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提起波蘭斯基,評價完全兩極分化。

一方面因為的他的電影才華,引得無數影迷為之狂歡;

另一方面,波蘭斯基身陷性侵女童醜聞,直到現在,依舊是美國政府的通緝犯。

左邊的人永遠無法動搖右邊人的觀念,右邊的人也對左邊人的建議充耳不聞。

很多為波蘭斯基辯護的人總說:藝術和個人生活應該分開。

我覺得不然,這兩者加在一起才造就了波蘭斯基的藝術人生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羅曼·波蘭斯基從1962年開始拍電影,一直到現在,依舊活躍在影壇的第一線。

在觀賞了一部分波蘭斯基電影之後,我對他的電影和人生有了一個自己的認知。

今天就簡單地聊一聊!

波蘭斯基在電影的敘事上,前面鋪墊很長,但後面並沒有反轉。

一般來講,前頭鋪墊很長的電影,後邊都會有反轉,這樣,才能調動觀眾的積極性。

但波蘭斯基的電影不是這樣的。

典型的代表就是《羅斯瑪麗的嬰兒》。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如果你不看電影簡介,你一定會覺得電影裡肯定有貓膩。

可是,看到後面,還真就是“鬼怪作祟”。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這部電影,波蘭斯基被極端邪教勢力盯上了,最後發生了妻子被殺的慘案。

1994年的《不道德的審判》也一樣。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剛開始被認定為兇手的那個人,到了後面,他真就是兇手,真是一點反轉都沒有。

其實,這一切的不同都源於波蘭斯基的電影觀點。

他從來不是想要通過反轉來讓電影更有看點,他往往是通過講述故事傳遞給觀眾某種信號。

我們以《怪房客》為例。

跳樓的兩個人都是異鄉人,前者叫西蒙·周,一看這個姓氏,很明顯是一個東方人;而波蘭斯基飾演的主人公則是波蘭移民。

《怪房客》只是借怪力亂神來講移民問題。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移民們在一個新的國家,處處受到排擠和歧視,天長日久,自然就對周圍人漸生嫌隙。

《怪房客》裡的主人公長期處在這種壓抑之下,最後精神崩潰。

換個角度來講,《怪房客》也是一個講抗爭的故事。

這也正是波蘭斯基電影的一大特色,主人公往往是一個人對抗世界。

這裡的“對抗”有兩重意思。

一是主人公因為個人或者社會環境的原因,“被迫”與世界對抗。

前面提到的《怪房客》,還有《冷血驚魂》就是典型的代表。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這兩部電影其實很像,都是遷居別處的異鄉人,都或多或少對這個地方有距離感,再加上個人的情緒問題,於是在他們的眼中,所有人都是壞人。

別人交頭接耳一下,他們就覺得是在議論自己;別人只是親切的關心,他們總覺得是要圖謀不軌。

他們幻想出了許多假想敵,並且為了這個不斷鬥爭。

最後,《怪房客》裡的主人公塔爾科夫斯基從高樓跳下;而《冷血驚魂》的女主角則精神徹底崩潰,在殺害多人後,自己也走上了不歸之路。

第二重“對抗”的是指主人公為了信念和正義,主動與這個世界戰鬥。

他最近的電影,就是那部拿下第45屆凱撒獎最佳導演獎殊榮的、引起軒然大波的《我控訴》。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一個法國軍官為了信念、為了正義,站在了與之毫無關係的猶太青年一邊,不惜與整個法國軍方為敵;

再往前倒,2010年伊萬·麥克格雷格主演的《影子寫手》。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槍手,當他發現了他的僱主、也就是前任首相殺人的證據時,毅然決然地站在了正義的一邊,開始了自己的調查。

還有《第九道門》也一樣,更不用提那部大名鼎鼎的《鋼琴家》了。

這種與世抗爭的精神,我想應該是波蘭斯基幼年時,在納粹集中營裡感受到的最真切的感受吧。

——被欺壓著,也抗爭著。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你能說他的電影和他的生活完全是脫離的嗎?

在現實生活中,波蘭斯基因為慾望被指控性侵女童,他的電影關於愛情與慾望討論很有意思。

現在的普通大眾總是很好奇,為什麼娛樂圈這麼亂。

除了有資本名利的角逐之外,藝術家往往對於個人品德看得不是那麼的重要

波蘭斯基也是如此。

他有兩部電影《苦月亮》和《穿裘皮的維納斯》,把他心中愛情和慾望的關係展現的淋漓盡致。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我們總是希望追求極致的愛情,倘若一份愛情到了極致,又會是怎麼樣呢?

一個字:苦。

《苦月亮》裡的兩位伉儷就是這對“苦”命鴛鴦。

因為在公交車上“多看了你一眼”,於是兩個人就走到了一起。

剛開始愛的天崩地裂。

可某一天,男方突然提出了分手,他說,“我不想因為一棵大樹而失去整片森林”。

之後的幾十年裡,他們都以互相折磨的方式愛著對方。

看完電影我就在想,其實愛情的方式不止一種,你能說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不能稱作愛情嗎?

《穿裘皮的維納斯》在尺度上沒有《苦月亮》那麼大,但它的優點在於提出了很多讓人值得深思的話題。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我看完《穿裘皮的維納斯》,腦中蹦現靈感:原來“讀劇本”是擱這兒來的。

一個舞臺劇導演和一個女演員,兩人聊了一宿的劇本。

他們聊起了虐童、LL、SM,你已經分不清楚哪是現實,哪是戲劇;

你已經分不清,這到底是電影里人物的表達,還是波蘭斯基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我看完《穿裘皮的維納斯》,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波蘭斯基做了那種事,並不覺得有罪惡感。

也許在他的潛意識中,那根本不叫事。

也許他認為自己犯了法,但他並不覺得自己犯了錯;或者在他心裡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個法就是錯的。

因為他的電影在傳遞一種信息,所以波蘭斯基電影有很多以室內戲為主。

《殺戮》、《穿裘皮的維納斯》、《不道德的審判》。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波蘭斯基的電影都在講述一個觀點,或者討論一個問題,既是如此,就沒必要宏大的場景。

找幾個人,在一個房間裡,大家一起討論討論,一部電影就成了。

《殺戮》講述家庭關係;《穿裘皮的維納斯》講的是慾望和道德;《不道德的審判》講的是報復與寬恕。

之前,我盤點了十部精彩的室內電影,可惜的是,那個時候,我還沒開始看波蘭斯基的電影,要不然,這個榜單裡會有不少他的電影。

最後再提一句如何評價波蘭斯基,有很多挺波蘭斯基的網友說“我們評價一個人應該把藝術和個人生活分開”。

這句話真的是太扯淡了。

波蘭斯基一生有三件重大的事情:幼年被納粹迫害,妻子被極端邪教殺害,自己深陷性侵醜聞。

看完他的電影之後,你會發現這三件事情在他的電影裡都有鮮明的對照。

波蘭斯基的藝術和人生!

《羅斯瑪麗的嬰兒》對應的是妻子被極端邪教殺害;

《穿裘皮的維納斯》可以看作是他對性侵事件的回應;

《鋼琴家》就是他對自己幼年的記憶。

藝術來源於生活,怎麼能單純地將兩者分開呢?

房子的主體建築和地基是可以分開的嗎?

假設你蓋房子時,地基不小心侵佔了別人的土地,等你蓋好之後,你說“我的房子沒有侵佔啊!”

同樣的道理,對於波蘭斯基,我不想辯解什麼,罵他的人我能理解那種心情,誇他的人,我也能感同身受。

其實,這樣挺好,為什麼對待某一個問題都要有一種聲音呢?多點其他的觀點不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