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文学来源于生活

世界读书日

我们来看四川非遗中精彩的民间文学


格萨(斯)尔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它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2006年,《格萨(斯)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彝族克智


彝族口头论辩克智是在婚礼、丧葬、节庆等集会场所由主客双方论辩手临场演述的一种诗体口承文学,是彝族民间语言艺术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最具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的表现形式。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克智论辩的表现形态为甲乙双方论辩手说唱诗歌或辞赋,互相辩驳,谈古论今,获胜者往往“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克智论辩在四川凉山彝区流传至今,尤以美姑县保留最为完整。

2008年,彝族克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禹的传说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将禹奉为神灵,且全民族对其顶礼膜拜者,仅见于羌族。禹被羌族人民视为自己民族的保护神,羌族地区被视为大禹故里。史书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石纽山、刳儿坪、涂禹山、禹碑岭等多有禹迹所在。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虽经千年历史变迁,禹的传说现在还在北川和汶川等羌族地区流传。如《石纽投胎》、《刳儿坪出世》、《大禹出生》、《夏禹王的传说》、《涂山联姻》、《背岭导江》、《化诸拱山》等,如今还在羌族地区流传。口头流传中,禹的传说被赋予了羌人种种原始的观念和幻想,吸纳了许多时代的因素和情节。

2011年,禹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羌戈大战


羌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戈大战》是羌族的英雄史诗。史诗记述了一支羌族先民从西北高原南迁的历史进程中,与原住在岷江上游一带的“嘎”人(戈基人)之间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从而定居于此的历史。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史诗在叙述历史事件和描写战争场面中,同时也记述了羌族的民间信仰观念,如在战争中古羌人如何得到天神之助,如白石作为古羌人的庇护所和对敌战争中的制胜武器等。《羌戈大战》文辞优美,音韵铿锵,包含了大量远古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多学科研究价值。

2011年,羌戈大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毕阿史拉则传说


彝族世代相传的谱牒中记述,毕阿史拉则属彝族曲涅支系毕摩世家之一,距今约有800年。毕阿史拉则是一位学识渊博,道行高深,受人景仰,名声远播的毕摩,彝族民间称之为“斯毕色毕”,意为“毕摩中的神”。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据传,毕阿史拉则自幼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其通经卷,晓医药,明天象,识地理,精法术,并对民间信仰、习俗了然于胸。有传说甚至描述,毕阿史拉则神力超然,身怀“呼气则成风,眨眼则下雨,举手则雷鸣,投足则地震”之功。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毕阿史拉则传说,一部分写进了彝文典籍,如毕摩典籍《毕摩献祖经》《咒鬼经》等。经文中记载了毕阿史拉则与阿兹恩嫫家的故事,以及毕阿史拉则除凶禽,斩魔兽,心怀芸芸众生,护佑一方平安的义举。

2014年,毕阿史拉则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玛牧


《玛牧》是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重要彝语教育典籍,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代表,《玛牧》有着久远的历史,它的流传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手抄的形式,在彝族各种格言、诗歌等传统的民间文化中体现。

世界读书日,一起相约非遗民间文学!

玛牧以经典史诗的章节形式,按照彝族男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的年龄线索,分年龄段深刻阐述了现实之中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规律,并且揭示了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规律等道理和伦理规范。

百年来,玛牧从全方位教育和规范着彝族人民,在凉山彝族教育乃至社会生活中有着不轻的分量。它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的经验总汇,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4年,玛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品好书 鉴人生

四月春光好

正是读书时


编辑 | 黎晓梅 排版 | 黎晓梅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