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從今年5月份開始,豬肉的價格一漲再漲,原本10塊錢一斤的豬肉,現在要賣15塊,20塊…

急的我這種紅燒肉愛好者,看著支付寶裡日漸消瘦的數字,默默地買了隔壁攤的牛肉。

一場非洲豬瘟,讓我等屁民只能黯然垂淚,望佩奇止饞,末了滋溜一口土豆燉牛肉。

再懷念,那些年,紅燒肉吃不完的幸福人生。

我那位同樣是紅燒肉愛好者的閨蜜,更是迸發出了超大怨念:

我要回古代,古代豬肉多便宜啊!我要回古代吃紅燒肉!!!

NO!NO!NO!

即便回古代,想吃紅燒肉,也沒那麼簡單~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1

因為,豬肉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增加人口補充國力,越王勾踐下過這麼一道命令:

越國子民不管什麼身份,只要你生了兒子,我就獎你一條狗,兩壺酒;如果你生了女兒,我就賞你一頭豬,兩壺酒。

《越語上》: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酒是祭祀才會用上的重頭戲,除了上層貴族,平頭百姓你想都不要想。

畢竟酒是糧食精,肚子都填不飽,喝酒?想的美。

至於狗肉和豬肉就更稀奇了。

在古代,肉可是分三流九等的。

正所謂“三牲六畜”,古代但凡有大型組合宴會,或者祭祀活動,必定會有“三牲六畜”登場。

《三字經》中解釋: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六畜”,分別指是馬、牛、羊、雞、狗、豬。

排在六畜之外的肉,都不配在重大場合上擁有姓名。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2

你別看豬肉排在六畜最後面,它的地位可一點也不低。

《國語·楚語下》: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

大牢,又稱太牢,指的是豬、牛、羊;少牢指豬和羊,沒有牛。

天子平時吃的是以豬、牛、羊組成的大牢,祭祀神明的時候,就要供上三份大牢;

諸侯平時吃的是牛,祭祀時只需要供上一份大牢;公卿平時吃豬肉和羊肉,祭祀時要供上一份牛;

大夫吃其他不配擁有姓名的牲畜,祭祀時只需要供上豬肉和羊肉;

士人吃魚類,祭祀時要供上其他不配擁有姓名的牲畜;而百姓吃菜,祭祀時只需要供上魚類。

由此可見,從周朝開始,豬就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吃的了。

豬肉,更是天子乃至諸侯公卿貴族才吃的起的奢侈品。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3

不過,也有例外。

那就是像越王勾踐下的命令一樣,生孩子。

《禮記·內則》:凡接子,擇日,冢子則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大牢,其非冢子,則皆降一等。

但凡有新生兒降世,一定要在三日內挑選吉日舉辦儀式。

祭祀時用的牲畜也有所規定。

比如天子或者諸侯的嫡長子,就需要備齊大牢,但士人和普通百姓,就只需要一隻小豬。

如果不是嫡長子,只是嫡子或者庶出,規格就必須降低一等。

所以想吃豬肉啊?可以,先給孤王生個孩子看看呀。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4

那為什麼豬肉在古代會這麼珍貴呢?

這就得從7000多年前說起了。

根據發掘出的化石,以及陶器文物,人們發現距今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人,就已經開始馴養野豬了。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豬有了家豬和野豬之分。

但野豬野性難馴,為了方便蓄養,我們的天才祖先又學會了新技能——給豬做閹割手術。

《易經》裡說:“豶豕之牙吉。”

閹割過的豬雖然有鋒利的牙齒,但是性格溫順,不足為害。(這個時期,家豬和野豬一樣,還是有鋒利的獠牙的。)

《禮記》又提到 :“豕曰剛鬣,豚日腯肥。”

意思是沒有閹割的豬,皮厚毛粗,叫“豕”;閹割後的豬,長得膘滿臀肥,叫“豚”。

至此,古人正式開啟了與豬共舞的時代。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5

雖然古人從很早之前就開始養豬了,但是一直到漢代之前,前輩們的畜牧大業,都還是以放牧形式為主的。

放豬跟放牛、放羊可不一樣。

牛羊群居,一般會有頭羊和頭牛的存在,易掌控,但豬個體意識強,不服管。

牛羊可以逐水草遷徙放牧,豬不行,它有領地意識,每天都要回家睡。

而且豬是雜食性的,不像牛羊吃草就可以長膘。

豬不能光吃草,它還需要攝入五穀雜糧、甜食水果什麼的。

農村養過豬的朋友應該知道,就算割了豬草,拌了糠,隔三差五也是要給點剩飯剩菜的。

這樣就導致豬的飼養成本急劇增高,且極其耗費人力物力。

在天災兵禍橫行,且沒有雜交水稻的年代,養豬為了吃口肉,對平民百姓來說,實在是血虧。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6

不過好在,善於發現的先輩們,很快找到了豬的新用途,那就是積肥。

在化肥還沒有出現的時期,牲畜糞便是天然的優質有機肥。

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氾勝之書》就提到“溷中熟糞”。

漢代對每種牲畜的圈都是有命名的,溷在當時指的就是豬圈。

“溷中熟糞”指的就是豬圈中的豬糞尿、人糞尿和墊圈物充分混合、腐熟了的肥料。

那這些東西從哪兒來呢?

答案自然是——廁所。

《漢書燕刺王劉旦傳》:“……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師古曰:“廁,養豕溷也”。

顏師古在註解《漢書燕刺劉旦傳》的註解中,說,廁,養豬的豬圈。

廁所和豬圈連在一起,還真是漢代有趣的習俗。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7

在湖南省博物館有這麼一件文物,名為東漢綠釉陶豬圈,是1987年,在三門峽市區出土的漢代隨葬模型器。

豬圈呈圓形,圍欄鏤空,欄裡頭有隻大肥豬,豬圈旁邊,圍著個方形廁所,外頭有樓梯接著廁所門,糞坑和豬圈是相連的。

東漢的墓葬品,多是生活的必需品,大到房屋建築,小到日常用具,都會隨葬。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漢朝時期,豬的主要作用,已經從被食用,變成了積肥工具。

這個時期的豬肉,由於這些原因,在餐桌上出現的頻率也不太高。

不僅是漢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唐朝結束,豬肉才機緣巧合,重新出現在食客的餐單上。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8

那是宋朝人民普通的一天,確是豬肉不平凡的一天。

這一天,有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揮一揮衣袖,留下了一篇《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名人效應一點贊,朋友圈一傳,豬肉的知名度也因此水漲船高。

吃不起羊肉的百姓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此時價格一般的豬肉,只為嘗一嘗東坡居士盛讚的網紅美食——東坡肉(紅燒肉)。

不過,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儘管東坡名氣大,但也只能召喚下小粉絲。

豬肉真正漂亮的翻身仗,得從清朝開始。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09

乾隆,特別喜歡吃豬肉。

他71歲的時候,由此在除夕夜辦御宴,食材有“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

除了他,他前面幾個皇帝,也很喜歡吃豬肉。

努爾哈赤的小名,據說翻譯成漢語,就叫“小野豬皮。”

為什麼清朝的皇帝都喜歡吃豬肉呢?

這是因為,建立清朝政權是遊牧民族中的滿族。

我國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以秦長城為邊界,農耕重積肥輕食豬,但遊牧不一樣。

由於豬的飼養成本高,所以遊牧民族的肉食多是牛羊,豬肉很少見。

物以稀為貴,這也是為什麼豬肉會這麼受滿清帝王喜愛了。

古代想吃豬肉得先生孩子?豬肉憑什麼比羊肉還貴?

所以說啊,要穿越也要會挑朝代啊!

如果想要吃紅燒肉,還是選清朝吧,這個時候豬肉不貴,唐也不貴,香料也多,做出來的紅燒肉估計會更好吃點吧~

果然,沒有紅燒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啊!

————————

參考資料:

《越語上》: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國語·楚語下》: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

《禮記·內則》:凡接子,擇日,冢子則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大牢,其非冢子,則皆降一等。

《易經》:“豶豕之牙吉。”

《禮記》:“豕曰剛鬣,豚日腯肥。”

《漢書燕刺王劉旦傳》:“……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師古曰:“廁,養豕溷也”。

《豬肉賦》蘇軾: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