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遠遠的望去,一個巨大嬰兒趴伏在地,酣睡在甘肅瓜州縣洪山坡戈壁灘上,他長達15米,高4.3米,寬9米,這個雕塑名為《大地之子》。無邊無際的戈壁灘,土黃和淺褐色的丘陵一直綿延到天邊,更遠的地方是紅柳,更遠更遠的地方是榆林窟和莫高窟。

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據瞭解,這座“大地之子”的雕塑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雕塑家董書兵教授,以紅砂岩為主要材質,利用3d掃描獲取模型數據,再分塊進行3d雕刻,然後運輸到瓜州,再逐塊兒雕砌安裝成型。完成後的大地之子,雖然體量巨大,視覺效果極為強烈,但相對於整個戈壁地貌而言卻毫無突兀違和之感。

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嬰兒本身應是稚嫩、本真、較弱的生命存在,當嬰兒雕塑形象不再以正常體量與常見的光潔材質出現,反而以紅砂岩這種粗糲石材,使作品既有震撼的生命力表達及對生命自身的尊重,同時兼具強烈的視覺效果。

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雕塑是紀念碑體量的,可它不是紀念碑。沒有英雄,沒有英雄的業績,也沒有政府或甲方的委託和投資。但它仍然是一種紀念,人生起點的紀念。那個熟睡在大地之上的孩子是我們大家的孩子,也是人類的孩子,或就是人類本身。

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下午5點的時候,太陽為這個孩子在眉宇間投下一小塊微茫的陰影。它將靜靜地睡在那裡,不管季節的更迭,不管當代的更迭,不管批評家和理論的更迭,直到我們都不在了,現在有的很多東西都不在了,它還在那裡,睡在天和地的懷抱裡。

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站在大地之子旁邊,向南望去,恍惚間有一座“海市蜃樓”,用長焦拉近看清它是由一個“主殿”和四個“闕樓”構成。原來它是由董書兵教授在甘肅省瓜州縣創作的第二件大型作品,名曰《無界》。直白的鋼管在焦色的大漠與湛藍的天空中肆意組合、天地無礙,簡約的造型,單純的色彩,再加上置於戈壁的特殊位置,使《無界》彷彿一個獨立於主宇宙之外的次級宇宙。

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無界》的創作題材來源於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唐代經變畫。其建築形式常見於壁畫中。這些壁畫中建築的形態主要是主殿和闕樓的組合,壁畫前部是說法和祭樂場面。1400多年前的畫工,在描繪“西方極樂世界” 時到底該如何處理?所謂西方的極樂世界就是人們理想中最美好的地方。而在人間,皇家宮殿應該是他們所認為最美的景象,由此,當時的畫工就很自然地以宮殿作為原型來描繪西方極樂世界。

茫茫戈壁灘上,一個15米長的巨型嬰兒雕塑,看過的人都覺得心疼

鋼架規則的排列,給人以秩序的視覺感受外,也模糊了作品本身的邊界,遠遠地眺望就像是精疲力竭的行者看到的海市蜃樓,眼裡觀的真真切切,但實則虛無縹緲,永遠無法抵達。在形式上,創作團隊也動了心思,巧妙依據古代建築的形式,使用具有工業感的管狀鋼材完成搭建,為古今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