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此為史可為鑑。

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千年,也是與疾病疫情的抗爭史。從古至今,在疫情防控上,我國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所以,縱觀我國古代嚴重瘟疫頻發,荼毒百姓,但未因此導致民族遷移和人口驟降。反觀歐洲大陸,流行於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故當今疫情防控,亦可採取古之良法,借鑑古之經驗。

我國曆史上記載的文一數不勝數,《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收錄,據可考歷史記載,從公元前674年東周時期至公元1840年清朝的2500年期間,共有826疫病記錄,其中有不少疫病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程產生了極大影響。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歷史上的瘟疫

疑似穿越者的王莽篡漢朝皇位後,建立“新朝”,實行與現在如出一轍的“社會主義制度”,土地和礦產資源收歸國有,廢除奴隸制度,禁止人口買賣,實行政府幹預經濟制度。王莽在位僅14年,由於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導致新朝滅亡。但有一個被忽略的原因,14年新朝時期,共發生5例大型瘟疫。據《漢書》記載,地皇元年至四年(公元20-23年):戰鬥死亡,緣邊四夷所俘虜,陷罪,飢疫,人相食。由此可見一斑,其餘便不過多贅述。

建安二十二年,在史書上僅僅一筆帶過,可能是平靜的一年。可如此平靜的背後,也許是那一年的恐怖。東漢漢獻帝在位期間,疫情頻發,從公元204年持續到公元220年,可謂是民不聊生,也正是由此,漢獻帝后,進入三國時期。據曹植《說疫氣》: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歷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劉備和孫權聯軍大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北迴,孫權和劉備各自奪取荊州部分,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對於曹操失敗的一重要原因,《三國演義》中卻沒有提現。《三國志》載: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可見,曹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軍隊中突發大型瘟疫。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唐天寶十三年,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南詔堅壁清野,唐軍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什死七八”,留下了“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孃夫別妻。皆雲前後徵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的慘痛記憶。次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由盛轉衰。

金朝末年,公元1232年,蒙金之戰,京城“大元兵圍汴,加以大疫,汴城之民,死者百餘萬,後者觀焉。”19年後,汴京再次遭難,天興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金史·哀宗上》)。對1232年的事,李杲在其《內外傷辨惑論》捲上亦有記載:“曏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幾三月。”而同時,大疫亦是戰爭的後遺症,它常與饑荒並行,更進一步造成災難後果。1297年“河間之樂壽交河疫死六千五百餘人”。同年,“真定順德河間旱疫”,“般陽飢疫”(《元史·成宗二》)。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明末清初之際,1641-1643年“京師(今北京)大疫,死亡日以萬機。”直接導致明朝在北京的守城軍隊人數日益驟降,嚴重缺額,在李自成的農民軍進攻時一觸即潰,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1910-1911年,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隨後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東北。這場大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造成了6萬多人死亡。

疫病流行原因

疫病流行既是一種醫學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從古至今,疫病發源,流行到後果都離不開社會,地理和人口流通等因素。

通讀史書,不難發現,古之大疫發生,多為君主昏庸,社會黑暗或者戰爭頻發,王朝更迭時期。而相對賢明的王朝,大多采取休民生息,安民強國等政策,疫情較少發生。例如三國時期,安史之亂前,明末清初等。均為戰爭頻發。據正史記載,與戰爭和社會局勢有關的疫情就有50起之多。

疫情發生離不開地理環境因素。以秦嶺-淮河為界,分南方北方。南方溫暖溼潤,導致疫情高發。清代醫學家張璐在《張氏醫通》中就有記載:“東南冬月患正傷寒者少,患冬溫及痘瘡者最多;西北則秋冬皆患傷寒,殊無瘟疫及痘瘡之患。此何以故?西北土地高燥,即春夏氣難上升,何況秋冬之凝?東南土地卑溼,為霧露之區,蛇龍之室,其溼熱之氣,得風播之······蒸氣中原來雜諸穢,益以病氣屍氣,無分老少,觸之即同一病矣。”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古代防疫措施探索

有瘟疫必然就有防控。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早在公元前就開始了對疫情進行防控的艱難探索。

甲骨文中,我們也可得一二。例如卜辭中有“疾,亡入”,意為不要接近可能患有疫病的人。

早在公元前6世紀,人們便有了對疫情預防的認識。據《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56年)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猘狗。”這是最早對預防瘋狗病的記載。

《周禮》中記載了額周王室定期舉行“室內消毒”的儀式和負責消毒的官員。《周易》中也出現了“豫防”(通預防)一詞。《山海經》中也有著與防疫密切相關的記載,例如“其中多箴魚,食之無疫疾。”“有鳥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也記載了7種可以防疫的藥物。

進入秦漢時期,受傳統哲學思維影響及傳統醫學的發展,中醫理論及中醫藥學日趨成熟,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預防和治病的理論體系。例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都對後世防疫治疫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當前,受新冠病毒影響,世界範圍內爆發肺炎疫情。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集中領導下,堅持群眾路線,彰顯制度優勢,我國疫情已基本清零。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兩千多年的疫情抗爭經驗,有著無數前赴後繼、不畏犧牲的醫護人員,我們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阻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