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 | 做個讀書人

在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叫做:You are what you read!讀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語道破了讀書與做人的關係!無獨有偶,中國人講“讀書”,也是為了“做人”,即所謂“知書達理”,認為讀書是學知識、明事理的最好途徑,其目的就是“達理”,知道如何做人,做怎樣的人。


有一個現象——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特定的宗教信仰約束人們的思想。儒釋道三家雖然佔了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學也被稱為“儒教”,但是三家的影響遠未達到宗教的程度,僅停留在文化的層面。西方國家的個體在“做人”上是用宗教教義來解決,國人的“做人”哲學是靠文化來規範——這就是“讀書”。


世界讀書日 | 做個讀書人


中國人是崇尚文化和智慧的民族。國人讀書做學問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漸進式為最高理想,“修身”無疑就是“做人”,是讀書的首要“宗旨”。至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則是讀書大眾化時,民眾對讀書好處的直觀、通俗表達。


萬世師表的孔子自稱“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之所以達到如此境界,不外乎用書籍文章充實自己,用知識學問薰陶自己,先做到獨善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達到“天下歸仁”的理想。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把從書中提煉出來的“做人”的原則闡述的更加淋漓盡致。所謂浩然之氣,是一種正氣,此正氣有四:一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壯氣;二是“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勇氣;三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逸氣;四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清氣。

世界讀書日 | 做個讀書人

可放眼古今,如何能夠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姑且以俗子之心度聖人之腹,唯一途徑就是“讀書”。自古聖人無常師,如果有,那就是書籍。書,包括文字構成的書和大自然及社會生活構成的書,前者是有形的,後者是無形的。人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學習社會知識。即古人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讀書所得用於實踐是“讀書”向“做事”的重要轉變。讀書所獲得的二手知識,可能更全面、更詳細、描述更清楚,但實踐能夠驗證書中知識,讓它更直接、更明確、感受更清晰。法律人應該是最清楚的,把法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辦案,就像是學習到“屠龍之技”後終於見到了龍,可以一展身手。經過熟能生巧的刻苦鍛鍊,在辦案中就能夠應用法律知識像庖丁解牛一樣“以無厚入有間”的遊刃有餘。

世界讀書日 | 做個讀書人

有人說東方文化,說到底是黃土文化,我們的祖先正是把黃土當作書頁,用汗水去培植,用一輩又一輩的守望當泉水去養育的。“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副常見的對聯,表達的就是“讀書”與“持家”的密切關係。我們的民族正是一手鋤鏵,一手“論語”,體味百態人生,傳頌華夏文明的。


讀書即做人,做人需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