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文、圖:墨華不冷

拍攝時間:2020年6月30日白天,2020年7月12日傍晚(其他時間在圖片下方作說明)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瞻園是南京明清歷史的活化石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裡,有一座南京現存最久遠的明代園林。它是鬧市中一位安靜的老者,一肩風霜,半灣碧水,滿園風雅,守望秦淮槳聲裡的歷史煙月,見證六百餘年來的風雲變幻,看盡山河變遷中的榮枯有數。

它是“金陵第一園”——瞻園。它的光環,熠熠生輝:明代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西圃,清朝江南布政使的辦公地點,太平天國楊秀清的東王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四大名園之一,中國唯一的太平天國專史博物館,87版《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白府的取景點,等等。

我已五次赴此地,最近的兩次,是2020年6月30日白天,7月12日傍晚。在瞻園兜兜轉轉的園林風情中,我望著徐達曾望過的一方天空,經過乾隆皇帝御筆的“瞻園”匾額,徘徊於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銅亭原址,流連於袁枚詠歎過的亭臺樓閣——這算不算與他們相逢?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金陵第一園”牌匾由書法家趙樸初所題

一、歷史長河,在瞻園滾滾奔騰

瞻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初。瞻園的第一任主人,是明朝第一開國功臣——徐達。在瞻園延安殿的“明中山徐達文物史料展”溜達,我覺得,徐達此人,雖戰功彪炳,卻活得戰戰兢兢,謙恭低調。這樣的處世哲學,福廕了徐氏家族在整個明朝的榮耀。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瞻園延安殿的“明中山徐達文物史料展”

瞻園的故事起源於,朱元璋遷入新落成的皇宮(即明故宮),登基稱帝,因徐達功高、居無定所,便向徐達賞賜舊邸——吳王府,但徐達拒不敢受。朱元璋便在吳王府不遠處,為徐達新建一座魏國公府,而瞻園,當時是魏國公府的西圃。由於明初,崇尚節儉,禁令甚嚴,造園受制,故徐達未曾在西圃,大興土木。據明代王世貞《遊金陵諸園記》,瞻園當時淪為“織室馬廄”,“日久不治,轉為瓦礫場”;嘉靖初年,禁令松馳,徐達七世孫徐鵬舉,開始造園,再經後代擴建,在萬曆年間,昔日的織室馬廄,嬗變為名園勝境。

從這段歷史,可梳理一個美麗的誤會:迄今仍有許多人,認為瞻園是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其實,瞻園是離吳王府不遠的一塊地,是當時新建的魏國公府的一部分。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據說瞻園取名於“瞻望玉堂,如在天上”

徐氏家族的榮光,隨著明朝的衰落而消亡,而瞻園,仍被大清土壤所滋養。到了清朝,瞻園由私人園林,搖變成布政使(主管全省財政與人事的官員)的衙署園林。乾隆皇帝,五下江南,二次到此,在第二次南巡時,這位蓋章題字狂魔,洋洋灑灑地御題“瞻園”匾額,為瞻園添上一層皇家的霸氣。

這裡,同樣存在一些誤會:據說瞻園取名於“瞻望玉堂,如在天上”,這八個字,一說出自歐陽修,一說出自蘇東坡,為此我查找兩人作品,均找不到原始出處,不知是否後人以訛傳訛;瞻園之名,民間盛傳是乾隆所定,其實在明末,便已產生,只因乾隆題字,瞻園聲名遠揚。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瞻園的主人,走馬燈般更換:東王楊秀清,夏官副丞相賴漢英,幼西王蕭有和。我越過兩排高大的香樟、四架太平軍的大炮、一片喧鬧的蟬鳴,走進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如走進這段歷史的滾滾洪流。這兒的太平天國印書、銅炮、田憑、錢幣、地方誌、官署檔案、名人函件等,便是這洪流中的一個個浮標,牽繫著當年歷史的潮湧浪翻。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團龍馬褂是太平天國高級官員的官服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太平天國的高級官員,均穿一身黃緞質地的馬褂。而今,這樣的“團龍馬褂”真品,近在眼前,在朦朧的燈光中,莊嚴寂靜。錦衣仍在,故人已去,硝煙遠逝。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瞻園在清朝和民國都是官署園林

有回與先生逛瞻園,熱愛歷史的先生,提出疑問:在天京事變中,東王府內,楊秀清和幾千人被殺,瞻園若是東王府,那麼陰氣就太重了。為此我們特意查資料。

清代張德堅主編的《賊情彙纂》雲:“住三日,移往城內將軍署,畏懼大營炮火,復移往漢西門內。”楊秀清的東王府,三易其所:瞻園,將軍署,漢西門內。他在瞻園,只住了三天;而天京事變的東王府,並非瞻園,而在今日漢西門黃泥崗,即南京醫科大學附近。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園林的框景手法

遺憾的是,隨著東王遇害,規模宏偉的漢西門東王府,遭受焚燬,蕩然無存。心機重重,簾幕無重數,最終零落成泥碾作塵,令人唏噓。

這讓我想到朱元璋建造的明故宮——最令我扼腕痛惜的南京古蹟。明故宮,佔地面積比北京故宮還要大,可以說,如今已基本消失,遺留的石壁、石刻與石礎,在如今的南京午朝門公園裡。近幾年,每年暮春,我都去午朝門公園賞木繡球,會看到,這些明故宮遺物,在木繡球的花開花謝中,默默守衛著曾有的皇家氣場。

瞻園,比起明故宮、漢西門東王府,命途好些。在清軍攻下南京、太平天國淪陷時,瞻園嚴重被毀,後在清朝晚期、民國,幾經復修,尤其建國後,經三次大整修,面貌一新,聲名不衰。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瞻園種植許多芭蕉

二、亭碑樹石,積澱歷史文化的重量

瞻園不大,佔地2.5萬平米,走的是精巧玲瓏的路線,但徜徉其中,卻覺空間無限,纖穠合度,深得園林之旨。當園林風情與歷史文化交織,瞻園便有了鮮活深邃的靈魂。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瞻園不大,但空間無限

我走到羅爾綱史學館,在院子的一隅,看到瞻園的鎮園之寶——虎字碑。碑上,“虎”字一筆揮就,形似虎,充滿力量感。此字暗藏“富甲天下”四個字,我初看時,看不出來,後查方悟。此碑右下方,落款是“邵道人”。據說作者是劉伯溫,或劉伯溫的師傅,或朱元璋,還有一說,是汪偽時期漢奸、南京考試院院長江亢虎。瞻園工作人員稱,此碑可能是清朝修葺瞻園時立的,並非江亢虎所寫。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虎字碑是瞻園的鎮園之寶

虎字碑,讓我想到,今年我遊南京長江觀音景區,看到巖壁上刻著一筆“壽”字,作者亦成謎,傳為朱元璋手書。

於我,虎字碑是誰寫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上面有千山萬水的光陰,有書法與世俗文化的交匯,有讓我如聞虎嘯的美感。尋常日子如水過,此院子裡,一嘟嚕一嘟嚕的葡萄掛滿了架,不問此碑來處,不管前朝往事。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北假山,黑天鵝

瞻園以山石取勝,腹藏著不少千姿百態的太湖石。我走至北假山,它七通八竅,體態婀娜,有著明朝遺存的石塊,至今仍可看到一些石刻,據說是明清時期給石頭起名的。

我多次爬上山巔,看來假山,除滿足審美需求,還滿足人類攀爬的猴性需求!極目四望,只見碧波微瀾,錦鯉暢遊,鴛鴦戲水,亭榭錯落,曲廊逶迤,花木扶疏。兩隻黑天鵝,為瞻園平添一抹生動有趣的亮色,進入無數遊人的鏡頭與遊記裡,簡直成了瞻園的代言人。它們是一對情侶,一點也不怕人,

瘋狂賣萌兼撒狗糧。這種雍容典雅的環境,確實適合卿卿我我!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絢爛的率領

我逛累了,坐於曲廊簷下,突見一支長長的錦鯉隊伍,跟隨在雄赳赳、氣昂昂的黑天鵝首領身後。那一瞬間,碧水蕩,樹影搖,黑天鵝彷彿拽著一條光影閃爍的橘色長裙,美輪美奐!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2015年8月6日,南假山

從北假山往南走,穿越南北鴛鴦廳格局的靜妙堂,便抵達南假山。南假山,是60年代古建專家劉敦楨教授主建的佳作,山石嶙峋,洞龕幽深,鍾乳倒立,雖為人作,宛若天開。一位可能是園林專業的學生,在靜妙堂的護欄邊,對著南假山鼓搗圖紙。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2015年8月6日,靜妙堂南側

之前,我在此處,恰遇戲曲人像外拍。身段盈盈,秋水剪瞳,水袖輕甩,碎步淺搖,與假山水榭、如練瀑布,融為一體,美哉!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倚雲峰(左),仙人峰(右)

除了假山,瞻園還有不少單獨的奇石。比如,倚雲峰仙人峰,據傳皆是宋徽宗花石綱遺物,前者如雲朵偎依,後者如仙女羞立;招鶴峰,據傳是徐達的舊物,有趣的是,左上角有一天然透洞,石上有水捲浪紋,意韻無窮,遐想無限;

雪浪石,如一團積雪,似一團浪花,與漢白玉石底座,皆為明代王府舊物。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招鶴峰(左),雪浪石(右)

它們均為太湖石。最近我讀史鐵生《扶輪問路》,書中有一段話:“所以要強調寫意,強調印象而不是記憶,就好比繪畫、舞蹈,或某種造型藝術——不求其實,反得其真。”這段話,折射的是棄形存意、以意為象的中國傳統審美文化。而具“瘦、皺、漏、透”特徵的太湖石,便是這種意象美學的一個符號。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千壑巖,是瞻園2008年擴園前新覓的整塊太湖石

歲月如金,經千萬年來的浪激、波滌、風搓,多少太湖石,蛻變成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塑作品。它們有的落入了前朝故人的手中,經無數日升霞落,矗立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呼吸深長。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扇亭由著名書法家賴少其題書

前方高能!從南假山出發,沿著西假山蜿蜒的小路,便抵達扇亭。這可不是一般的亭子,它集物理的智慧與文學的風雅於一身!

據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調建築。扇亭原為銅亭,銅具導熱功能,亭下挖有山洞,冬季洞內燒火,亭子便變暖和,可媲美現代取暖器。文人騷客,在暖亭中,觀雪賞梅,吟詩作對,風流舒適。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寫徐詠(徐達第十一世孫)雪夜賞梅,便提及銅亭的威力。

這可謂古代版“超級大腦”!如今,舊銅亭已不在,但山洞仍在。在日光下,我走進山洞,打開手機的手電筒,捂著怦怦直跳的小心臟,在陰森森的洞道前行,發現山洞的盡頭,已被堵封,通不到亭子底部了。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歲寒亭因亭旁遍植“歲寒三友”松竹梅而得名

離開扇亭,往北稍走,便抵達歲寒亭。它與扇亭一樣,把瞻園風花雪月的氣質,又推向高潮。

我坐在歲寒亭中,應景地吟著袁枚《瞻園十詠》的“一輪明月照,滿樹白雲空。春到孤亭上,香聞大雪中”。這是寫歲寒亭前梅花塢的詩句。詩中的梅花香與大雪,彷彿穿越蔥蘢的夏木、熱鬧的蟬鳴,撲面而來,清冽入心。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靜妙堂紅柱上的對聯,據說是徐達晚年所撰

我繞到靜妙堂的東面,在紫藤架下,仰望一架傾瀉的綠,腦補著暮春時節的紫霧氤氳。這紫藤,已有300餘年樹齡,列為南京名木古樹。據講解員姐姐稱,靜妙堂北面的紫藤,亦是古木,大概是明末清初種植的。我曾赴南京鄭和公園莫愁湖公園,它們的紫藤樹也都上了年紀,前者竟達600多歲,後者也是300多歲。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靜妙堂東面的紫藤有300多年樹齡

在南京,多少歷史大伽,你方唱罷我登臺,從輝煌歸於落寞,都被這些紫藤,看在眼裡,無聲記錄,化為盤旋的虯枝、蒼勁的老幹。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錦鯉穿行中藍天白牆中

三、煙雨瞻園,道不盡的江南風情

最憶是雨中的瞻園。其骨子裡的江南風情與滄桑底色,被一場場雨,浸潤得晶亮,透出濃郁而潤溼的草木清香。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2017年10月15日,煙雨濛濛,桂花飄香

第一回逢雨,是2017年10月15日白天。細雨輕灑,我和娃一進瞻園,就被兩棵百年老桂,染了一鼻子甜潤的香。我們在船舫避雨,見一位男子在忘情吹奏樂器。娃問:叔叔,這是陶笛嗎?男子笑答:這是壎,確實與陶笛有些像。他逾四旬,頭留短卷,一襲綢衣,氣質儒雅。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層層框景,風景錯落

壎聲古樸,蒼涼空靈,如慕如怨,如泣如訴,彷彿每個孔,流出清水,匯成暗河,蜿蜒起伏,淌過亭榭碧水,淌過斜風細雨。我聆聽好長時間,抬眸看到,船舫匾額上,有清代書法家楊沂孫題寫的“盈盈一水間”。我想到後半句:脈脈不得語。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歲月靜好的貓咪

第二回逢雨,在2020年7月12日傍晚。當日是週日,無晚間戲曲表演。掌燈時分,大雨突至,雨聲淅淅瀝瀝,蟬鳴仍不絕於耳。當崑曲在園內響起,連白頭翁穿越煙雨,亦變得纏綿詩意。一開始,我在徐景堂的簷下避雨、逗貓。瞻園對鏡頭友好,除了有黑天鵝、鴛鴦、錦鯉這些小可愛,還有不少貓咪,是一個吸貓勝地。當雨變小,我時而撐傘漫步,時而遊走榭廊。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漣漪瀲灩

燈火倒影,在碧水中,流光溢彩,綴以漣漪,如一場倚紅偎翠的夢。白牆邊的芭蕉,院子裡的紫薇,水榭旁的木槿,黛瓦上的凌霄花,石徑側的秋海棠,越過窗的爬山虎,如一闋闋雨中微顫的小令,清新動人。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積水倒影,如夢如幻

雨霽後,我發現環碧山房門口的空地上,一灘灘積水,倒映著逐月樓的紅燈籠與古窗欞,虛虛實實,如夢如幻,像巧手繡娘剛離開,留下一布絢色,美得讓我屏息。

逐月樓,袁枚在《瞻園十詠》中詠贊過,而今,我通過一地倒影來詠贊。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2017年10月15日攝。北假山的臨水石磯是明朝遺存

瞻園,一座關於歷史、文化與美的寶藏。如今,風聲漸停,塵埃已靜,這裡不復明朝的園林原貌,不復當年的波詭雲譎,但我在亭碑樹石上,仍依稀聽到歷史急流奔騰的嘩嘩聲。

那晚,我走出瞻園,在門口,撿起一片沾著雨水的梧桐葉。它與瞻園一樣,有著這個城市蒼老的風情。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在瞻園曼舞

(版權聲明:維權騎士簽約作者,原創圖文,歡迎轉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不可摘編、洗稿等。侵權必究。)

延展閱讀:

有一種秋色叫棲霞山,它的美不止於怒放萬頃煙霞,還在於這點

瞻園:一肩風霜,滿園風雅,見證金陵六百年風雲變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