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庸之道、絜矩之道、忠恕之道?

知行合一時


“中庸之道”在《論語》中,它明顯體現為一種人道,即無過無不及、執兩用中、中行。

我認為的中庸之道是即使自己聰明也要裝作不知道不懂,中庸體現在個人修養、文化以及對世間萬物保持敬畏之心。中庸被世人誤解為和稀泥、循規蹈矩,但它實際意義是讓自己在他人問得某些問題上與他人解答的意思保持中立、中和。

中庸在生活當中特別在人際溝通交往上要讓自己不過早暴露自己的才華和實力,中庸之道實則是讓別人在看到你的時候認為你什麼都不懂,會告訴你的如何做如何瞭解,現實生活中太多人不喜歡比自己更聰明的人,尤其是在企業領導人那會特別顯現出來,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你把自己的才能全部施展,把自己的聰明全部過早發揮,直到人變成一個愚笨的人後,再一腳把對方踢開。而中庸之道是所有職場人應該都遵守的規則和方法,同時中庸之道也適用於社會每個階層和人!


那年夏思一穗酥糖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此語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的原意是為政者,必須堅持公正,這是道德的最高標準,也是核心。

《論語》是儒家學說的主導思想,主要講的是儒家的仁義道德。自西漢始,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者確定為主流思想,因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今天,中庸之道做為中華傳統文化之內容,仍發揮著一定作用。其蘊含的公正思想,與以法治國理念有著共性之處。同時,對於國人的為人處事,也有著傳統道德規範之意義。

絜矩之道,強調的是君子應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的作用。

此語出自《大學·平天下章》。這也是《大學》的最後一章,講述了治國平天下,重在推己及人,循規蹈矩。

原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儒家此語,講的就是如何用人,唯德是舉,就是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重要性,也是治國平天下的核心學說。

在今天,絜矩之道可以理解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道德模範、中國好人、感動中國人物等均是新時代的社會道德榜樣。在道德規範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當代的絜矩之道。

忠恕之道, 儒家學說中關於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原則。

此語出自《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 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另外,《中庸》也有論述。“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宋代理學家朱熹註釋“忠恕”說: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是,這個“恕”道,一定要“兩心一致”。意思是我不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不願意發生在別人身上。那麼我願意發生在我身上的,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推己及人了呢?

曾子一語概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因此,忠恕之道,在今天也有做人做事,無愧於心,不求名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意思。


煙雨立凡


我想用孔子教育學生的故事,說說自己對中庸之道、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的理解。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姑退之。”(《論語·先進》)

子路問: “老師,如果我聽說一件事很可行,那麼我想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 “不行。你還有父兄在,要先照顧好你的家人再考慮怎麼去做。”冉有也問同樣的話,孔子回答: “嗯,你覺得可以做的話就大膽去做。”公西華感到迷惑,問: “老師,子路和冉有問了你同樣的問題,您為什麼有不同的回答呢?”孔子回答: “冉有這個人本來就很謹慎,所以我告訴他想到了就去做吧。但是子路不同,子路的性格有點魯莽,容易衝動,所以我要讓他謹慎行事。”

孔子教學生如何去從政,如何做人,就是怎麼做一個君子。

孔子教書育人的觀點和方法,可以看成是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可以看成是中庸之道,教導學生修養品德,趨利避害;可以看成是忠恕之道,讓學生施行仁德;可以看成是絜矩之道,讓學生在言傳身教中學思踐悟

中庸之道,說的是普遍妥當性的所能實現的行為。人在社會中,不可能遠離是非,因此行事必須深淺有度,適可而止,著重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人間正道和不朽理則,中庸之德是儒家道德修養的最高層次。

絜矩之道,說的是以推己度人為標尺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指內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孔子認為舜就有這種君子風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以中道教化百姓,以己度人、體貼下屬。其為官之道,與“上行下效”、“為民父母”併為治國平天下的準則。

忠恕之道,說的是“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對忠恕的解釋)孔子的弟子曾子認為孔子所認可的崇高德行,是忠恕之道,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它的積極方面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只有強恕而行,盡力按恕道辦事,才能實行仁道。

絜矩之道、中庸之道,都屬忠恕之道,是忠恕思想的高級形式。朱子在《中庸》“篤行”中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忠恕,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別人施加給自己不願意的事情,自己也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古語說得好: “處治事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事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黃炎培先生給孩子的座右銘就蘊含中庸、忠恕的思想: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嚴必守信,行必踏實;事閒無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