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跨越 铁军突击——记战斗在张北至雄安特高压工程的天津送变电劳动者

(通讯员 高铭)与草长莺飞的天津市相比,张北荒漠地区依旧是寒风伴随着萧瑟。为打通张家口地区清洁能源直供雄安新区的特高压通道,5月1日,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建设者们放弃节假日,正昼夜兼程紧张地工作着。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建成后不但可以助力雄安新区实现100%清洁供电,也将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确保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目标,从3月份复工复产开始,天津送变电公司的电网建设者在崇山峻岭中展开了跨越500千伏大房Ⅱ、Ⅲ线的施工工作。

向“无人区”挺进

跨越施工首先要选择牵张场(张力场和牵引场),这里不仅是导线架设的起止点,更是放置为导线提供“动力”的牵张机具设备的“大本营”。特高压跨越施工机械规格要求高、数量多、占地面积大,这样的场地在田野中尚且难寻,更不要说是在绵延起伏的山区了。


山间跨越 铁军突击——记战斗在张北至雄安特高压工程的天津送变电劳动者


“选择牵引场,我们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说起确定牵张场地的经历,项目总工于彦秋不自觉舔了舔干裂的嘴唇,长期在山上接受大风的洗礼,他的皮肤变得粗糙而泛红、嘴唇的纹路也异常清晰。

“第一次初选,我们耗时40分钟爬到山顶。为什么爬这么久?坡太陡车辆上不去,最后得手脚并用爬上去,在这里是常事。山上风大,放眼望去心更是凉了大半截。别说是大片平整的土地,目之所及全是陡峭的坡,一台设备都放不下。”

经过商议,项目部决定转变思路,驱车沿着公路的方向找去,希望能够寻觅到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天我们自以为考虑到了所有的困难,给车加满了油、备足了食物和水等补给,做足了功课,但结果还是狼狈而归。”

因为驶离了公路,就只剩下全部被大块砂石覆盖的、暂且称之为“山路”的“路”。强烈的颠簸让大家苦不堪言,思虑再三,项目经理刘明洋决定徒步行进,因为车辆

一旦爆胎,所有人甚至无法安全返回生活区。

之后的一周,大家分为3个小组,徒步对方圆1.7公里的“无人区”进行了“排查”。初春的慰县,山里温度不足0℃,在杳无人烟的山野探索,热包子即便贴身揣在怀里,不到1小时就变得没有了热气,喝口热水更成了奢望。连续啃了6天的冷包子,刘明洋一行终于在通过一段荆棘丛生、近600米长的野路之后,发现了一片豁然开朗之地,虽然地上依旧满是砂石,但大家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向“抢风崖”进军

场地环境就绪、设备物资就位,项目部向一基基铁塔发起了“冲击”。由于最高的37号铁塔处在山顶、阵风可达11级,小伙子们也称那里为“抢风崖”。


山间跨越 铁军突击——记战斗在张北至雄安特高压工程的天津送变电劳动者


“一方面,风速超过6级安全风险大、不宜作业,极大压缩了我们的有效工期;另一方面,受山地环境影响、牵张场与跨越点高低相差200米,为施工增加了许多难度。”站在张力场,沿着质量员周洋手指的方向,山顶的37号铁塔在云雾中变得模糊,耳边的风声却愈发汹涌。

“山体经常会有突起(鼓包),如果不采取措施、与导线产生摩擦会损伤导线,因此在放线前我们进行了6次勘测、提前制定了3种放线方案,最终选定了目前这一条路径。”

沿着导线行进的方向,可以看到大概每隔500米就有两个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工人、顶风伫立在山坡上,保证牵引板在斜面、大风、导线滑动的多重压力下保持位置相对固定,确保一条条崭新的银线完好无损的“爬”过山坡、与远处的铁塔相会。

他们脚下站立的地方依旧没有路,最远的一组施工人员每天从下车点爬坡、到达指定位置就要走上40分钟。路程虽远、步履维艰,但缓缓攀升的导线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一如建设者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闪亮。

向“窗口期”冲刺

“抢风崖”顶,27米/秒的大风呼啸而过,还未挂线的绝缘子串随风摇摆、仿佛跳着“欢乐”的舞蹈。36号铁塔却像一名战士,在悬崖之上默默扛起能源输送的重任,也记录着为它打造钢铁之躯的“津电铁军”的点滴故事。


山间跨越 铁军突击——记战斗在张北至雄安特高压工程的天津送变电劳动者


“在正式跨越启动之前,我们就刚刚经历了一波抢工。”现场安全员张成龙介绍,“本次跨越500千伏运行线路,原定的停电时间是从4月1日开始、为期14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窗口期’。但受到疫情影响,我们的开工日期推迟,这意味着我们要加速完成原计划30天的工作量,也就是必须在10天内完成2基铁塔的组立工作。”

60人、三班倒、全天无休、歇人不歇台班;2基塔、469.6吨(塔重)、温度零下、平均风速11米/秒。电网建设者们成功跨过一个又一个“窗口”,转身又向新的节点再出征。

“请组织放心!我们一定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张北的风如期点亮雄安的灯!”在张北项目部的工作会上,每一个成员都默默给自己许下了军令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