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晚年為什麼一定要廢太子,僅僅是因為所謂的巫蠱之禍麼?

迷茫的尋道者


漢武帝劉徹晚年犯的大錯誤就是過於迷信,聽從寵臣江充等人的讒言,才使太子劉據遭到迫害,這其中有幾大原因。

首先,當其真正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武帝劉徹。為什麼這麼說呢?武帝晚年過於信奉迷信,想自己長生不老,想永久佔據皇位。當人站在皇位上享受至高無尚的權力時,是不能輕易地退下來。當武帝看到太子羽翼豐滿時,自己掌握皇權多年,感覺自己要交出皇位,心中當然不是滋味很難放手。武帝心裡上對太子就產生了壓力和恐懼,時間一長就產生了間隙。

其次,武帝身邊的寵臣江充等人就鑽了空子,藉助武帝信奉迷信和心裡壓力加害太子劉劇。江充和劉劇有間隙,至於有什麼間隙史書上也沒有過於闡述,推測可能是劉劇過於直率,刺激到江充的疼處,才使江充等人利用武帝置劉劇死地。從江充等人陷害劉劇看出了,太子劉劇不會陰忍,過於衝動,也看出劉劇依靠母后和舅舅非常強勢,衛青和霍去病去世後,劉劇應該意識到危險的到來,可是劉劇過於自信,沒把江充等小人放在眼裡,劉劇的慘敗是敗在自己的性格上。

總之,武帝想利用江充等人是壓制劉劇的銳氣,沒有想到江充等人置於太子的死地。後來劉劇死後,武帝也很後悔,當然也晚了,江充等人也沒有利用價值,武帝這才把一切錯誤推到江充等人的身上,把江充等人剷除。真正的受益者是漢武帝劉徹,受害者是太子劉劇,江充等人不過是武帝利用的工具而矣。


趣談漢史


題主好!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的口碑,是被歷代史學家公認、文學家歌頌、政治家垂範的歷史明星。然而司馬光卻在《資治通鑑》裡,不厭其煩的用大量筆墨,專門寫了漢武帝和長子劉據的事情。叫"戾太子事件"。戾是諡號,意指蒙冤受屈之意,加"水"為淚(繁體)。太子指劉據,武帝長子,衛夫人生。劉據因“巫盎"之禍拒絕被捕受辱自殺,孫子漢宣帝劉詢繼位後追諡"戾",重修陵寢,供奉祭祀。實際上,這段冤案是漢武大帝一手造成,既不顯山露水保全自己,而又了卻心中夙願的一大"力作"。常說"虎毒不食子",況人乎?帝王心事深似海,清官難斷家務事,其中的緣由,唯大漢江山作證。劉據、江充之輩只是匆匆過客,正如劉徹手中運籌帷幄的一枚棋子。

漢武帝劉徹

而立得子,七歲封謫

漢武帝即位後十餘年無子,直到寵幸衛夫人生下三位公主後,時年二十九歲才得第一位皇子。而立之年得子,自然欣喜異常。又是作《皇太子生賦》,又是建祠大赦天下。元狩九年將年僅七歲的劉據立為皇太子,冊立衛子夫為皇太后。請當時有威望大儒石慶,石德,周勃之孫周建德等人先後做太子傅,教習禮義,研讀《公羊傳》治國經略。

平衡朝中力量,起用外戚,軍權不旁落。

匈奴是漢朝的一大頑疾,前朝多以“和親“方式稀釋矛盾爭端。武帝力主克匈,多次對匈奴用兵,收效甚微。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重用外戚力量。這樣的想法,一是軍權不旁落外人之手,二是平衡朝中力量。衛夫人當了皇后,兒子立為儲君,自然引起他人不滿,武帝異母同父兄弟十三人皆封王,各懷心胎,咄咄逼人。特別是"金屋藏嬌“的陳皇后,是劉徹姑姑的女兒。因陳未留一子半嗣,被武帝疏遠,陳常去姑姑處訴苦,姑姑拿衛家人出氣拆劉徹的臺。於是派衛青去邊疆立功,凱旋而歸被封關內侯。霍去病是衛青外甥,跟隨衛青屢立戰功,被拜為大司馬。自此,衛,霍家地位顯赫,門庭若市。權勢灸人,引起武帝不安。

劉據(影視資料)

再得四子無憂,太子羽翼漸豐,稟性仁厚,辦事認真,難馭群臣。

太子為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及長,性仁恕溫慎,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加之又得四子,心裡漸漸對皇后,太子疏遠"寵漫衰,(皇后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常巡視在外,政事交太子處理。武帝用法嚴厲,多用酷吏,冤錯假案多,被太子平反,從而得罪了這些人。皇后勸太子不應該擅自有所縱容而寬赦罪人,武帝聽後讚賞太子,而對皇后的說法不以為然。很明顯是欲擒故縱,只是太子不知其中奧妙,以己孤行,武帝等待時機。

衛青

侫臣構陷,巫盅案發

太子為政時得罪了不少酷吏,衛青,霍去病相繼去世後,外戚勢力大減。侫臣蜂擁構陷太子,據說太子鼻子大,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時,江充告訴太子說“太子不要進去,陛下有詔說厭惡太子的大鼻子,進去須用紙蓋住鼻子“。等太子走後,江充對武帝說“太子不想聞陛下身上的味道,故此掩鼻"。招致武帝遷怒太子。這就是"太子嶽鼻"的典故,可以看出父子之間已有間隙。此時恰好太子的一位叫公孫敬聲(丞相公孫賀之子)的表兄弟,因貪汙軍餉犯事待處理,有一位叫朱安世的通緝犯被捕下獄,上書誣告公孫敬聲和陽石公主(衛皇后之女)私通以及行巫蠱詛咒天子之事,因這事,公孫丞相父子,皇后兩位公主均被斬殺,劉據在朝堂上再無外家相護。想想看,一個通緝犯的上書能直接呈送御案,還居然知曉公主和誰私通,知曉丞相等人在甘泉馳道埋偶人(木偶人),詛咒皇帝這種應該是隱秘至極的事情?

外戚勢力殆盡,太子抱恨懸樑

武帝派寵臣江充查巫盅,先從其他嬪妃查起,延至皇后宮內一無所獲後,終於在太子東宮挖到了桐木人偶,班固《漢書,五子傳》載:"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時上疾,避暑甘泉宮,獨皇后,太子在“。太子矯詔用兵欲斬殺奸臣,勢單力薄出走,後官兵追捕,在民宅飲恨自盡(上吊)。皇后衛子夫自殺,抗擊匈奴功臣公孫賀族滅,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牽連而死。江充查案用酷刑和栽髒認罪,大臣和普通百姓驚恐之下胡亂指認,數萬人死於非命。

兩點思考

一是用一位網友的話:"而這(戾太子事件丿件事情無不在無聲中向人們訴說,國無二主,也就是為何中華幾千年封建社會為何經常出現少帝?而上一位皇帝為何不在有生之年,直接輔助下任皇帝上位的原因之一"。

二是:班固評曰"巫盅之禍,豈不哀哉!

此不唯一江充之事,亦有天時,非人力所致焉“。

衛皇后衛子夫


雨送黃昏669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既昏庸又有才幹的皇帝,一向迷信的他曾經為了籠絡術士欒大,竟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這樣一個沒啥能力的人。

漢武帝想要廢除太子,並不僅僅是因為他迷信和昏庸,更多的是因為無情。

漢武帝有多無情

漢武帝是個花心的人,有男寵,更有許多妃子。一開始他的老媽為了他們母子的前途,讓他娶了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年少的劉徹還表示一定要好好愛她。

誰知漢武帝成為了皇帝后,就將往日的山盟海誓全都拋之腦後,一向精明又瞭解弟弟的平陽公主瞅準機會就為漢武帝介紹美女。在一場宴會上,漢武帝喜歡上了年輕貌美的衛子夫,當然,這也是他的一時興起,他將衛子夫帶回宮後就不再理她了。

好在衛子夫能夠把握時機,重新獲得了漢武帝的寵愛,並生下了三女一子。

沒過多久,衛子夫就年老色衰了,漢武帝立刻移情別戀,喜歡上了王夫人,王夫人去世後,平陽公主又很識趣的為他介紹了李夫人。

李夫人去世後,他又開始寵愛鉤弋夫人。這些女子都被記錄在了史書上,還有許多不受寵愛的嬪妃則連名字都沒有。正如《史記》上說:

美女入室,惡女之仇。

後宮的女性要想得寵,要麼長得好看,要麼有兒子。同理,皇子要想得到老皇帝的喜愛,要麼有才華,要麼母親受寵愛。衛子夫失寵後,她的兒子劉據也失去了劉徹的喜愛,但衛子夫母子一直安分守己,漢武帝也挑不出他們的過錯,所以兩邊一直相安無事,直到有件事情的發生。

迷信是一件致命的事情

公元前94年,鉤弋夫人懷孕14個月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可把漢武帝高興壞了,並把鉤弋夫人的寢宮改名為了“堯母門”,因為傳說堯的母親也是懷胎14個月才誕下了堯。

這一做法非常不妥當,本來太子失寵後,江充這樣的小人就經常找他的麻煩,如今漢武帝這個舉動在江充眼裡就是要改立太子的前兆,所以他要找準時機來打壓太子劉據。

當時正好漢武帝身體不好,精神恍惚,再加上宮裡的人總是使用巫術,讓漢武帝更加疑心了,江充抓住漢武帝迷信這個軟肋後,便向漢武帝誣陷太子實行厭勝之術來詛咒漢武帝。

一開始漢武帝很生氣,但還是保留了理智,他命令江充先去調查,但江充鐵了心要陷害太子,他的調查結果肯定多有不實。

通常子女面對委屈和危險時,首先想到的是想強大的父母尋求幫助,可是刻薄的漢武帝很少與兒子呆在一起,平時見面非常困難。劉據無奈之下,只能聽從少傅石德的建議,先下手為強,假傳聖旨殺掉江充。

然而江充的死並不能平息這場紛爭,事情反而越來越混亂了,長安城的人甚至傳言太子要謀反。本來漢武帝想招太子進宮,但使臣不敢見太子,便謊稱太子不僅要謀反,還要殺使臣。在那個通訊不暢的年代,本就有隔閡的父子矛盾更深了,受到牽連的人也越來越多。

後來漢武帝也後悔了,卻沒赦免劉據,劉據心灰意冷地自盡了,所以說太子是自殺的,並不是被漢武帝廢黜的。

結語:劉據之所以會死於非命,完全是因為漢武帝,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也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如果他平時能多信任、多關愛自己的兒子,事情也不會發展到這種地步。

太子死了,日子還得繼續。鉤弋夫人的兒子、年幼的劉弗陵成為了太子,可是漢武帝害怕母強子弱,於是便殺了鉤弋夫人。也許是後人太過憐憫鉤弋夫人,《搜神記》裡曾記載,出殯以後,鉤弋夫人的屍體也不發臭,反而香氣飄出十多里地。於是被葬在雲陵。漢武帝悲悼她,又懷疑她不是普通人,就掘開墳墓來察看,棺材是空的,沒有屍體,只留下一雙鞋子。

皇室享受著無限的榮華富貴,但也承受著冷漠的人心,正如南朝宋武帝的兒子劉子鸞所說的那樣,“來世不生帝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