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蘇軾:我受百鍊成鋼之苦,方開宋詞豪放之先河

蘇軾,字子瞻,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及畫家,豪放派詞人代表。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這樣評價蘇軾: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

李白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唐詩上極具影響力。王老先生對蘇軾給予這麼高的評價,是因為蘇軾對於宋詞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蘇軾如何為他宋代文學代表奠基的?

宋代蘇軾:我受百鍊成鋼之苦,方開宋詞豪放之先河

仕途之下的百鍊成鋼

縱觀古今,學者都會走的一條路,就是入仕。看完古今之事,不難發現,古代很多讀書人,志在仕途卻終生壯志難酬。反而是“有心摘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官場失意,卻在文壇上略有建樹。

蘇軾就是這樣一個人,仕途上歷經了三起三落。說起蘇軾的仕途,不得不提的有兩個人,一是伯樂歐陽修,二是政敵王安石。

一篇策論,名滿京城。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曾評論蘇軾:

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軾於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赴京科考。當時,蘇軾以一篇策論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出名,文風清新灑脫,立意革故鼎新,吸引到了當時的文壇大家歐陽修的賞識。只不過,伯樂歐陽修,誤以為此文章是學生曾鞏所作。為避險,將蘇軾點為第二名。

之後,因為伯樂歐陽修的賞識和超高評價,一時之間,蘇軾之才,名滿京城。但好景不長,蘇軾母親、父親蘇洵相繼過世,蘇軾回鄉守孝三年。再回京城,風雲已變。

相左於新政變法,自請離京。蘇軾孝期過後返回進城,正好遇上了震驚朝野的“新政變法”。新任宰相王安石,關於新法上的想法受到了皇帝的大力支持。很多與王安石政見不和的官員,都被下放離京。蘇軾自請離京,到地方任職。期間,也曾政績斐然。

“烏頭詩案”,人生低谷。蘇軾在調任湖州知州後,一封常規上報皇上的《湖州謝表》,被新黨之人斷章取義,安了個愚弄朝廷、不尊聖上之罪。一直身陷囹圄,幾度險遭殺頭。後因朝廷惜才之人的求情,以及王安石的上書相救,才勉強逃過一劫。後被貶黃州,對仕途心灰意冷。

性情耿直,難融於新勢舊黨。官員一生的起落,都在隨著朝廷主流而動。觀點與執政者相同者則起,相左者即落。而蘇軾恰好是一個執著又不願“和稀泥”的人,他歷經了舊黨新法的交替,因新法落,因舊法起,卻無法違心安於舊法朝廷。

宋哲宗即位,支持舊法的宰相司馬光復位。蘇軾很快地升遷了,由禮部郎中到中書舍人再到翰林學士。他彷彿要實現他為國為民的偉大報復了,但他同時也看到了舊法群體的腐敗。

他選擇了直言相諫,可想而知,朝廷早已無他立身之所。朝廷新舊對立,中立者極在少數,站隊後的“搖擺不定”,只會將自己提早地摘出去。

之後的一起一落,早已沒有了意義。蘇軾早已在之前的兩落中,看透了人生,之後的蘇軾對於仕途,早已沒有當初的熱誠或悲切。

他坎坷的仕途之旅,不斷磨礪著詞人的心,為他的詞積累著源源不斷的新意。酒醉才知情重,歷經滄桑才知人間意義。所謂百鍊成鋼,不外如是。

宋代蘇軾:我受百鍊成鋼之苦,方開宋詞豪放之先河

開宋詞豪放之先河

柳永在文學上致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蘇軾繼柳永後,革新宋詞,通過他對宋詞內容方面的改造研究,將宋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比肩與唐詩。而蘇軾自己,也與唐朝李白一樣,成為各自時代文學的代表。

風格豪放,意境深遠。蘇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人,將他仕途上的苦悶寄託於他詞中的意向。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當為豪放代表作: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人生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詩是他歷經激烈的官場鬥爭後,慘遭下放期間所作。一腔熱血空付,可想而知蘇軾心中的苦悶。而他的詞,給人最大的感覺卻是浩大,開闊,充滿希望。

他在他的詞中,將他仕途不順帶來的苦悶放入開闊的胸襟,將他鬱郁不得志的憂慮寄託在祖國的山水之間,留下的就只有希望。

“大江、大浪、驚濤、江山”是蘇詞嶄新的意向;“三國、周郎、赤壁、羽扇綸巾(諸葛孔明)”這些盡顯英雄本色的歷史典故,提高了宋詞的格調。

從此,宋詞不再單調,不再只是纏綿悱惻,婉約動人。蘇軾為宋詞加入了豪放、加入了寬闊、加入了不同的境界。

宋代蘇軾:我受百鍊成鋼之苦,方開宋詞豪放之先河

可唱可誦,詞曲一絕。蘇軾的詞,不僅可唱,而且可誦。他的詞寄託了他的情,詞不再是單調的小曲兒,而是成為了一種可以像詩一樣抒發情懷的文體。拓寬了詞的發展方向,決定了與唐詩比肩的宋詞地位。蘇軾有寫過一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曲調動人,唱起來很好聽;這首曲子填詞優美,讀起來意境悠遠,回味無窮。這首詞也是蘇軾在被貶期間所做,明面上是中秋節懷念遠在一方的親人,實際上借表達自己感情的同時,揭露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上闕詞,將自己離開廟堂的一個心情借“天上宮闕、瓊樓玉宇”等物象表達出來,是一種既想走進朝堂,又害怕走進的複雜心情;下闕詞,是這首詞的一個昇華之處,點睛之筆。月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一個是自然定律,一個是無可奈何。

這便是蘇軾的成功之處,小到押韻文采,大到哲理人生,內容無處不佳,思想無處不在。這大概也是傳唱千古,仍被後人研讀的原因吧。東坡居士,久仰了!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梅九說。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點贊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