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今年,高考时间史无前例地推迟了一个月,疫情之下,千万高三备考生的考前生活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居家学习、各种不确定性也带来了焦虑和无助,但无论前期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这一重要考试。

愿所有怀揣梦想的考生都能调整好心态,见招拆招,胆大心细,越战越勇,前途光明!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高考秘籍

面对高考,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不免紧张。

其实,这种紧张中国古人也是饱尝了多年,可能有人说高考考这么多门科目,古代科举多好,就考一门写作文,多简单!其实,古代的“高考”远没有我们想象中容易,说比今天难上十倍,一点不假。

在艰难的上千年的考场厮杀中,中国古人也积累了丰富而无奈的“考试秘诀”。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 明代贡院举行考试

考前细细准备

考前心态很重要

古人在考试前早就想明白了,平常心最重要。

“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能考上进士,都算年轻的,虽然夸张,但考试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古人很少有因为几次考试失利就自暴自弃的,“万里关山从头越”,大不了从头再来。

#科举考试,虽然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大多数学子都保持着一种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平常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赴考,往往能提高心理素质。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考生晚上做梦梦到自己的胡子被人剃了,醒来就去找算卦先生,算卦先生说去年的状元叫刘滋,胡子又叫“髭”(zī),你做梦梦到剃了胡子,就是“剃髭”,说明你今年要替了刘滋啊!

考生听了很高兴,自信满满的去考试,结果超常发挥,果然中了状元。

《太平广记》里记载了大量考生赶考路上去寺庙求签算卦的故事,实际上求签算卦只不过是求一种心里安慰罢了。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三个书生一起赴京赶考,书生们心里都紧张不安,恰巧半路上经过一座寺庙,三人于是进庙烧香拜佛,祈求能高中,里面有一位老和尚正在念经,三个书生走到老和尚跟前,恭恭敬敬地说:“请法师为我们三人算上一卦,此次赴京赶考,三人之中能有几人获取功名?”

老和尚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一个食指,就把三人打发出去了。数月后发榜,三人中只有一人上榜。中榜的书生欣喜不已,又专程前往那座寺庙去感谢老和尚,老和尚笑着说:“公子虽然博学多才考中了,但实在是没有理解老纳一个手指的妙用啊!”书生细想之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老和尚只伸出一个手指头,你可以理解成只有一个中,也可以理解成只有一个不中,或者一个都不中,或者一个也没落榜,无论什么结果,都能应了他的验。

熟悉考试大纲

古代也有备考资料,备考资料就是现在的考试大纲,每个朝代科举考试的备考资料略有不同。如除了进士科,唐朝还有明经一科,著名宰相狄仁杰就是明经科出身,这一科主考记诵,《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礼记》《春秋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分成大中小三经,学子们可以选考其中自己背得好的,唐宗室为李姓,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所以特别看重《老子》一书,有时加试就考《老子》。

到了明代,《明史·选举志》记载说,明初科举制沿袭唐宋旧有的制度,但稍微有所改变,规定考试题目只从《四书》《五经》中出,《四书》中有《孟子》,朱元璋有一次看到孟子“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一句,龙颜大怒:皇帝说你两句,你还能反了?

孟子这话真是大不敬!气的朱元璋非要拆去孔庙中孟子的神位不可,下面一些人为了拍马屁,特意删去《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不利于君主的言论,这样的内容不能算作备考资料,考试也绝不会考。

随后朱棣上位成功,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组织人编成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为学子们提供了详细的备考资料,朱棣企图通过为科举考试提供标准的考试文本来达到统一思想、稳定政局的目的,“考纲”一出,其他人也只能以此说法为准。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 殿试图

读读备考范文

备考范文就是历年的真题,有点像现在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古代考试学子也几乎每人一册。唐朝实行“行卷”制度,科举中的礼部试卷是不糊名,不密封,因而主考官除了看试卷答得怎么样外,还要看考生的名字是谁,有没有名气,有没有人推荐。

考官可以根据考生名气的大小择优录取。所以,考生们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一些官场有名气有威望的人,求推荐,求转载,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在今天的博士考试中,也会有同学把自己的论文、作品、戏曲、古文拿给导师看,这也许是行卷风俗的遗存吧。

一些成功者的行卷会被举子们搜集,书商们看到了这个市场的需求,于是书坊之中就有人专门刻印“行卷”集子进行发售,举子们“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花几百块钱就能买到这些参考书,历史上还发生过有人以他人的行卷冒充自己所作,而又投献给原主的笑话。

明清八股取士,书商们就又搜集大量的八股文编成集子出售,一些学子偷懒,甚至连经书都不读了,直接买来这些参考书,当模版背诵,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拟题》所说:“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

清代徐大椿《道情·时文叹》说:“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字,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新科利器”指的就是最新一届科举考试中获胜的试卷,即去年的考试真题和范文模版。

准备备考器具

古人最重要的备考器具除了钱,用以置办衣物、花钱住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备考器具,即“身份证”,明朝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即 “路引”。准考证,准考证就是“相貌册”,“册”上写着考生的相貌特征。

有一个故事说清代有一个考官看到一个考生的“相貌册”上写着“微须”,“微”有很多个意思,其中之一是“没有”,如《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没有管仲,我们将会被蛮夷统治,而和蛮夷的装扮一样了,考官看了看考生,说“你这上边写着‘微须’,也就是说没有胡子,你怎么有胡子,肯定是替考!”

考生很无语,“大人,微还有很多意思,比如‘些许’等等,另外《孟子》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是说孔子穿着普通人的衣服路过宋国,要是按照您的解释,‘微’是‘无’的意思,难道孔子是光着过去的?”考官被问的哑口无言,忽然想起“康熙微服私访”之事,一身后怕,赶紧放考生进去。

说来说去,古代的考前秘诀和今天也差不多,心态要好,复习题、资料要齐全,要备齐考试工具——身份证、准考证……不要在小细节上出纰漏。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 贡院放榜

考场好好发挥

考试,考的更是意志

说到古代“高考”,第一个难关不是试卷,而是考场环境。进场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查清楚有没有带小纸条,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

进去之后,是一个个小黑屋,叫“号房”,听着跟监牢似的。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

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温度不适,气味不宜,和现在舒适的空调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除此之外,科举的考试内容也不仅仅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我们知道科举要考八股文,那八股文要怎么写呢?规则如下:

〔一〕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

〔二〕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

〔三〕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

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假设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进考场后:

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

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

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

闭上眼就能想象,在昏天黑地的考场里,接受如此堪比马拉松的书写考验,那是一场怎样七荤八素的折腾啊!

明朝有诗形容科举:三场辛苦磨成鬼。能全程咬牙熬过来的,真不是一般人,像大儒王阳明,大改革家张居正,大英雄郑成功,大名臣曾国藩……没有一个不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实打实考出来的。

今天的考试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科目繁多,一门接一门,对学子们的考验也不低。不过,辛苦的时候不妨想想古人,他们连魔鬼科举都挨过来了,我们只要咬一咬牙,海阔天空就在眼前。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 古代科举“号房”

考试,头脑清醒是关键

每个人应对考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挥洒,有的稳健,但不管怎样,目的明确,头脑清醒才是关键。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为人玩世不恭,在考场上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专写“零分作文”。他第一次参加考试,试题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出自《论语》,意思是“我不是匏瓜,不是挂在那里给你们看的,是要给人吃的”,比喻一个人怀才而莫展,不愿中看而不可吃用。正常做法,当然是就题论事,写一篇潇洒雄文。

可金圣叹偏偏不走寻常路,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这是匏瓜的意形。”主考官大怒,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参加科考,题目叫《吾四十而不动心》,出自《孟子》,原意是人到四十心如止水。结果金圣叹又是大笔一挥,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又来追问,他幽幽地说:“孟子说四十不动心,即是说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咯”,自然又被除名。

再一次岁试,题目是《西子》,要求考生评论越国派西施出使的史实。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则西子来矣!”主考官见状,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最后当然又是名落孙山。

同样是才华绝顶的考生,苏轼比金圣叹要稳健多了。当年苏轼上京赴考,带了一肚子学问,可谓意气风发。进入考场后,他铺开卷子,一看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即是“赏罚要厚道”。

苏轼马上审题:题目出自于《尚书》,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思想:“刑罚上有疑问,就从轻处理;奖赏上有疑问,就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这是最忠厚的做法”,可以显示当朝者仁厚治天下之风。

如果当时要出一本《零分作文》,金圣叹的文章得收录好多篇。聪明大胆是好事,但不等同于儿戏,只有以认真的态度把握机会,才对得起自己大好的才华和青春。

文章主题确立之后,文字风格怎么定呢?苏轼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出题人欧阳修。这位主考官极其反对华丽花哨的文风,提倡写文章要浅显明白,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苏轼当场决定,放弃啰嗦的理论,用两个具体故事作为论据,干净利落地论证文章主题。最后,答卷果然被欧阳修一眼相中,荣登进士榜。

对待考试,战略上要轻视,这是一种胆量,但在战术上则要重视,这是一种负责。多年苦读实在不容易,既然有心一搏,就要收起玩心,全力以赴。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 殿试录取分三甲

考试,遇难心不慌

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考场上遇到难题也难怪。对今天的学子来说,难题也许是卷子末尾的大题,而对古代学子来说,可能就是皇上的“刁难”了。

清代乾隆年间,江西有个书生叫刘凤诰,勤奋好学,乡试、会试连连及第。可惜他相貌丑陋,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当时规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好在当时会试的主考官是个惜才之人,硬着头皮禀告了乾隆。乾隆不想被嘲笑“以貌取人”,只好亲自上阵考验一下这位南方丑儒。

殿试当日,乾隆帝高坐龙椅之上,一见刘凤诰的长相,心里不免有些轻视。他一摆折扇,念出一句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在场的人一听,知道皇上在暗讽刘凤诰独眼,都替他捏了把汗。岂料刘凤诰不仅没被吓到,还挺胸昂首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帝见他如此气魄,顿时刮目相看。沉吟半晌,又出句:“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不卑不亢,马上接招:“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帝大喜,当场钦点刘凤诰为殿试探花,登上金榜。

遇到难题,无须阵脚大乱,稳住气势,保持信心,说不定就能文思泉涌,柳暗花明。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 中进士,衣锦还乡。

考试,切忌浮躁

考场上还有一条打不破的真理,就是切忌浮躁。

传说唐代有个秀才,才华横溢却骄傲自大。一次京城科考,洋洋洒洒,自感考得不错。考后游玩,遇到一算命先生,上前让其测测名次。算命先生看了他一眼说,请在纸上写一个字吧!秀才挥笔而就,在纸上点了一点。先生摸摸胡子:你有望考取一等。

秀才乐了:一等榜首吗?先生摇头:结果出来就知道了!后来,皇榜告示,秀才是一等最后一名。秀才去找算命先生:“我一向文才极好,‘点’是‘文’字的第一笔,所以才写了这一点。为什么现在反而是一等最后一名?”算命先生笑了:“这一点,固然是‘文’字的第一笔,但也可以是‘等’字的最后一笔呀!我先前见你写字的时候,洋洋得意,心浮气躁,就知道你虽有才华,却只能是一等之末。”

故事有点玄幻,但骄兵常败的道理是真的。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年纪轻轻就写得一手绝好文章,可惜性格也比较恃才傲物。他年轻的时候没把科举当回事,总觉得自己啥时候想考,啥时候就能考中,于是一直玩了几十年。直到了快40岁,玩够了,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第一次“高考”。可等他是把科举当回事了,科举却不把他当回事,一直考到56岁,都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弄进进士榜。

考场上,信心和虚心,两者都必不可少。从古到今,考场是一个人生转折的缩影,表面上考的是知识,但其实更考一个人对待挑战的态度。

过来人说:高考的时候,以为高考就是天,毕业后才发现,学校的考试,其实是人生路上遇到的最简单的考验。它教会我们,在顺境中,要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在逆境中,也要直面困难,正视现实。

古人高考有妙招,看过后,不佩服不行!

结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愿考场上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有勇气和幸运加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