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周邊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主要呼吸肌:膈肌、肋間外肌、肋提肌(提肌,擴大胸腔容積,肋吸氣)。

膈肌位於胸腔與腹腔之間的肌肉-纖維結構。其周圍為肌腹,中央為腱膜,又被譯為橫膈,是機體重要的呼吸肌,佔所有呼吸肌功能的60%~80%。

可分三部分:胸骨部起於劍突後面,較薄弱;肋骨部起於6肋內面;腰部起於第2~3腰椎前面和第1腰椎橫突。

運動: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受意志控制。收縮時膈頂下降,協助吸氣作用;舒張時膈頂恢復原位,協助呼氣作用。當膈肌與腹肌同時收縮時產生腹壓,有助於排便排尿、分娩及嘔吐等動作。

膈肌的張力是通過肌肉厚度和平行於肌束的壓力產生的。Troyer等在1981年研究狗膈構築時,提出膈肌不是單一的功能實體,可分為功能不同的肋膈肌(Costal Diaphragm,Dlcos)和腳膈肌(Crural Diaphragm,Dlcru),它們在發育、解剖和功能上均有很大差別,應認為是兩塊不同的肌肉。肋膈肌和腳膈肌在呼吸運動中的作用不同,肋膈肌收縮時胸廓下部擴張,起吸氣作用,而腳膈肌相反,收縮時胸廓下部縮小,起呼氣作用。肋部膈肌和膈腳及其他吸氣肌的作用完全相反,互為拮抗。肋膈肌的氧化能力高於腳膈肌,有更高的氧化酶活性,兩者功能不同決定了其結構和代謝的能力不同。通過實驗發現人體膈肌具有長、短兩種纖維束,其中以活動幅度最大的肋中部的肌束最長,並推測肋膈肌是發揮膈呼吸肌吸氣功能的主要部分。

肺周邊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肺周邊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肺周邊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肋間外肌位於肋間隙的外面,共11對。起於上位肋骨下緣。纖維自外上方到內下方,止於下位肋骨上緣。上固定時,上提肋骨,使胸廓額狀徑和矢狀徑擴大,起到吸氣作用。

1.上呼吸道:嬰幼兒鼻腔比成人短,無鼻毛,後鼻道狹窄,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易於感染,發炎時後鼻腔易堵塞而發生呼吸與吮奶困難。鼻竇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鼻竇口相對較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竇。嬰兒出生後6個月便可患急性鼻竇炎,以上頜竇與篩竇最易感染。咽鼓管較寬、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時易致中耳炎。咽部亦較狹窄而垂直。咽扁桃體6個月內已發育,顎扁桃體至1歲末逐漸增大,4~10歲發育達高峰,青春期逐漸退化,故扁桃體炎常見於年長兒,嬰兒則較少見。小兒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較窄,聲門裂相對狹窄,軟骨柔軟,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故輕微炎症即可引起聲嘶和呼吸困難。

2.下呼吸道: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狹小,軟骨柔軟,缺乏彈力組織,支撐作用不力,粘膜血管豐富,纖毛運動較差,清除能力薄弱,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加,導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氣管細長、位置彎斜,右支氣管粗短,為氣管直接延伸,導師物易墜入右支氣管內。小兒肺的彈力纖維發育較差,血管豐富,毛細血管與淋巴組織間隙較成人為寬,間質發育旺盛,肺泡數量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豐富而含氣量相對較少,故易於感染,並易引起間質性炎症、肺氣腫或肺不張等。

3.胸廓:嬰幼兒胸廓短、呈桶狀;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較高,使心臟呈橫位;胸腔較小而肺相對較大;呼吸肌不發達,呼吸時胸廓活動範圍小,肺不能充分地擴張,通氣和換氣,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而出現青紫。小兒縱隔相對較大,佔胸腔的體積極較大;縱隔週圍組織鬆軟、富於彈力,故在胸腔積液或氣胸時易致縱隔移位。

肺周邊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肋提肌 位於背最長肌和肋骨椎端、肋間內肌之間,為一系列小肌,起於胸椎橫突,纖維後下行,止於肋骨椎端的前緣和外側面。

左、右支氣管在肺門分成第二級支氣管,第二級支氣管及其分支所轄的範圍構成一個肺葉,每支第二級支氣管又分出第三級支氣管,每支第三級支氣管及其分支所轄的範圍構成一個肺段,支氣管在肺內反覆分支可達23-25級,最後形成肺泡。支氣管各級分支之間以及肺泡之間都由結締組織性的間質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經等隨支氣管的分支分佈在結締組織內。肺泡之間的間質內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毛細血管膜與肺泡共同組成呼吸膜,血液和肺泡內氣體進行氣體交換必須通過呼吸膜才能進行,呼吸膜面積較大,平均約70平方米,安靜狀態下只動用其中40平方米用於呼吸時的氣體交換,是肺呼吸的重要組成。

經常的鍛鍊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對肺是有好處的,經常練習對上肢肌肉的敏感度是有好處的;這三個肌肉屬於內層肌肉不像外層肌肉易感覺。經常合理的鍛鍊呼吸會提高肺的抗體和排它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