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网友的真实经历,网友是个医生,年纪很轻。

有一次,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着急忙慌的闯进他们医院,左手滴着鲜红的血,右手拿着酒瓶泡着半截手指。咬着牙,一眼看到他就跟他说:“医生我这手指还能接上去嘛?”。

医生看了看病情,刚断的手指,马上手术还来得及,可以恢复到近乎正常的状态。

就准备带他做手术,这时候患者突然抓住他的手问:

“医生,我这要是接上去多少钱?”

“3000”

“要是缝上呢?”

“300”

沉默了几秒钟

“那就别接了”,大叔又补了句“不接了,就帮我缝上吧”。

很多人在他下面评论,你这肯定是假的,怎么会有这么穷的人,穷的宁愿断手断脚也不愿意花钱。那个医生说,我拿性命担保,这是真的。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我怀疑:你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贫穷,包括我也是。

去年10月份,我参加了一个活动,同行的还有几个朋友。那是一个大型销售活动现场,嘉宾说的特别深情,说的是自己从小孤苦伶仃,长大特别不容易,最后买车买房,走上了人生巅峰,现在只要跟她成为朋友就可以年入百万,最后开始大声吆喝卖课。

这一听,八成人都觉得是假的。

但是活动现场不少人擦鼻涕擦眼泪。包括跟我一起去的三个朋友,也哭了。

我特别惊讶,我说:“为什么?这一看就是假的呀!”,其中一个朋友说:“我不知道她说的是真是假,但是我觉得有一部分是真的,我在她讲的时候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我小时候家里没有钱,洗衣粉都觉得特别珍贵,我那个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偷偷的用洗衣粉洗脸,洗完觉得特别干净”。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引起了其他两个人的认同。你没有办法想象这是一个年收入超百万的人干出来的事,他因为自己童年的经历去相信一个骗他的人,甚至愿意为了拥有共同经历的人掏出巨款买课。

这件事给我上了一课,我以为我们应该不断的拔高自己的认知,但是我那天发现我错了。

我失去了感同身受的能力,我觉得别人的悲惨经历是诈骗,但事实上是,没有经历过并不代表不存在,在提高自己的认知的同时不应该失去空杯的心态。

简单点就是:你的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摧毁你的共情力。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你的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摧毁你的共情力。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大家变富裕了,甚至中国整体变富裕了呢?

我们来看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将全国居民等分为五组,各占20%。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月均536元;

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1元,月均1197元;

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月均1932元;

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71元,月均3039元;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月均5887元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来自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图

什么叫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也就是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你所有拿到手的收入。

如果我们一个月收入超过3039元,就意味着超过了全国60%的人。

如果我们一个月收入超过5887元,就意味着超过了全国80%的人。

中国人很有钱吗?

不。

王思聪骂“没出过国的傻屌”时,可能想不到——中国居民护照持有量只有1.3亿本,不到人口的10%。

就算所有持有护照的人都出过国,那中国出过国的人数也只有10%。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消费数据截图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普遍富裕了呢?

你觉得富裕了,可能是来自于社交媒体。

比如在微博上:2019年9月2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1952-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

70倍,确实是翻天覆地的概念。

比如精修后的朋友圈世界,各种全世界旅游的人,每天都是花天酒地的同事,三五天就是大佬合影的陌生人。在精修过的世界里,好像每一个人都是成功人士,除了自己。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富裕”限制眼界的后果:我们正在失去共情力。

如果你经常上网,特别是关注关注热点,你会发现现在的网络戾气越来越严重。

2019年9月17日,山东济南某小区业主发现,楼内两套房屋被租赁出去改装成了集体宿舍,一套不到300平的房子里面,放了24张上下铺。这是一家餐饮店给员工的租下来做员工宿舍的,被邻居发现之后,邻居集体上门撵人,强调这是“高档小区”,多名业主集体联名要求其退租。

在采访视频里面,一个女性邻居说:“我们到这住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来的,到这来了以后真是各种杂乱无序”,在视频里,住户说:“我们有居住权”邻居说:“你有什么居住权,把房产证拿出来!”邻居大吵:“我们不愿意!”。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视频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安全隐患、群租事故,这些都是客观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邻居有他们的担心这很正常,但是集体撵人,破口大骂,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对待。

更过分的是下面的评论:“我要是邻居也被气死,那么多流动人员”这条评论有2500多条点赞,里面的这个“流动人员”似乎代表了某种含义和定义,它的背后是没有房产并且在某个城市工作的流动性人口。

但是,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每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这2.41亿人的背后不仅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还有可能有被当地人排挤的不堪。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网络戾气那么严重?

其中一个高赞回复是:我们戾气重,是因为曾经在黑暗中孤立无援、被人排挤、否定、侮辱,很自卑,有时候虽然不记得当年的事,但那股可悲愤怒的感情深藏于心。现在我们独立了,走在阳光下了,可那破碎不堪的心已无法承受一丁点打击,仇恨的种子早已成参天大树,表面上虽然风平浪静,一旦有个契机,报复起来疯狂的程度自己都无法想象。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在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这本书里面,有这么一段描述关于群体情绪的话:

群体情结趋向简单和夸张两个极端,这就导致群体全然不知世上还存在怀疑和不确定性。群体的这种表现就好像一个女人,瞬间就会走向一个极端。

无论谁质疑一下,立刻就会成为不容辩驳的证据。孤立的个人心存疑窦或有反对意见,不会有什么影响力,但群体中的个人,却能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群体情绪上的狂暴,在异质性群体中间表现得更为明显而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暴躁。群体中的个人知道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些人就越是肯定。

以致他们人多势众而感觉有恃无恐,此时群体就会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傻瓜、智力低下的人和心怀妒忌的人不再觉得自己卑微,而是都有了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因为不需要付出什么,所以很多键盘侠躲在电脑后面,肆意用语言暴力践踏别人的自尊。这样的快感容易获得关注并且不用付出成本。尽管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但是还是有不少键盘侠利用网络进行人生攻击。

这也暴露了这些网络键盘侠的人性冷漠,因为看不见,所以道德约束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法律约束。

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没有同情心、共情力,甚至冷漠?

因为同情的次数太多了,也被骗过太多了。

心理上有个词叫做“同情疲惫”。

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指经历过太多感同身受的同情后产生的淡漠情绪。比如在应对了太频繁或太多次慈善诉求后,而对苦难中的人们表示冷漠。同情疲劳最常见于医护人员和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公众在频繁接受这类救助信息后也会产生这种心理。

著名的罗一笑事件,罗一笑爸爸在有房产的情况下写文募捐两百多万的血汗钱拿到手里,面对媒体的质疑,他还能说出:“房子是留给儿子的”。这句话伤害了大众的善良,不仅是捐款的,还有没有捐款的大多数。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件,图片来自网络

明星诈捐、郭美美事件等等,还有微信朋友圈到处的水滴筹。我们始终相信人性之初是美好并且乐于助人的,但是谁都不会希望自己被骗,如果相信的成本太高,那么宁愿不相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与这些事件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个故事。

江西南昌有一对六旬夫妇。丈夫万佐成、妻子熊庚香。2003年,两人将早点摊搬到了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升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圆。

这一干就是16年,有一天,一个患者家属不好意思的走过来,希望借火给家人炒个菜,万佐成觉得火还燃着,不用也是浪费,患者家属却异常开心。医院有饭菜,但是患者家属大多数没有钱,而且没有什么胃口,能省则省。

后来,来借火炒菜的人越来越多,两口子一商量,就自购了一批锅灶,做了“共享厨房”。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丈夫万佐成、妻子熊庚香

一开始,“共享厨房”不收费,后来煤烧得多了,为了维持基本开支,万佐成才尝试炒1道菜收5毛钱。16年来,夫妻俩在城中村的房租从几百元涨到2000多,借火的价格从5毛变成了1块,煲一锅汤收2块,用水不另收费。

算下来,每个月的收支基本相抵。这事儿不挣钱,不过在万佐成夫妇心中,阅尽人间事,经济上的得失就看淡了。

月入5887元就超过全国80%的人:富裕正在限制你的想象力和共情力

共享厨房

万佐成与熊庚香育有两女一子,儿子曾卧病多年,所以老两口对他们的客人很能感同身受。如今,女儿女婿都有了好事业,儿媳妇很孝顺,孙子孙女也陆续成人。然而,夫妇俩并不甘于闲下来,仍是365天守医院旁的小角落,一日不停。

万佐成说:“能帮助人,我们心里高兴。我和老伴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你看,这个世界上纷繁复杂,一念成魔,或者一念成佛,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就在我们的选择里面。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的选择。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让“富裕”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并且保持共情力呢?

1、阅读和旅行,有钱就旅行,没钱就读书。丰富精神世界才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2、永远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经历与智慧,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慎重交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这个世界可能并不完美,自打我们出生起就这样,甚至可能越来越坏,但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冷漠并不会让我们损失什么,但是永远生活在朝气蓬勃的世界里,曾是我们年少时捍卫过的梦想。我一直记得那句话,并且反复提醒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作者简介:赖企心,火星演讲会前项目负责人,喜欢读书讲故事,关心粮食和蔬菜,写过,爱过,活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