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上期我們講到德意志邦國林立、戰爭不斷,外國勢力又不斷插手、扶植各邦國。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內耗,也阻礙了德意志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普魯士逐漸意識到統一的重要性。普魯士王國要發動戰爭統一德意志,首先要做的就是發展完善自身。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普魯士國旗)

(一)從根本上改變兵役制度。

每年按時徵招新兵、退役老兵。軍隊每年徵招4萬人,步兵服役3年,騎兵和炮兵的服役期要更長一些。每年軍隊都要同時徵招新的士兵,與此同時,那些已經完成其服役期的人員立即退役。這樣就保證了正規軍的質量和戰鬥力,將老弱病殘淘汰掉。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普魯士軍官照)

士兵退役之後轉入預備役部隊。預備役部隊服役期限為2年。他們每年夏天要被召集在一起參加軍事演習,使其能夠保持戰鬥力組建“後備軍”作為民兵部隊。需要那些已經服滿2年預備役的預備役人員再在後備軍中呆7年。後備軍和現役部隊以及預備役部隊便構成了普魯士的陸軍。職業軍官和軍士為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提供幹部並領導後備軍。

(二)建立總參謀部

1806年,普魯士的總參謀部正式成立。總參謀部是普魯士軍隊的中樞,負責對戰爭各方面的研究,制定部隊機動方案及戰役實施方案,擬定作戰和動員計劃。總參謀部也成為與戰爭部、國王軍事內閣分庭抗理的又一勢力。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三)發展軍工、備足軍需

克虜伯就是普魯士乃至德國軍工的代表。這些企業將自己與國家命脈融為一體。積極發展軍事工業,為戰爭做準備。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克虜伯巨炮)

(四)大興基建、發展經濟

雖然說“想致富,先修路”,可是普魯士修鐵路的主要目的不是經濟,而是軍事

首先,普魯士將諸多軍事要塞用鐵軌連接起來,形成較為完善的軍事鐵路運輸體系。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密集的鐵路網)

其次,重要、繁忙的鐵路由單線變為複線,大大增強了鐵路的運輸能力。

然後,加強對相關人員的鐵路知識培訓,努力提高銜接能力,改善轉運過程中的時間損耗和混亂局面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通過鐵路運送裝甲車)

最後,1864年設立軍方專門管理鐵路事務的部門,1866年組建一個由總參謀部、貿易部和內政部三司聯合的鐵路聯合委員會

,規定在戰時由該委員會對鐵路進行全權嚴格管理。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用於軍事的火車)

普魯士通過這些措施,將鐵路徹底歸入普魯士軍事體系之中,打造出一個恐怖的戰爭運輸機器,以至於普魯士在後兩次王朝戰爭時可以彌補不足,扭轉戰局。

(五)做足外交工作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風雲詭譎的歐洲19世紀,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徹底固化了歐洲的政治局勢。這讓一心想要統一德意志的普魯士在國際政治環境上陷入了泥潭,面對這種桎梏,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顛覆了維也納體系的固化,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鐵血德意志(二):戰前的準備

(鐵血宰相俾斯麥)

普魯士外交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結盟英國。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也是能左右德意志統一最重要的力量。與英國結盟,對於普魯士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其次,為了贏得今後要發動的三次王朝戰爭,普魯士先後聯合奧地利、結盟意大利、聯合南德(普魯士是北德)。

普魯士在戰前從各個方面做了充足的準備,能否統一德意志,我們下期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