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感傷與溫暖並存


大概到宋仁宗時期,北宋政治開始穩定下來,它的文化特質也在文學創作裡表現得非常直接。我特別用晏殊來做典型代表,因為晏殊算是在文學上對蘇軾產生比較大影響的人物。

先來看一下第一首《浣溪沙》,這首是晏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最熟悉的: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句是北宋詞開創時期最重要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感覺花凋落了——加入了個人的主觀意念,花要掉落是你無法挽回的事情,是生命裡哀愁和感傷的基礎,可是,好像又為自己找回一個生命的希望,那就是“似曾相識燕歸來”。

那隻回來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認識過的。一方面是消失的感傷,一方面變成找回的喜悅,二者同時存在,感傷與溫暖並存。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我覺得這是北宋詞裡面最美的句子,而這樣的句子當然不止是在講花的凋零和燕子的歸來,其實是在講生命裡兩個不同的狀態,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完全。

你在生命裡也常常處於“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之間,有許多的生命和你發生“無可奈何”的關係,大概是要結束了,緣分已盡;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開始新的“似曾相識”的喜悅和快樂,所以它是生命的兩個狀態。


你會覺得自己永遠活在“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之間:有很多無奈,比如親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別,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時又有“似曾相識”的新事物在湧現,因為它還是在循環。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生命並沒有因為前面的“無可奈何”而掉落到沮喪和絕望當中,“似曾相識”挽回了對生命裡面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覺,我稱它為一種“體溫”。

“似曾相識燕歸來”是一種體溫,使你感覺到你所接觸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第一次認識的。“無可奈何”是非循環性的,但“似曾相識”是循環性的,這個時候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循環性凸顯出來。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晏殊積累了花間詞以來的這種經驗,把它提高到了最精彩的狀態。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這樣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場景中都很合用,或者說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狀態裡,比如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傷,或者遇到事業上的挫折,大概都可以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它變成了抽象性的解釋,它的內涵就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環。潮來潮去、月圓月缺、花開花謝,全部是事物的兩面性,這種兩面性使作者在“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時候,產生了對生命的領悟。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與寧靜


下面看一下這首:


《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宋代在開始有一個靜下來的心情後,會去靜觀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


香爐裡燃一點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後香爐上面的孔會冒出細細的煙來,這就是“爐香”。“靜逐”是說因為非常安靜,也沒有風吹,所以煙慢慢慢慢地繞,如一道遊絲般在轉。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所以可以進一步印證,唐代的很多東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須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後,因為政治的相對安定和經濟上的繁榮,使得人們可以很安靜地去看一些幾乎是無謂的小事件。

好像是一個沒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個人生的意義上,不代表任何東西。可是所有的無謂和無聊,在生命裡面又佔據了蠻重要的時間。我們的生命並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義,有些時候是屬於靜下來的時刻,以及休閒的時刻。

北宋詞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它對意象的掌握。這些意象經常是非常平淡的,裡面沒有大事件,不過就是愁、醒、夢這些小小的生活體驗,加入一些自己身邊最具體的景象,比如“爐香靜逐遊絲轉”。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我很希望可以通過北宋的詞,找到我們現今生活中可以描述類似“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經驗的詩句。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描繪自己生活裡面最安靜的空間和狀態呢?

儘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響了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詞句當中,你會感覺到他沒有像范仲淹的《漁家傲》那樣很大氣魄的東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超越感傷和喜悅


我喜歡的晏殊的詞,可能都非常平淡,完全是一般人會有的生活細節。比如下面這首:


《撼庭秋》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

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

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大概不過是講一個失眠的經驗吧,一個朋友離開以後,連讓對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機會都不多。“碧紗”也就是淡綠色的紗,垂下來,它和珠簾非常相似,都是宋代生活裡為了不讓鳥蟲隨便跑進來而設的。

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問:他這個時候感傷嗎?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喜悅: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戶外的月光。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生命裡面的喜悅和感傷都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它會形成另外一個超越感傷和喜悅的心境,我覺得這種心境比較接近宋詞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

張愛玲說她最喜歡“心長焰短”這四個字,她覺得這是一種生命狀態,它不是在講蠟燭,而是在講一種極大的熱情已經燃燒得要到最後了,你內在的激情還那麼多,可物質能夠提供給你燃燒的可能性已經那麼少了。

我想這也是宋詞有趣的地方,好的創作者大概才能真正體會到“心長焰短”是這首詞當中最重要的四個字,講出了人生中某一種熱情將要成為灰燼、將要結束的狀況。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晏殊的作品中,很明顯,都沒有大事件,沒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靜地描述生活周邊的事物——無論紅燭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邊景象。

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薩的莊嚴與華麗,可是宋代的羅漢就變成了非常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濟公,修行原本就是生活裡的一部分,他不會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薩的偉大。

你不會覺得羅漢偉大,而是覺得他親切、可愛,彷彿有一種夜市中人的樣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學藝術都在往世俗生活走,當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揮灑完畢,回來安分做人成為他們真正的追求。


不可解的感悟


最後我們看晏殊的一首《蝶戀花》: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的作者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認為是馮延巳寫的,到現在都沒有定論。尤其是下闋的“昨夜西風凋碧樹”,很多人認為是馮正中的句子。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注意前面講的珠簾、碧紗,現在講到的羅幕,你能夠從宋詞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間非常有趣,不是一堵牆,而是一種轉換空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選了三句宋詞,來說明人生三個不同的境界,第一個境界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從現實上來說,“昨夜西風凋碧樹”就是昨天晚上因為一陣西風吹起,綠色的樹葉紛紛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見了,所以“獨上高樓”後可以“望盡天涯路”,可以看到很遙遠的路。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對於晏殊來講,這個句子只是一個畫面,可是王國維將它引申為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活在繁華當中時,其實很難對生命有所領悟,對生命的領悟常常開始於繁華下落的那個時刻,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頹廢”。

這個“頹廢”不是世俗所講的頹廢,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澱的意義在裡面。


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話,你就沒有機會去留戀春天和夏天,你留戀春天和夏天是因為春天和夏天要過去了。“昨夜西風凋碧樹”,葉子落下了你才開始有感悟,才對生命有眷戀和珍惜。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晏殊詞是宋詞感悟的起點,這也是我喜歡他的詞的原因。特別是他儘管榮華富貴一生,卻可以用一種很平淡的方式寫自己生命中現實的東西。

晏殊的詞裡常常表達一種想要傳達的情感,而這個情感卻無從傳達。無從傳達和山長水闊並不見得有直接的關係,而是表現了一種落寞感,對於在人生裡尋找知己感覺到茫然。

光有榮華富貴而沒有落寞之感其實是庸俗的,最精彩的貴族常常帶有一種奇怪不可解的感傷和落寞。


蔣勳:《清平樂》裡的晏殊,才是人生大贏家


(END)


【推薦閱讀】點擊文章標題即可閱讀

《在不同的境遇中去求一個“安”》

《蔣勳:最美好的生命,該慢下來》

《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蔣勳”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