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迷茫的寻道者


汉武帝刘彻晚年犯的大错误就是过于迷信,听从宠臣江充等人的谗言,才使太子刘据遭到迫害,这其中有几大原因。

首先,当其真正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武帝刘彻。为什么这么说呢?武帝晚年过于信奉迷信,想自己长生不老,想永久占据皇位。当人站在皇位上享受至高无尚的权力时,是不能轻易地退下来。当武帝看到太子羽翼丰满时,自己掌握皇权多年,感觉自己要交出皇位,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很难放手。武帝心里上对太子就产生了压力和恐惧,时间一长就产生了间隙。

其次,武帝身边的宠臣江充等人就钻了空子,借助武帝信奉迷信和心里压力加害太子刘剧。江充和刘剧有间隙,至于有什么间隙史书上也没有过于阐述,推测可能是刘剧过于直率,刺激到江充的疼处,才使江充等人利用武帝置刘剧死地。从江充等人陷害刘剧看出了,太子刘剧不会阴忍,过于冲动,也看出刘剧依靠母后和舅舅非常强势,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刘剧应该意识到危险的到来,可是刘剧过于自信,没把江充等小人放在眼里,刘剧的惨败是败在自己的性格上。

总之,武帝想利用江充等人是压制刘剧的锐气,没有想到江充等人置于太子的死地。后来刘剧死后,武帝也很后悔,当然也晚了,江充等人也没有利用价值,武帝这才把一切错误推到江充等人的身上,把江充等人铲除。真正的受益者是汉武帝刘彻,受害者是太子刘剧,江充等人不过是武帝利用的工具而矣。


趣谈汉史


题主好!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的口碑,是被历代史学家公认、文学家歌颂、政治家垂范的历史明星。然而司马光却在《资治通鉴》里,不厌其烦的用大量笔墨,专门写了汉武帝和长子刘据的事情。叫"戾太子事件"。戾是谥号,意指蒙冤受屈之意,加"水"为淚(繁体)。太子指刘据,武帝长子,卫夫人生。刘据因“巫盎"之祸拒绝被捕受辱自杀,孙子汉宣帝刘询继位后追谥"戾",重修陵寝,供奉祭祀。实际上,这段冤案是汉武大帝一手造成,既不显山露水保全自己,而又了却心中夙愿的一大"力作"。常说"虎毒不食子",况人乎?帝王心事深似海,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的缘由,唯大汉江山作证。刘据、江充之辈只是匆匆过客,正如刘彻手中运筹帷幄的一枚棋子。

汉武帝刘彻

而立得子,七岁封谪

汉武帝即位后十余年无子,直到宠幸卫夫人生下三位公主后,时年二十九岁才得第一位皇子。而立之年得子,自然欣喜异常。又是作《皇太子生赋》,又是建祠大赦天下。元狩九年将年仅七岁的刘据立为皇太子,册立卫子夫为皇太后。请当时有威望大儒石庆,石德,周勃之孙周建德等人先后做太子傅,教习礼义,研读《公羊传》治国经略。

平衡朝中力量,起用外戚,军权不旁落。

匈奴是汉朝的一大顽疾,前朝多以“和亲“方式稀释矛盾争端。武帝力主克匈,多次对匈奴用兵,收效甚微。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重用外戚力量。这样的想法,一是军权不旁落外人之手,二是平衡朝中力量。卫夫人当了皇后,儿子立为储君,自然引起他人不满,武帝异母同父兄弟十三人皆封王,各怀心胎,咄咄逼人。特别是"金屋藏娇“的陈皇后,是刘彻姑姑的女儿。因陈未留一子半嗣,被武帝疏远,陈常去姑姑处诉苦,姑姑拿卫家人出气拆刘彻的台。于是派卫青去边疆立功,凯旋而归被封关内侯。霍去病是卫青外甥,跟随卫青屡立战功,被拜为大司马。自此,卫,霍家地位显赫,门庭若市。权势灸人,引起武帝不安。

刘据(影视资料)

再得四子无忧,太子羽翼渐丰,禀性仁厚,办事认真,难驭群臣。

太子为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及长,性仁恕温慎,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加之又得四子,心里渐渐对皇后,太子疏远"宠漫衰,(皇后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常巡视在外,政事交太子处理。武帝用法严厉,多用酷吏,冤错假案多,被太子平反,从而得罪了这些人。皇后劝太子不应该擅自有所纵容而宽赦罪人,武帝听后赞赏太子,而对皇后的说法不以为然。很明显是欲擒故纵,只是太子不知其中奥妙,以己孤行,武帝等待时机。

卫青

侫臣构陷,巫盅案发

太子为政时得罪了不少酷吏,卫青,霍去病相继去世后,外戚势力大减。侫臣蜂拥构陷太子,据说太子鼻子大,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时,江充告诉太子说“太子不要进去,陛下有诏说厌恶太子的大鼻子,进去须用纸盖住鼻子“。等太子走后,江充对武帝说“太子不想闻陛下身上的味道,故此掩鼻"。招致武帝迁怒太子。这就是"太子岳鼻"的典故,可以看出父子之间已有间隙。此时恰好太子的一位叫公孙敬声(丞相公孙贺之子)的表兄弟,因贪污军饷犯事待处理,有一位叫朱安世的通缉犯被捕下狱,上书诬告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卫皇后之女)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因这事,公孙丞相父子,皇后两位公主均被斩杀,刘据在朝堂上再无外家相护。想想看,一个通缉犯的上书能直接呈送御案,还居然知晓公主和谁私通,知晓丞相等人在甘泉驰道埋偶人(木偶人),诅咒皇帝这种应该是隐秘至极的事情?

外戚势力殆尽,太子抱恨悬梁

武帝派宠臣江充查巫盅,先从其他嫔妃查起,延至皇后宫内一无所获后,终于在太子东宫挖到了桐木人偶,班固《汉书,五子传》载:"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时上疾,避暑甘泉宫,独皇后,太子在“。太子矫诏用兵欲斩杀奸臣,势单力薄出走,后官兵追捕,在民宅饮恨自尽(上吊)。皇后卫子夫自杀,抗击匈奴功臣公孙贺族灭,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牵连而死。江充查案用酷刑和栽脏认罪,大臣和普通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数万人死于非命。

两点思考

一是用一位网友的话:"而这(戾太子事件丿件事情无不在无声中向人们诉说,国无二主,也就是为何中华几千年封建社会为何经常出现少帝?而上一位皇帝为何不在有生之年,直接辅助下任皇帝上位的原因之一"。

二是:班固评曰"巫盅之祸,岂不哀哉!

此不唯一江充之事,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

卫皇后卫子夫


雨送黄昏669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昏庸又有才干的皇帝,一向迷信的他曾经为了笼络术士栾大,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样一个没啥能力的人。

汉武帝想要废除太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迷信和昏庸,更多的是因为无情。

汉武帝有多无情

汉武帝是个花心的人,有男宠,更有许多妃子。一开始他的老妈为了他们母子的前途,让他娶了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年少的刘彻还表示一定要好好爱她。

谁知汉武帝成为了皇帝后,就将往日的山盟海誓全都抛之脑后,一向精明又了解弟弟的平阳公主瞅准机会就为汉武帝介绍美女。在一场宴会上,汉武帝喜欢上了年轻貌美的卫子夫,当然,这也是他的一时兴起,他将卫子夫带回宫后就不再理她了。

好在卫子夫能够把握时机,重新获得了汉武帝的宠爱,并生下了三女一子。

没过多久,卫子夫就年老色衰了,汉武帝立刻移情别恋,喜欢上了王夫人,王夫人去世后,平阳公主又很识趣的为他介绍了李夫人。

李夫人去世后,他又开始宠爱钩弋夫人。这些女子都被记录在了史书上,还有许多不受宠爱的嫔妃则连名字都没有。正如《史记》上说:

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后宫的女性要想得宠,要么长得好看,要么有儿子。同理,皇子要想得到老皇帝的喜爱,要么有才华,要么母亲受宠爱。卫子夫失宠后,她的儿子刘据也失去了刘彻的喜爱,但卫子夫母子一直安分守己,汉武帝也挑不出他们的过错,所以两边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有件事情的发生。

迷信是一件致命的事情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可把汉武帝高兴坏了,并把钩弋夫人的寝宫改名为了“尧母门”,因为传说尧的母亲也是怀胎14个月才诞下了尧。

这一做法非常不妥当,本来太子失宠后,江充这样的小人就经常找他的麻烦,如今汉武帝这个举动在江充眼里就是要改立太子的前兆,所以他要找准时机来打压太子刘据。

当时正好汉武帝身体不好,精神恍惚,再加上宫里的人总是使用巫术,让汉武帝更加疑心了,江充抓住汉武帝迷信这个软肋后,便向汉武帝诬陷太子实行厌胜之术来诅咒汉武帝。

一开始汉武帝很生气,但还是保留了理智,他命令江充先去调查,但江充铁了心要陷害太子,他的调查结果肯定多有不实。

通常子女面对委屈和危险时,首先想到的是想强大的父母寻求帮助,可是刻薄的汉武帝很少与儿子呆在一起,平时见面非常困难。刘据无奈之下,只能听从少傅石德的建议,先下手为强,假传圣旨杀掉江充。

然而江充的死并不能平息这场纷争,事情反而越来越混乱了,长安城的人甚至传言太子要谋反。本来汉武帝想招太子进宫,但使臣不敢见太子,便谎称太子不仅要谋反,还要杀使臣。在那个通讯不畅的年代,本就有隔阂的父子矛盾更深了,受到牵连的人也越来越多。

后来汉武帝也后悔了,却没赦免刘据,刘据心灰意冷地自尽了,所以说太子是自杀的,并不是被汉武帝废黜的。

结语:刘据之所以会死于非命,完全是因为汉武帝,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如果他平时能多信任、多关爱自己的儿子,事情也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太子死了,日子还得继续。钩弋夫人的儿子、年幼的刘弗陵成为了太子,可是汉武帝害怕母强子弱,于是便杀了钩弋夫人。也许是后人太过怜悯钩弋夫人,《搜神记》里曾记载,出殡以后,钩弋夫人的尸体也不发臭,反而香气飘出十多里地。于是被葬在云陵。汉武帝悲悼她,又怀疑她不是普通人,就掘开坟墓来察看,棺材是空的,没有尸体,只留下一双鞋子。

皇室享受着无限的荣华富贵,但也承受着冷漠的人心,正如南朝宋武帝的儿子刘子鸾所说的那样,“来世不生帝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