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雙11’我買了好多衣服、褲子、生活用品,都是用手機買的!”說起網購,扎培顯得很興奮。

扎培今年22歲,是雲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曼班三隊的村民。扎培在村裡第一個學會網購,他告訴記者:“網購很方便,一般5~6天就能收到快遞。快遞公司(把快遞)送到村委會,我就騎著摩托下去拿。”

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扎培學會網購之後,帶著曼班三隊村民們掀起一股網購“浪潮”。他告訴村民們怎麼在App上“趕集”,在手機上付錢,在網上退貨......

看著大家每天興致勃勃地拿起手機“趕集”、購物,扎培總覺得“不可思議”。他說自己小時候曼班三隊的大人們還在搞物物交換,“現在都在網上買,哪個能想到有這麼大的變化!”

刀耕火種的記憶

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曼班三隊地處雲南省西南部的中緬邊境,共17戶58人,均為拉祜族,是一個“直過民族”村民小組。“直過民族”指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拉祜族是“直過民族”,祖輩以狩獵為主,住著茅草屋頂的杈杈房,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扎培說:“小時候我沒有見過汽車,第一次看見大大的一輛車開過來,我害怕,就跑到山上躲著。”

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那個時候,村民生活來源靠廣種薄收的穀子、政府救濟糧和上山打獵、摘野果,還習慣於通過物物交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09年易地搬遷時。

2009 年,政府將該村易地搬遷至與老寨一河之隔的現居住地,通路通水電,加上一系列後續配套設施,曼班三隊拉祜族村民們終於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幹欄式木樓房,生產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改變從“心”開始

因為年紀小,而且出村早,扎培比同村人更早地接觸和適應外界。其他村民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全村成年人幾乎都沒上過學,多數人聽不懂、講不了漢語,不願意跟外面的人接觸。這種“自我封閉”的心態嚴重影響曼班三隊的脫貧。改變需要從“心”開始。

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當地政府對症下藥,特地安排了四名幹部駐村,其中三名是拉祜族。他們通過扶智、扶志和改陋習,逐漸消除村民的“文化性”貧困,拔掉窮根。只要有機會,駐村幹部就帶村民到外面考察學習,讓村民開闊眼界、轉變觀念。

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2015年,勐海縣編制了《布朗山鄉曼班三隊拉祜族精準脫貧攻堅試點方案》,投入2671萬元,建立46個項目,改善曼班三隊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條件,完成道路硬化、電網改造、垃圾汙水處理、新建獨立廚衛浴系統,4G信號全村覆蓋,電視信號戶戶聯通

。易地扶貧搬遷新建的寨子裡,村民可以通過手機小屏幕看外界,聯通外界。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村民在空閒時間喜歡兩三個人圍坐在一起,拿著手機上網,虛擬世界給他們帶來了更廣闊的視角。

網絡入村的便利

扎培不僅通過手機瞭解了外界,還娶到了老婆。

2016年,經朋友介紹,扎培在本鄉的曼龍村認識了本民族的女孩娜迫,加了微信兩個人就每天視頻聊天。2018年,兩個人正式結婚。

今年11月份初,這對小夫妻喜得貴子。初為人父的他,身上又多了一份擔子。

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扎培家現有32畝茶園,10畝水稻田,3畝玉米地。由於政府對接勐海茶業有限公司與村寨簽訂了保底收購協議。春茶採摘鮮葉就會被以每公斤200元左右的價格收購。去年扎培家的人均收入達到7976元。

雲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和所有年輕人一樣,扎培喜歡玩手機、網上購物和發朋友圈。在他的朋友圈裡,經常可以看到幫村民們帶貨的動態。扎培說:“外面的老闆看到我發的茶葉了,價格還可以,我就賣了。老闆給我多少,我就給老百姓多少,這樣算是互相幫忙。”

對於未來,扎培有自己的打算。他現在已經在網上認識了幾個收茶的老闆,也學會了茶葉分銷的流程。以後,他想在寨子裡辦一個茶廠,將村民的茶葉收起來統一加工好再通過網上帶貨賣出去。

製片人丨溫露 張鵬軍

記者丨王溪 李勁松 劉虔 任樂天 雲南臺 勐海融媒

視頻編輯丨李瑞 揚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