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简述一下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吗?

青史汇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成汉的领导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洛阳,就因逃避齐万年叛乱而入蜀,但就因为益州刺史赵廞见八王之乱的局面而有自立之愿,就任用了他们为爪牙,及至后来赵廞以及下任刺史罗尚的处理失当而令李氏叛晋自立,建立十六国中的成汉割据政权。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诸部就因黄巾之乱内迁河内郡,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时,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并州一带,直至晋朝。匈奴族人刘渊在八王之乱中与成都王联结,并借此联结匈奴诸部,壮大实力。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刘渊就乘时而起,建立汉国,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魏晋年间,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内迁,而八王之乱期间及后续亦屡见外族参与中原战事,如并州刺史刘琨曾多次与代王拓跋猗卢联结对抗汉国的进攻;王浚与司马腾亦曾与乌桓人及段部鲜卑联手对抗成都王。这些促成五胡乱华及十六国时代。

晋初体制本将地方军事及民政分开,分别由都督及刺史掌管,而在灭吴后撤去地方军力,更让各都督成为地方军事力量。但到八王之乱后期,地方无法抵抗变乱,遂令制度失效,刺史再兼领一方军政及民政,如兼领幽冀的王浚、领并州的刘琨及领青州的苟晞都是一方的军镇,在北方抵抗汉国的侵袭。苟晞甚至曾出檄文讨伐东海王司马越。永嘉之乱后洛阳朝廷倾覆,据有一方的王浚甚至有自立之愿。但这些兵镇后来都被汉国所灭。

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后掌握朝权,但期间不但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后更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讨汉国为率领行台出京,带着大批军队及王公大臣离开首都洛阳,致令洛阳防御薄弱,盗贼横行。在其死后,他带领的大军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县宁平城被汉将石勒屠杀,不久洛阳亦在永嘉之乱中陷落。

秦王司马邺虽在晋怀帝遇害后于长安即位延续国祚,但也在建兴四年(316年)被俘,西晋正式灭亡。而早在荡阴之败后,东海王东走并在徐州收聚兵众,及后更起兵讨伐河间王,迎帝东归。当时东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后来琅邪王就移镇建邺,在江左发展,奠下了东晋的基础。晋愍帝死后,琅邪王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土木山峰


绵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大片文明被毁灭,人口大面积减少,记录的人口数字还不到汉代的三分之一。

造成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宗室没有实力,是势孤而忘,因此他大封诸王,让诸王有了地盘和兵士。这样内战便很容易打起来了。这是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是极其不明智的。

第二,武帝选择的继位人,是个智商有问题的司马衷。武帝天真地认为,儿子虽笨,但考虑到以后孙子继位,完全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第三,为继位人司马衷娶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妖后贾南风。当年,有人见贾充得宠擅权,就想借机把贾充挤出朝廷,建议武帝派有威望的贾充坐镇关中。心腹给贾充出主意:“只有把女儿嫁给太子,皇帝自然要把你留下来。武帝起初本想为太子娶卫瓘之女,但经不起杨皇后和荀勖等人的内外求劝,便决定娶贾充之女贾南风。

第四,没有为继位人选好辅政大臣。武帝选的辅政大臣是外戚杨俊和宗室司马亮,这两个是蠢人。很快就被贾后发动政变给杀掉了。贾后取得大权后,任用众望所归的张华,在以后的近十年中,政局稳定,歌舞升平。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地看看“八王之乱”的始末。

公元290年四月,武帝因病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武帝临终时,下旨让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一同辅政,但昏迷中,被杨皇后动了手脚,变成了杨骏独自辅政。

杨骏是个蠢人。他要专权,又怕别人害他,他最怕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居然想在武帝的丧事期间除掉司马亮,司马亮也没什么出息,听到消息后,吓的连夜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惠帝继位,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自然就从太子妃变成贾皇后了。

杨骏深知贾皇后这个女人阴险毒辣,每次拟定了诏书命令,给惠帝看过后,就送到里面给杨太后(武帝死了,杨皇后升级成太后)过目,然后即便施行,中间不给贾后有插手的机会。

贾后对此当然不满,十分嫉妒杨家。便联络楚王司马玮,以皇帝的名义讨伐杨俊。可伶杨俊没有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只能坐以待毙。

这次政变可以说是“八王之乱”的序幕。

取得胜利后的贾南风,仅仅过了三个月,又以同样的手法,除掉了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把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她器重张华,在以后的几年中,政局比较平稳。

这次的六月事变是“八王之乱”的第一幕,也是第一个高潮。死了八王中的两个王——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通过两次政变获得大权的妖后贾南风,在过了几年的好日子后,突发奇想,想让贾家的权势延续下去,甚至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这样一来祸事便不可避免了。

贾后没有男孩。太子司马遹生母是谢才人。贾后想废掉司马遹而立自己生的男孩做太子。假装怀孕,把她妹妹最小的儿子养在宫中,说是她自己生的。

太子司马遹身边的人对当前局势很担忧,主张先下手为强。

贾后察觉后决计要对太子下手了。她设计灌醉太子,令太子写下要弑父杀母的密信,废黜了太子。

太子身边的旧属,想推翻贾后,恢复太子的地位。他们见赵王有兵,便去游说。但是司马伦的心腹孙秀认为:“不如先让贾后把太子害了,然后推翻贾后,那么天下就是赵王的了。”

赵王非常高兴,立即表示同意。

孙秀先是使人散布流言,说有些将士打算废黜贾后,迎立太子。贾后知道后,很是担心,便派人活活打死了太子。

赵王与孙秀就利用这次机会,打着为太子报仇,为天下除害的旗号,废黜了贾后,没过几天贾后就被毒死了。

获得胜利的赵王很快便即位称帝,他用孙秀为中书令。这个出身小吏的家伙成为全国威权最高的显赫人物。但孙秀没有什么政治远见,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自己大权在握,便肆无忌惮,杀异己以泄私愤。潘岳与石崇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个。

齐王、河间王、成都王、常山王,四王协力共同反对赵王称帝,于是起兵讨伐,形成了压倒的优势,没过多久,就攻破洛阳,杀了赵王与孙秀,恭迎惠帝复位。齐王功劳最大,封大司马,加九锡,辅政。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二幕,赵王是八王中第三个离开人世的。

惠帝复位了,但是晋朝却不得安宁,而且越来越混乱。

四个王爷都立了“大功”,对权力的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很难在和平共处了。一年后,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河间王首先发难,他上表称要联合成都王请在洛阳的长沙王剥夺齐王的权力,由成都王辅政,同时派手下大将张方领兵开往洛阳。

表到洛阳,城里就爆发了一场大混乱,混乱持续了三天三夜,长沙王大获全胜,并抓住了齐王把他斩了。

齐王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四个王。

长沙王在洛阳掌权了。起初他还征求成都王的意见,可日子久了,弟兄的关系就逐渐变坏起来。

又是河间王起兵讨伐长沙王,他派大将张方率兵七万,出函谷关向洛阳进攻。成都王积极响应,成都王手下谋士都劝他不要和兄长为敌,他一概不听,派陆机,统兵二十万,南下进逼洛阳。

这一回,仗打大了,打的时间长了,打到年底,竟还没结束。成都王兵力虽大,却屡战屡败。张方却很能打仗,但也有胜有败。战局陷入了相持状态。

正在这个时候,洛阳城内的东海王联络不愿意在打下去的宿卫将校,把长沙王扣留,第二天以惠帝的名义,下诏,开城停战。

张方入城,把长沙王放在火上,活活烤死。张方的军士看了,都觉的残忍,流下了眼泪。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三幕,长沙王是“八王之乱”死掉的第五个王。

获得胜利成果的是成都王,他的军队战绩并不好,损失了六七万人,但是他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洛阳。被惠帝封为皇太弟,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很快局势又发生变化。

东海王宣布讨伐成都王,结果不敌成都王,战后惠帝被迎接到邺城。东海王北逃。

东海王逃到封地后,拒绝了成都王提出的和解的要求,于是,联络各方,意欲再起。东海王要破成都、河间二王,原本极为困难,但是都督幽州军事的王浚的插手,给他提供了机会。

这年七月,王浚联合鲜卑、乌桓的兵力,与东海王合作,南下攻邺城。成都王连战连败,准备拥惠帝退回洛阳,不料成都王的母亲不肯离开邺城,成都王不能当机立断,将士们都想快逃,见出发号令迟延不发,便自行离去。原来一万五千人的队伍,一下子只剩几十个人。成都王无奈,只带着几十个骑兵,护着惠帝坐的牛车,往洛阳而去。

洛阳的事情,一切都听张方的,没人肯听成都王的。张方把洛阳的财富抢劫得差不多了便想回关中老家。临走时,逼迫惠帝也去了长安。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以:“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为由,起兵征讨河间王与张方,河间王见形势险恶,便想和东海王和解。张方知道自己罪大,恐怕和解以后,会追究他的罪,就竭力反对。于是河间王派人,以送信为名义去见张方,趁他看信的时候,把他砍死。

河间王把张芳的头颅送到东海王军前,请求和解。东海王不许,继续西进。河间王与成都王兵败身死。

这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幕,河间王与成都王是“八王之乱”中死的第六、第七个王。

东海王是“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但是这胜利不能保存长久,不可能再恢复承平的时势了。

八王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开启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大混乱、大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难辞其咎。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评价武帝司马炎时说:晋武帝以荒淫怠惰,遗患后嗣闻名。然在历代君王中,实尚未为大恶。所不幸的是,仅仅是守成之才,而当开创之世耳。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承前世之积弊,而因受恶名。

评价的太中肯了。


明月照小江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由于八王之乱的“八王”处于《晋书》中的同一传记,所以就有了八王之乱的说法。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类似于西汉初期的七国之乱,这两次暴乱的发生都与分封制有些紧密的联系,因为诸侯王在地方上享有很大的特权。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八王之乱爆发的时候,西晋王朝的建立只有26年,这是令人惊讶的。其中的问题值得探讨。

八王之乱的原因

西晋初年的分封制。汉末以来,天下大乱,中华大地上陷入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当中,诸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等等。三国鼎立后不久,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所夺取。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出于以往政权不稳定的教训。于是在西晋建立后不久,晋武帝司马炎就分封了27个同姓王。同时,给予封王巨大的权力,不光有政治、军事特权,还有财政方面的特权。这样一来,就为诸侯王的强大创造了基础。

统治集团的腐败。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社会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出现了被人们称赞的“太康之治”。但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啊!真正能把这么朴素的道理付诸于实践的人还是很少的,晋武帝统治后期就是如此。更严重的是,在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西晋王朝的命运被“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所掌握。另外,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也是一个既丑又残忍的女人,搞得天怒人怨。

八王之乱的发动者

八王分别是: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赵王司马伦、楚王司马玮、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义、汝南王司马亮和齐王司马冏。他们中先是司马伦和司马冏除掉了恶霸皇后贾南风,此时司马伦不顾其他兄弟的感受,当了皇帝,引起其他人的不满。接着,司马冏、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合起卜来攻打司马伦,司马伦战败被杀。司马冏等人拥有了大权,赢得了惠帝的信任,但又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意,于是司马义和司马颙又开始攻打司马冏,最后司马冏战败被杀。此时的司马义占据了洛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他遭到司马颖和司马颙的反抗,他们联合起来又要攻打司马义,司马义被杀。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掌握大权,杀了司马颖和司马颙,八王中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一人,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爆发,为刚建立的西晋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前所未有的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战乱爆发16年间(291年——306年),不计其数的生命被无辜的杀害,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最重要的是,不管诸侯王还是西晋中央政府的力量都遭到削弱,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为西晋的灭亡和五胡十六国的来临埋下了祸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