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用钱买不到的,才会给人真快乐——读《哲学的慰藉》

那些用钱买不到的,才会给人真快乐——读《哲学的慰藉》

这几天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其中有一章叫做“对缺少钱财的慰藉”,感觉跟现实挺合拍的。看了这本书,至少你会觉得,如果实在没有钱,那么在哲学里聊以自慰倒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

在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最能给穷人解忧,名叫伊壁鸠鲁。提起这个人,后来的哲学研究者都觉得,似乎很难将伊壁鸠鲁与“缺少金钱”四个字联系到一起。与他那些厌恶享乐、以艰苦自律的同行们不同,伊壁鸠鲁哲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强调感官的快乐,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他写道:“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摒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

要知道,在古代,极少有哲学家如此坦诚地声称自己爱好享乐的生活方式。于乎,伊壁鸠鲁的名字就出现在了牛津英语词典里,“伊壁鸠鲁的”一词表示的含义是“致力于追求享乐,引申为:奢侈、肉欲、饕餮”。在这位哲学家逝世2340年之后,阿兰·德波顿在伦敦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一份名为《伊壁鸠鲁式生活》的杂志,整本杂志都在谈奢侈品和奢侈生活。

在伊壁鸠鲁的真实生活里,既没有华屋美舍,也没有酒池肉林。他喝水,而不饮酒;每餐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就已足够;他请求一位朋友送他一罐奶酪,这样在他想要的时候,就可以饱餐一顿盛筵。

那些用钱买不到的,才会给人真快乐——读《哲学的慰藉》

我们平常一想到“享乐”这个词,就会立刻把它跟与追求金钱和奢华的生活划上了等号,殊不知伊壁鸠鲁认为除了满足温饱和拥有栖身之地的所需之外,能否享乐与物质的东西相关不大,“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筵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他列了一个关于快乐的需求清单,一共只有三项:友谊、自由、思想。而对于金钱,伊壁鸠鲁是这样认为的:“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可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我们追求发财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否则他人就会对我们视而不见。” 可以说,这种说法是非常精准的 。

和伊壁鸠鲁开出的快乐需求清单类似,德波顿给的清单是:

  1. 茅屋一间

  2. 友谊

  3. 避免有上级、受恩惠、勾心斗角

  4. 思想

  5. 贝里尼的《圣母像》。

德波顿在书中还提到,如果我们生性不是那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广告就不会这样时兴。被某种商品的广告包围时,我们可能就会突然说:我想要那个东西。但是假如我们没有看见这个广告,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觉得需要它。卢克来修说了“人们是凭道听途说,而不是凭自己的见证产生需求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家削尖了脑袋买这些广告杂志上的东西以此来标榜自己,从而获得快乐快感。可这些快乐是长久的永恒的吗?对物质的过分渴望只会让本可满足的人不能平静,往往还导致痛苦。

那些用钱买不到的,才会给人真快乐——读《哲学的慰藉》

你可以有更多的钱,但那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快乐。在快乐与金钱的关系上,伊壁鸠鲁告诉我们,一开始,你拥有越多的钱你就越快乐。之后,金钱与快乐的联系逐渐的分离了,即使你拥有的钱再多,你的快乐水平也仍然停止在原处。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

在现实中,要做到既能忠于自己的理想,又有很多钱,常常是太难的事,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和协调。但说归说,实际上,我们往往在追逐物质的路途上丢弃精神快乐,又在拥有物质后再用金钱去填补精神的空虚,人类生活实际上就是在这么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总之,作者对我们的建议是:“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