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簡述一下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嗎?

青史匯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除了諸王互相攻伐的戰事外,期間還有氐人齊萬年的變亂,以及成漢和漢趙兩個政權針對西晉朝廷的一系列戰爭,南方亦有變民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

這些戰事都對全國不少地區都造成嚴重破壞,饑荒、疫病頻生,亦令不少人被迫離開家鄉求活,成為流民。成漢的領導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洛陽,就因逃避齊萬年叛亂而入蜀,但就因為益州刺史趙廞見八王之亂的局面而有自立之願,就任用了他們為爪牙,及至後來趙廞以及下任刺史羅尚的處理失當而令李氏叛晉自立,建立十六國中的成漢割據政權。

早在東漢末年南匈奴諸部就因黃巾之亂內遷河內郡,曹操分匈奴為五部時,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幷州一帶,直至晉朝。匈奴族人劉淵在八王之亂中與成都王聯結,並藉此聯結匈奴諸部,壯大實力。成都王被王浚等擊敗後,劉淵就乘時而起,建立漢國,更是日後滅亡西晉的力量。魏晉年間,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內遷,而八王之亂期間及後續亦屢見外族參與中原戰事,如幷州刺史劉琨曾多次與代王拓跋猗盧聯結對抗漢國的進攻;王浚與司馬騰亦曾與烏桓人及段部鮮卑聯手對抗成都王。這些促成五胡亂華及十六國時代。

晉初體制本將地方軍事及民政分開,分別由都督及刺史掌管,而在滅吳後撤去地方軍力,更讓各都督成為地方軍事力量。但到八王之亂後期,地方無法抵抗變亂,遂令制度失效,刺史再兼領一方軍政及民政,如兼領幽冀的王浚、領幷州的劉琨及領青州的苟晞都是一方的軍鎮,在北方抵抗漢國的侵襲。苟晞甚至曾出檄文討伐東海王司馬越。永嘉之亂後洛陽朝廷傾覆,據有一方的王浚甚至有自立之願。但這些兵鎮後來都被漢國所滅。

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後掌握朝權,但期間不但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更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後更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討漢國為率領行臺出京,帶著大批軍隊及王公大臣離開首都洛陽,致令洛陽防禦薄弱,盜賊橫行。在其死後,他帶領的大軍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縣寧平城被漢將石勒屠殺,不久洛陽亦在永嘉之亂中陷落。

秦王司馬鄴雖在晉懷帝遇害後於長安即位延續國祚,但也在建興四年(316年)被俘,西晉正式滅亡。而早在蕩陰之敗後,東海王東走並在徐州收聚兵眾,及後更起兵討伐河間王,迎帝東歸。當時東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後來琅邪王就移鎮建鄴,在江左發展,奠下了東晉的基礎。晉愍帝死後,琅邪王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土木山峰


綿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一個極重要的影響就是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分裂、割據、混戰,迄無間斷,大片文明被毀滅,人口大面積減少,記錄的人口數字還不到漢代的三分之一。

造成八王之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武帝司馬炎認為曹魏宗室沒有實力,是勢孤而忘,因此他大封諸王,讓諸王有了地盤和兵士。這樣內戰便很容易打起來了。這是用一個錯誤糾正另一個錯誤,是極其不明智的。

第二,武帝選擇的繼位人,是個智商有問題的司馬衷。武帝天真地認為,兒子雖笨,但考慮到以後孫子繼位,完全可以成為一代明君。

第三,為繼位人司馬衷娶了一個心狠手辣的妖后賈南風。當年,有人見賈充得寵擅權,就想借機把賈充擠出朝廷,建議武帝派有威望的賈充坐鎮關中。心腹給賈充出主意:“只有把女兒嫁給太子,皇帝自然要把你留下來。武帝起初本想為太子娶衛瓘之女,但經不起楊皇后和荀勖等人的內外求勸,便決定娶賈充之女賈南風。

第四,沒有為繼位人選好輔政大臣。武帝選的輔政大臣是外戚楊俊和宗室司馬亮,這兩個是蠢人。很快就被賈后發動政變給殺掉了。賈后取得大權後,任用眾望所歸的張華,在以後的近十年中,政局穩定,歌舞昇平。

下面就讓我們具體地看看“八王之亂”的始末。

公元290年四月,武帝因病去世,太子司馬衷繼位。武帝臨終時,下旨讓汝南王司馬亮和楊駿一同輔政,但昏迷中,被楊皇后動了手腳,變成了楊駿獨自輔政。

楊駿是個蠢人。他要專權,又怕別人害他,他最怕的是汝南王司馬亮。居然想在武帝的喪事期間除掉司馬亮,司馬亮也沒什麼出息,聽到消息後,嚇的連夜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惠帝繼位,賈充的女兒賈南風自然就從太子妃變成賈皇后了。

楊駿深知賈皇后這個女人陰險毒辣,每次擬定了詔書命令,給惠帝看過後,就送到裡面給楊太后(武帝死了,楊皇后升級成太后)過目,然後即便施行,中間不給賈后有插手的機會。

賈后對此當然不滿,十分嫉妒楊家。便聯絡楚王司馬瑋,以皇帝的名義討伐楊俊。可伶楊俊沒有應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只能坐以待斃。

這次政變可以說是“八王之亂”的序幕。

取得勝利後的賈南風,僅僅過了三個月,又以同樣的手法,除掉了楚王司馬瑋與汝南王司馬亮。把朝廷的軍政大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她器重張華,在以後的幾年中,政局比較平穩。

這次的六月事變是“八王之亂”的第一幕,也是第一個高潮。死了八王中的兩個王——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

通過兩次政變獲得大權的妖后賈南風,在過了幾年的好日子後,突發奇想,想讓賈家的權勢延續下去,甚至打起了皇帝寶座的主意,這樣一來禍事便不可避免了。

賈后沒有男孩。太子司馬遹生母是謝才人。賈后想廢掉司馬遹而立自己生的男孩做太子。假裝懷孕,把她妹妹最小的兒子養在宮中,說是她自己生的。

太子司馬遹身邊的人對當前局勢很擔憂,主張先下手為強。

賈后察覺後決計要對太子下手了。她設計灌醉太子,令太子寫下要弒父殺母的密信,廢黜了太子。

太子身邊的舊屬,想推翻賈后,恢復太子的地位。他們見趙王有兵,便去遊說。但是司馬倫的心腹孫秀認為:“不如先讓賈后把太子害了,然後推翻賈后,那麼天下就是趙王的了。”

趙王非常高興,立即表示同意。

孫秀先是使人散佈流言,說有些將士打算廢黜賈后,迎立太子。賈后知道後,很是擔心,便派人活活打死了太子。

趙王與孫秀就利用這次機會,打著為太子報仇,為天下除害的旗號,廢黜了賈后,沒過幾天賈后就被毒死了。

獲得勝利的趙王很快便即位稱帝,他用孫秀為中書令。這個出身小吏的傢伙成為全國威權最高的顯赫人物。但孫秀沒有什麼政治遠見,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自己大權在握,便肆無忌憚,殺異己以洩私憤。潘岳與石崇是其中最有名的兩個。

齊王、河間王、成都王、常山王,四王協力共同反對趙王稱帝,於是起兵討伐,形成了壓倒的優勢,沒過多久,就攻破洛陽,殺了趙王與孫秀,恭迎惠帝復位。齊王功勞最大,封大司馬,加九錫,輔政。

這是“八王之亂”的第二幕,趙王是八王中第三個離開人世的。

惠帝復位了,但是晉朝卻不得安寧,而且越來越混亂。

四個王爺都立了“大功”,對權力的慾望也隨之膨脹起來,很難在和平共處了。一年後,惠帝永寧二年(公元302年),河間王首先發難,他上表稱要聯合成都王請在洛陽的長沙王剝奪齊王的權力,由成都王輔政,同時派手下大將張方領兵開往洛陽。

表到洛陽,城裡就爆發了一場大混亂,混亂持續了三天三夜,長沙王大獲全勝,並抓住了齊王把他斬了。

齊王是“八王之亂”中死掉的第四個王。

長沙王在洛陽掌權了。起初他還徵求成都王的意見,可日子久了,弟兄的關係就逐漸變壞起來。

又是河間王起兵討伐長沙王,他派大將張方率兵七萬,出函谷關向洛陽進攻。成都王積極響應,成都王手下謀士都勸他不要和兄長為敵,他一概不聽,派陸機,統兵二十萬,南下進逼洛陽。

這一回,仗打大了,打的時間長了,打到年底,竟還沒結束。成都王兵力雖大,卻屢戰屢敗。張方卻很能打仗,但也有勝有敗。戰局陷入了相持狀態。

正在這個時候,洛陽城內的東海王聯絡不願意在打下去的宿衛將校,把長沙王扣留,第二天以惠帝的名義,下詔,開城停戰。

張方入城,把長沙王放在火上,活活烤死。張方的軍士看了,都覺的殘忍,流下了眼淚。

這是“八王之亂”的第三幕,長沙王是“八王之亂”死掉的第五個王。

獲得勝利成果的是成都王,他的軍隊戰績並不好,損失了六七萬人,但是他儼然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洛陽。被惠帝封為皇太弟,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了。很快局勢又發生變化。

東海王宣佈討伐成都王,結果不敵成都王,戰後惠帝被迎接到鄴城。東海王北逃。

東海王逃到封地後,拒絕了成都王提出的和解的要求,於是,聯絡各方,意欲再起。東海王要破成都、河間二王,原本極為困難,但是都督幽州軍事的王浚的插手,給他提供了機會。

這年七月,王浚聯合鮮卑、烏桓的兵力,與東海王合作,南下攻鄴城。成都王連戰連敗,準備擁惠帝退回洛陽,不料成都王的母親不肯離開鄴城,成都王不能當機立斷,將士們都想快逃,見出發號令遲延不發,便自行離去。原來一萬五千人的隊伍,一下子只剩幾十個人。成都王無奈,只帶著幾十個騎兵,護著惠帝坐的牛車,往洛陽而去。

洛陽的事情,一切都聽張方的,沒人肯聽成都王的。張方把洛陽的財富搶劫得差不多了便想回關中老家。臨走時,逼迫惠帝也去了長安。

永興二年(公元305年)七月,東海王以:“奉迎天子,還復舊都”為由,起兵征討河間王與張方,河間王見形勢險惡,便想和東海王和解。張方知道自己罪大,恐怕和解以後,會追究他的罪,就竭力反對。於是河間王派人,以送信為名義去見張方,趁他看信的時候,把他砍死。

河間王把張芳的頭顱送到東海王軍前,請求和解。東海王不許,繼續西進。河間王與成都王兵敗身死。

這是“八王之亂”的最後一幕,河間王與成都王是“八王之亂”中死的第六、第七個王。

東海王是“八王之亂”的最後勝利者。但是這勝利不能保存長久,不可能再恢復承平的時勢了。

八王之亂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開啟了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大混亂、大動盪的南北朝時期。晉武帝司馬炎難辭其咎。

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評價武帝司馬炎時說:晉武帝以荒淫怠惰,遺患後嗣聞名。然在歷代君王中,實尚未為大惡。所不幸的是,僅僅是守成之才,而當開創之世耳。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承前世之積弊,而因受惡名。

評價的太中肯了。


明月照小江


我是白龍赤子,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由於八王之亂的“八王”處於《晉書》中的同一傳記,所以就有了八王之亂的說法。西晉初年的八王之亂類似於西漢初期的七國之亂,這兩次暴亂的發生都與分封制有些緊密的聯繫,因為諸侯王在地方上享有很大的特權。但是它們又有所不同,八王之亂爆發的時候,西晉王朝的建立只有26年,這是令人驚訝的。其中的問題值得探討。

八王之亂的原因

西晉初年的分封制。漢末以來,天下大亂,中華大地上陷入了各種各樣的戰爭當中,諸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等等。三國鼎立後不久,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所奪取。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建立了西晉。出於以往政權不穩定的教訓。於是在西晉建立後不久,晉武帝司馬炎就分封了27個同姓王。同時,給予封王巨大的權力,不光有政治、軍事特權,還有財政方面的特權。這樣一來,就為諸侯王的強大創造了基礎。

統治集團的腐敗。西晉初年,晉武帝司馬炎統治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經濟社會的發展走上了正軌,出現了被人們稱讚的“太康之治”。但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啊!真正能把這麼樸素的道理付諸於實踐的人還是很少的,晉武帝統治後期就是如此。更嚴重的是,在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西晉王朝的命運被“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所掌握。另外,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也是一個既醜又殘忍的女人,搞得天怒人怨。

八王之亂的發動者

八王分別是: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趙王司馬倫、楚王司馬瑋、東海王司馬越、長沙王司馬義、汝南王司馬亮和齊王司馬冏。他們中先是司馬倫和司馬冏除掉了惡霸皇后賈南風,此時司馬倫不顧其他兄弟的感受,當了皇帝,引起其他人的不滿。接著,司馬冏、司馬顒和司馬穎聯合起卜來攻打司馬倫,司馬倫戰敗被殺。司馬冏等人擁有了大權,贏得了惠帝的信任,但又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意,於是司馬義和司馬顒又開始攻打司馬冏,最後司馬冏戰敗被殺。此時的司馬義佔據了洛陽,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時,他遭到司馬穎和司馬顒的反抗,他們聯合起來又要攻打司馬義,司馬義被殺。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掌握大權,殺了司馬穎和司馬顒,八王中只剩下東海王司馬越一人,八王之亂結束。

八王之亂的影響

八王之亂的爆發,為剛建立的西晉王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和前所未有的危機,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戰亂爆發16年間(291年——306年),不計其數的生命被無辜的殺害,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傷。最重要的是,不管諸侯王還是西晉中央政府的力量都遭到削弱,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為西晉的滅亡和五胡十六國的來臨埋下了禍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