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盛夏時節,如果不是借了考察吉利精準扶貧的“光”,很難有機會見識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在西江千戶苗寨,印象最深的是苗人的好客。苗族姑娘身著民族盛裝,在民俗的長桌宴上載歌載舞,熱情洋溢地輪番上演著“高山流水”。

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西江苗族風情晚會上演“高山流水” 石竹 攝影

“高山流水”,是苗族傳統的待客敬酒方式。在苗族小夥子笙簫齊鳴中,如同高山溪水流過竹子連接的水槽一般,四位姑娘自高到低排成一排,依次舉起大碗米酒順流直下,直接把香醇的苗家米酒連續“倒”進來賓的嘴裡,如有漏撒,更有一位專門的姑娘“補罰”一碗。

我們來自北方,其中不乏有海量之人,在“高山流水”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儘管米酒度數不大(感覺比啤酒度數高),可是四、五大碗一氣“灌”下去,已經被苗家的好客“伺候”的服服帖帖了。

西江千戶苗寨,在黔東南雷山縣境內,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就亮起了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西江千戶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處處可見苗寨牛頭“圖騰”若隱若現。

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西江千戶苗寨遊人如織觀賞夜景 石竹 攝影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場由當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節目,這些歌舞節目,具有濃郁明快的民族色彩,華麗的服飾,歡快的歌舞,加上美麗的愛情故事,使你不禁陶醉在苗疆的人文風情之中。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西江苗族與雷山縣的其他同胞一樣,千百年來,在這裡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自給自足,陶然世外。苗寨上游地區開闢出的大片梯田,那一派旖旎的田園風光,彷彿娓娓訴說著這裡的農耕文化。

現在,苗族民俗和田園風光,加持了高鐵和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使這裡的旅遊產業日益發達。而浸潤上千年的農耕文化,卻令這片美麗的山川土地遲遲不能富庶起來,這個多年 “戴”著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少數民族族群,期盼著早日脫貧走向富裕之路。

厚重的農耕文化,與當下的商業文明格格不入,使雷山縣的產業結構難盡人意,經濟的協調發展在這裡遇到了“瓶頸”。

調查顯示,雷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處黔東南苗嶺主峰雷公山深山區,“九山半水半分田”,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全縣共有1個極貧鄉鎮,90個貧困村裡深度貧困村達37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共12349戶、48682人。

雷山縣堅決響應黨的號召,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到所有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切實抓好“三落實”,脫貧攻堅,不斷取得新進展。

2014至2018年,全縣出列貧困村72個,脫貧11280戶46048人,剩餘未出列貧困村18個,未脫貧人口1069戶2634人,貧困發生率從28.2%下降到1.9%。

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29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排全州第4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795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分別為22.8:16.7:60.5。

這組數據信息,清晰地告訴我們,農副產品的加工深度不夠,商品轉化率不高;工業結構單一,主要是建築業和商品混凝土;儘管旅遊產業勢頭強勁,也很難支撐起縣域經濟脫貧致富的重任。

十分明顯,突出矛盾是第二產業十分薄弱。而第二產業的發展,又跟根深蒂固的第一產業的商品化延伸密切相關。可見,促進雷山經濟發展的“牛鼻子”,是如何盤活第一產業,使第二產業成為有源之水。那麼,應該從哪裡入手呢?

由於自然條件獨特,雷山種茶歷史悠久。高海拔形成的獨特氣候,空氣溼度大、氣溫低、茶葉生長緩慢,口感也相對獨特。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雷山縣委、縣政府領導審時度勢,立足於雷山豐富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立足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發展定位上,大力實施“環境立縣、旅遊強縣”戰略,全力打造“全國旅遊名縣、貴州茶葉大縣”兩張名片。

調查顯示,雷山縣農業生產穩定轉型,幾年來,特別是全縣茶園面積16.15萬畝,完成低產茶園改造提升1.23萬畝、無公害產地認定2.87萬畝、有機茶園認證615畝。雷山銀球商標被評為2017年度消費者最喜歡的茶葉品牌,雷山高山綠茶被選用為黨的十九大用茶。

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苗族茶農在採茶 佚名 攝影

據此,雷山縣確立了“擴基地、抓管理、樹品牌、拓市場”的工作思路,力爭走出一條基地標準化、服務社會化、效應品牌化、運營產業化的新型茶產業發展之路。

雷山縣要把得天獨厚的“茶”,做成一篇大文章,依託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讓第二產業左右逢源、迅速發展。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當地農耕文化的深遠影響和商品流通的長期閉塞,雷山的茶產業,基本停留在較原始的生產狀態。多數“小作坊”起步的家庭式生產企業,呈現出弱、小、散、亂的離散狀態,技術含量低,設備落後,地產地銷,茶產業經營者的商品意識和營銷能力是最大短板。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2018年4月,浙江省李書福公益基金會出手投資,在精心調研的基礎上精準定位,以吉利“吉時雨”精準扶貧項目的名義介入雷山茶產業。“吉時雨”,是吉利控股集團在全國精準扶貧行動的代稱。

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雷山雲尖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浩在工廠向考察組介紹情況 陳楊 攝影

被稱為吉利助力雷山縣脫貧攻堅茶旅文化的示範項目,地處雷山生態茶園示範區(雷山縣望豐鄉三角田村“五岔路”)。在杭州市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統一指導下,由浙江吉利捐贈2000萬元新建全自動化茶葉加工廠、新建流轉2000畝茶園和建設茶旅結合配套設施,引進現代化企業管理理念、浙江先進茶葉生產技術、依託集團上下游供應鏈平臺和資源進行品牌宣傳推廣和茶葉銷售,推動雷山縣脫貧攻堅和茶產業發展。

吉利扶貧示範項目,孵化雷山雲尖茶葉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項目佔地11150平米,2018年8月開工建設,2019年3月投產。斥資500萬元,引進先進生產設備,配置了5條生產線,實現紅茶,扁形茶,香茶,毛峰的精加工。增加就業崗位約180個,惠及望豐鄉17個村1742戶6097人(其中1345貧困戶5228貧困人口)。

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吉利幫扶的示範企業現代化製茶車間 佚名 攝影

項目以“精準扶貧”為目標,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茶葉基地+貧困戶”的合作利益鏈接機制,這個合作體制的流程再造,形成了茶葉一年四季“本地採摘、當地加工、全域營銷、流通世界”一條龍。

短短一年多時間,吉利的精準扶貧,模式新穎,業績不菲,觀摩者眾,好評如潮,示範點不光成了苗鄉新的旅遊景點,還被當地群眾譽為“吉利給苗寨載上了搖錢樹”,地方政府領導說的更夠勁:“吉利給我們建造了一個造幣機”!

考察組在雷山,品嚐了聲名鵲起的“雷山雲尖”茶,深入考察了深山茶園和現代化茶廠,還親身體驗了手工揉捻製茶工藝。這印象,比苗寨的“高山流水”要深的多。

吉利用自己創業的經驗積累和成熟的商業邏輯,在雷山的茶產業上,創新實踐了資金+管理+技術+營銷的全產業鏈扶持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可借鑑可複製的脫貧攻堅創新途徑。

這條脫貧攻堅創新途徑,針對人們以往關於 “輸血、造血”的討論,又給了我們許多新認識、新體驗、新觀念:

——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項目定位。精準項目定位,必須與當地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相一致,必須有相當空間發揮幫扶企業自身軟硬實力的優勢。雷山縣要把得天獨厚的“茶”,做成一篇大文章,依託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讓第二產業左右逢源、迅速發展。吉利積多年艱苦創業、市場拼搏的經驗和資源,同樣可以在幫扶雷山茶產業發展上縱橫捭闔、出奇制勝。一個造汽車的企業,能不能把茶葉做好?行業不同,道理相通。因為,企業發展和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是相通的。

——產業扶貧必須先辦好企業,企業搞不好,產業無從談起。產業扶貧要樹立龍頭企業作為示範,形成一節火車頭帶動一列列車,一個成功模式,“催化”一個產業鏈。對此,雷山縣委、縣政府有著清醒而明確的認識。吉利在當地別具一格的幫扶理念和做法,使他們認識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政府下決心改變雷山的茶產業比較原始的生產方式和“小作坊”家庭式的生產業態,他們把吉利在雷山的扶貧工作,果斷定位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助力雷山縣脫貧攻堅茶旅文化示範項目”;

——扶貧“扶”起來的企業如何保證可持續發展,必須著力培養當地人才,這是實現和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之計。與其他扶貧項目不同,應雷山縣委縣政府的邀請,希望吉利把扶貧項目“扶上馬,送一程”,把吉利的現代化企業管理理念和經驗,留下來,傳下去。吉利從距離最近的貴陽汽車生產基地,派出公司高管姜浩(貴陽公司總經理助理)長期駐點,擔任扶貧項目公司董事長。我直截了當問姜浩,作為董事長,你主要管什麼?他也簡明扼要回答,管好資金使用,培養出當地的生產經營人才。事實上,吉利在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引進管理的過程中,把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給當地員工,包括前來實習的貴州技校學生;

——改造自給自足的粗放型產業,最需要的是科學的集約化經營。吉利不懂做茶,但是他們懂得“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知道向誰求教找誰幫忙。吉利幫助雷山引入赫赫有名的浙茶集團,對當地提供技術培訓服務,制訂統一標準、統一質量檢測、統一田間管理,逐步引導農戶向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化方向發展。這些基礎的、必要的學習和實踐,大大改善了當地茶產業的有機生態,提高了當地茶農和幹部的生產經營能力;

——長期閉塞地區的好商品,更需要建立流通的多渠道、大渠道。吉利在幫扶實踐中,且行且解惑,逐步增強當地員工的市場觀念和商品意識。為了解決貧困村“不知道把產品銷往哪裡”的難題,吉利主動與全國茶葉出口量第一的浙茶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拓展雷山茶銷售渠道,延伸茶產業鏈,讓雷山茶走向世界,實現當地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據瞭解,吉利還利用互聯網和自身業態優勢,建立了更多合作、共享、多贏的銷售渠道,邁出了品牌建設可喜的一大步,均獲可喜成果,要把這些都寫出來,恐怕就不是一篇文章,而是要寫成一本書了;

——追求生產經營的效益最大化,其實就是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就是要把所有資源用好、用細、用足,納入到更豐富的產品規劃中。淺嘗輒止,缺乏深入,是很難做到的。吉利控股集團企業社會責任部的葉萬芳,是這個扶貧項目的協調聯繫人,經常往返與杭州和雷山之間,自始至終跟進這個項目,情況十分熟悉。這個憨厚紮實的浙西小夥子,給我們講了一個長長的、卻並不乏味的故事:

雷山以前的茶葉很混亂,茶種都有七、八種之多,你能想到的茶基本都有。春茶採下來就搓成一個球,就拿去賣,夏秋茶沒有市場,就索性“荒”在山上。

所以我們去了以後,要把這些茶資源進行一個分類,紫葉能做紅茶就做紅茶,福鼎大白能做什麼,福鼎中小葉能做什麼,所有的全部有一個產品定位。

我們跟浙茶集團合作,首先是技術,從茶園管理、採摘標準、土地檢測再到生產技術。生產技術分兩塊,綠茶、紅茶的製作工藝。說到綠茶,當地做銀球茶和香茶,我們是按龍井工藝做扁形茶,同樣的原材料,成品價格相對會高出很多,這對雷山也是個突破。

扶貧不是來投資建一個廠就完了。我們帶著浙茶集團的技術人員,從去年10月份開始,把山上所有的茶葉全部採了一遍,全部試加工,然後確定做什麼。

當地還有一種土茶,沒人要的,那是變異的茶,茶樹是紫芽的,做成綠茶很難看,但做成紅茶卻格外漂亮,有點化腐朽為神奇的意思。所以我們去收紫芽的時候,老百姓都覺得很奇怪。現在,我們的紅茶在黔東南州,名氣和銷量,肯定是排第一的。我們還針對福鼎中小葉種進一步分類,獨芽可以做成雀舌,一芽一葉可以做成扁形茶,再等到一芽兩葉又可以做紅茶。

以前雷山的夏秋茶,基本沒有人去採摘,已經也沒人種了。那麼我們跟浙茶集團合作,他是全國產業行業裡面出口第一的企業。他出口的茶葉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個產品,別的產業都是好的出口,唯有茶葉,就是中國人不願喝的才出口。因為外國人喜歡“煮”,要求的茶湯比較濃郁一些,所以夏秋茶在國外很受歡迎。現在將夏秋茶出口至歐洲、南美等國家,不光提高了茶場土地利用率,還利用時間差、地區差,延長了雷山茶產業的生命週期。

除了浙茶集團,我們還跟娃哈哈合作,成為他們茶飲料的原材料供應商。原來那些被當做廢物的東西,特別是剪枝,每年剪下來全部扔在地上爛掉了,現在我們把這些剪枝全部收回來,變廢為寶,加以利用。

我們的產品規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綠茶,利用龍井43茶樹樹種,以浙江龍井的製作工藝製作“雷山雲尖”,主打中高端禮品茶市場,

目前基本供不應求;用福鼎中小葉茶種製作的高山綠茶,針對中低端市場這樣,就形成了適合不同消費階層的產品門類。

紅茶,明前高端原料製作成“雷山金紅”,與“雷山雲尖”搭配成一紅一綠,規劃為企業高端精品禮品茶;後期製作成“雷山紅梅”,主打中低端市場。還可以加入本地種植的玫瑰花,製作成玫瑰花茶,取名“雷山紅玫”。

雷山之行,看了,聽了,想了,我們考察組成員陷於了沉思:吉利精準扶貧的效果如此突出,他們的扶貧理念和價值觀是怎樣的呢?

最終,我們在吉利自己的扶貧工作總結上,看到了他們的心得,這些心得讀來,好像聽到了吉利領軍人李書福的心聲:

扶貧先扶智、扶貧更扶志。精準扶貧既要結合吉利實際,又要因地制宜,緊扣持續穩定脫貧這一核心。精準扶貧不是企業要投入多大的一筆資金,吉利用於精準扶貧的每一分錢都源自吉利人的辛勤勞動,所以必須要講究效益和持久性,只有能產生效益的項目才能持久,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扶貧。

考察歸來,再次細讀這些文字,沒有華麗辭藻,更不像豪言壯語,感覺真誠、實在、深刻!

吉利正是執著於這樣的理念和價值觀,給扶貧注入新動能,才能讓扶貧更精準,更見實效,也更有溫度。

雷山之作,僅僅是吉利“吉時雨”精準扶貧中的一個亮點,覆蓋全國範圍的更多項目呢?媒體早有更多報道,說是風生水起不為過,被評價全國首屈一指也並不誇張!

誰給苗寨栽上了“搖錢樹”?——吉利精準扶貧考察札記

群山環抱中吉利建設的“搖錢樹”培育示範工廠 佚名 攝影

最後,告訴諸君一個好消息:今年4月2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已批准雷山退出貧困縣序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