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寫讀後感——以《寡人之於國也》為例

如何學寫讀後感

以《寡人之於國也》為例

武抒祖

學習寫作讀後感,是語文的一項基本素養。既是對課文的深刻揣摩與領悟,也是議論文訓練的必要途徑與手段。

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的一篇代表文章,屬於議論文,行文中既有敘述,如講“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也有批駁成分在,故事中蘊涵著梁惠王治國理念與目標其實與他國無異,性質一樣,只不過程度有所差異。孟子為什麼不直接指出梁惠王的真實意圖?這就牽涉到我們學過的諷諫的藝術手法與勸諫的效果了。

正在載入…

接下來,孟子滔滔不絕地宣講自己的一貫主張——反戰思想,仁政觀點,王道理念。怎麼闡述?需要技巧,否則,硬說,不但枯燥無味,高高在上的國君如何下得了臺階,說不定話未說完就會拂袖而去,或者咔嚓一聲,身首分離也未可知。所以,勸諫國君,既需要才、智、識,也需要善於納諫的胸懷。

如何闡述“仁政”思想?從民生入手,所謂民生就是平常的衣食住行,孟子早已經抓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展開,滿足衣食住行,百姓養生喪死無憾,看起來很簡單,但最重要。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王道”的開始。展開的過程中先敘述,後議論,敘議結合,很好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需要我們研習。

正在載入…

接下來,孟子描繪了自己理想的社會畫面:衣帛、食肉、無飢,解決百姓的溫飽基礎上,讓生活更加殷實;然後施行教化,明白“孝悌”的道理,社會和諧安定,可以“王天下”。

最後,孟子毫不客氣地指斥統治者的虛偽面孔,也是孟子不畏權勢的生動表現。

孟子文章,嚴密的邏輯推理使他的觀點得到有力支撐,可以說無懈可擊,這是他面折統治者的底氣與自信。

其次,生動的敘述,也是常用的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可笑之餘,引人深思。

第三,文章氣勢充沛,面對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相,而是議論指點,縱橫朝堂,管窺文人骨子裡的自信,對王道的執著,對自己理想的堅定不移,有他們在,我們這個民族才生生不息,文化沒有斷裂,這是我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學習、呵護,傳承。

如何寫這篇文章的讀後感,首先要把文章領悟透徹,才能下筆,否則,隔靴搔癢。

其次,論點要旗幟鮮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明確,果斷,斷不可模稜兩可,或顧左右而言他。

第三,論證過程要清楚,緊緊圍繞文章中心論點展開,句子內部要有嚴密的邏輯關係,段落之間要有嚴密的邏輯關係。只有嚴密的邏輯,才能支撐鮮明的觀點。

第四,因為是文章,必須注意語言的可讀、感染,切記味同嚼蠟。語言要簡練,句式要講究(常式句、變式句結合;陳述句、祈使句、反問句結合;散句、整句結合),輔之以必要的修辭手法,使得文章漂亮,好看,吸引人。

下面以老武的讀《寡人之於國也》為例,展開說明。

讀《寡人之於國也》有感

武抒祖

古代士(知識分子)階層對於如何治理國家有許多精闢的觀點,目的想給統治者建言獻策,造福國家、百姓,一方面希望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另一方面擁抱修齊治平的抱負。孟子就是這樣一位有強烈使命感的“士”,其道德文章成為後代知識分子的楷模。要讓高一學生明白古代士階層的治國思想,學習他們的家國情懷,也是語文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提出中心論點)

《寡人之於國也》是高一必修3的一篇先秦諸子選文,編輯的意圖是很清晰的。

梁惠王一見到孟子,就急不可耐、很突兀地拋出心中的疑惑,自己治國可謂盡心盡力,對百姓可謂關懷備至,且有生動的事例佐證。其次,與鄰國之政比較,發現他們治國“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然而,考察治理效果,令他遺憾的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其實,這是每一個自以為是的統治者都無法接受的事實,無法明白的原因。

此段首先敘述所讀文章主要內容,當然,在敘述主要內容時,必須要有所選擇,如何選擇,根據自己行文需要,依據自己的論點而定。但注意,敘是必要的。注意語言的簡潔流暢,不可拖泥帶水。


正在載入…

表面看,梁惠王治理國家,的確盡心竭力:百姓遭遇饑荒,或者開倉賑災,或者從受災地搬遷受災群眾,一切似乎為了百姓。但細加考察,梁惠王的主觀願望絕不是關注百姓疾苦,造福人民,而在於滿足一己之私慾——武力兼併天下的野心。想想看,梁惠王所處的戰國時代,諸侯雄起,稱霸天下,兼併土地,掠奪財富,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血淋淋的現實,中華民族開始第一次走向統一已經成為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的趨勢。作為一國之君的梁惠王不可能自絕於歷史潮流之外。再說了,魏國也是戰國時代的強國之一,曾經霸天下的快感無法釋懷,何況眼睜睜地瞅著其他國家殺伐征戰,生吞活剝,我魏國豈能無動於衷?為以後兼併天下計,未雨綢繆,做好戰爭準備就是一項長期而迫切的戰略需要。如何準備?以肉搏戰為主要形式的戰爭,大量的人力資源既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還可以保障物資供應,是一個國家硬核實力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任何時代,人力資源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素,爭奪人力就是國力的競爭。

此段剖析文章深層內涵;順便展開歷史背景,闡釋梁惠王何以如此。文章敘述生動,句式變化多端,議論深刻,且能敘議結合,有力地支撐論點。

置身兼併時代的孟子對這些國君的心思洞若觀火。原來諸侯間殺伐征戰還講究個師出有名,至少需要道義上的支持。到兼併天下時,由於嫌麻煩,連那塊遮羞布都懶得要了,一言不合則兵戎相見;問題是,統治者慾壑難填,就看上你那座城池了,就喜歡你那塊肥沃的土地了,想打你沒商量。不服,那好,戰場上見!梁惠王一張口,孟子就洞穿了他那遮遮掩掩的心思,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來尖銳地諷刺他。孟子一貫反對戰爭,主張仁政,管窺他的一顆仁者之心。但在那個大趨勢下,如此的不合時宜,沒人理睬其政治主張也在情理之中。但孟子的可貴在於雖然處處碰壁,雖然讓人嘲笑鄙視,雖然其道之“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執著精神,即使失敗一百次,也要努力一百零一次,這是一種堅持的可貴。人不論做任何事情,常常面臨選擇的困境,尤其在關鍵時刻。選擇是最難的,不知道前方的道路如何,不知道面對什麼樣的坎坷,無法預測選擇的結果,況且一旦錯選後無法重來。因此,人生選擇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才、智、識,而才、智、識都具備者鳳毛麟角,這無疑增加了選擇的難度。一旦做出選擇,就需要堅持的力量,堅持的內核是持之以恆、百折不回的毅力。殊不知,古今中外有所建樹的人無不經歷了艱難的選擇與持之以恆的毅力。惜乎許多人湮沒不聞,不單是智商的問題,關鍵在於選擇的錯誤與不能堅持,容易意氣用事,一旦心血來潮,則信誓旦旦,壯心不已,心血退潮後,則心灰意冷,無所事事。可笑的是,為了安慰自己空虛的人生抑或麻醉自己,總不免尋找各種藉口極力為自己開脫,求得一時的心安理得。殊不知,這樣的人終將湮沒無聞,小事、日常事都難以做好,遑論成大事!老大無成,然後嘆息、悔恨,在這種心境中荒廢時日,聊以度日,消蝕著慘淡的人生。

本段主要分析戰國時代兼併戰爭已經成為歷史的大趨勢,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走向融合統一的時代。要想兼併天下,迫於現實,只能通過武力,否則被人所並。即使自保,也離不開武力。而梁惠王遮遮掩掩的心理只能表現出他的虛偽。其次,論述孟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執著精神的可貴,是時代的逆行者,凸顯孟子的人格魅力。第三,進一步深挖人生之難在於選擇與堅持,在時代的裹挾下更難。進而論述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離不開關鍵時刻的選擇與選擇後的堅持,主要從道理上論證,顯示作者深邃的思想,把控文字的深厚功力。這些都是我們初學者需要認真研習的。

孟子可不是這樣。在狼煙四起、群雄爭霸,武力就是話語權的時代,他拒絕雄主的幕僚,鄙夷那“運籌策帷帳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臣,而是那個時代的逆行者。精心呵護自己的“王道”理想,不斷播撒自己的“仁政”思想,奔走於諸侯之間,穿梭於國君幕府,“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盡心章句下》)。只要逮著機會,就滔滔不絕、苦口婆心地宣講,講如何讓百姓“養生喪死無憾”,如何讓“黎民不飢不寒”,如何讓百姓深省“孝悌之義”,且能持之以恆、一以貫之,何愁天下不王!他嚴厲指斥那些“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的草菅人命的冷血統治者,他的話鋒無情地刺向統治者虛偽的面孔。面對百姓的悲慘遭遇,虛偽的統治者是甩鍋的高手,把責任甩給年成不好,老天爺無端地成為背鍋俠,真是孔子罵的“鳥獸不可與同群”。如果真心胸懷天下,撲下身子為百姓疾苦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不把責任甩給老天爺,你無疑具有磁石般的強大引力,“天下之民至焉”如百川之就海也,想擋都擋不住。可見,“仁政”是王天下的不二法則。

此段重點論述孟子的獨立人格與不屈精神。表現之一:時代的逆行者;表現之二:對認準的事情絕不輕易放棄;表現之三:對百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現之四:對虛偽的統治者的嚴厲指斥。可以說,作者剝絲抽繭,鞭辟入裡,通過形象化的語言、例證法和引用論證,批判那些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慾而肆意踐踏百姓,正反對比論述了“仁政”思想的可貴。

惜哉,歷代王朝不斷循環更迭,是沒有好的治國思想?否!而是不吸取歷史教訓。黑格爾放言:“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進一步拓展,引用黑格爾的話,指出歷代王朝不斷循環更迭的原因,是論述的持續深入,文章顯得好看,耐讀。

通過《寡人之於國也》這篇短文,我們感受到孟子對自己治國思想的高度自信,對統治者的殷殷期望。因為自信,因為期望,論說自己觀點時的睥睨天下,充沛氣勢,其嚴密的邏輯論說水平堪稱典範,不由人折服。許多人在孟子面前說不上幾句話就敗下陣來,管窺其才、識、見的超邁,其人格魅力折服了幾千年來的國君、將相、文人,成為千年來高懸星空的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讓人仰望。但文人的可悲在於自作多情,始終想為統治者出其謀,劃其策;“肉食者鄙”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又想攀附“肉食者”,成為他們的座上客。李白就是一種典型。僅從我少時讀的那麼幾首李白詩管見之:一方面懾於那海闊天空的氣勢,一方面惑於“詩仙”之名,把他想成一個真的志在“散發弄扁舟”或入山遊仙之人,所以後來讀他的《與韓荊州書》覺得大煞風景。文章是漂亮,可那吹和拍也真夠肉麻的。“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實際“識韓荊州”就是為了“封萬戶侯”,因為“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還露骨地要求“收名定價於君侯”。實在令人難以接受。自作多情的文人們一旦被人家拒於千里之外,就無路可走了,總感覺統治者有眼無珠,自己懷才不遇。忘不了,放不下,看不透,想不開,痛苦就來了,一腔怨憤熔鑄筆端,流淌於詩文中,成為遙遠而優美的遺響,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幸也,悲也?當然,扯得有點遠了,不是本文展開的內容。

論述孟子高度自信的原因在於才、識、見的超邁,再次拓展文章。接著以李白為例直陳文人的不幸,在於自作多情與攀附思想作祟,進而探究其隱秘的內心世界。忘不了,放不下,看不透,想不開,懷才不遇的痛苦就萌生了,一腔怨憤熔鑄筆端,流淌於詩文中,成為遙遠而優美的遺響、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主要運用例證法,顯得如此的生動,文章也搖曳多姿,一波三折,給人一唱三嘆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