国家的个体在“做人”上是用宗教教义来解决,国人的“做人”哲学是靠文化来规范——这就是“读书”。


世界读书日 | 做个读书人


中国人是崇尚文化和智慧的民族。国人读书做学问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进式为最高理想,“修身”无疑就是“做人”,是读书的首要“宗旨”。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则是读书大众化时,民众对读书好处的直观、通俗表达。


万世师表的孔子自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之所以达到如此境界,不外乎用书籍文章充实自己,用知识学问熏陶自己,先做到独善其身,然后推己及人,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把从书中提炼出来的“做人”的原则阐述的更加淋漓尽致。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此正气有四:一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气;二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勇气;三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逸气;四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清气。

世界读书日 | 做个读书人

可放眼古今,如何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姑且以俗子之心度圣人之腹,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书,包括文字构成的书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构成的书,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人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社会知识。即古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所得用于实践是“读书”向“做事”的重要转变。读书所获得的二手知识,可能更全面、更详细、描述更清楚,但实践能够验证书中知识,让它更直接、更明确、感受更清晰。法律人应该是最清楚的,把法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办案,就像是学习到“屠龙之技”后终于见到了龙,可以一展身手。经过熟能生巧的刻苦锻炼,在办案中就能够应用法律知识像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入有间”的游刃有余。

世界读书日 | 做个读书人

有人说东方文化,说到底是黄土文化,我们的祖先正是把黄土当作书页,用汗水去培植,用一辈又一辈的守望当泉水去养育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副常见的对联,表达的就是“读书”与“持家”的密切关系。我们的民族正是一手锄铧,一手“论语”,体味百态人生,传颂华夏文明的。


读书即做人,做人需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