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改革能否救大明?如果再給他20年的話。#治國策論#
明亡於萬曆,這是史學界的共識。萬曆帶有報復性的怠政,是大家抨擊的源頭。
張居正是政治家,是理想主義者。大明浩蕩,看到問題者很多。只有居正一人敢下刀,但他只是治標,沒有治本。
我們都在用自以為的方式愛對方,卻從來不問對方想要什麼。張居正也是。
整個明朝體制,全由開國皇帝朱元璋定調。整個明朝都很缺錢,他只能維持在一個最低管理國家的限度。結構性矛盾根本性的存在和蔓延。
太倉大多虧空,軍費支出居高不下,和平年代也是如此。居正威高,改革核心,是一條鞭法,這和雍正的攤丁入畝如同一轍,但雍正是成功的。
以田地多寡為稅收依據,能最大程度減少實施難度,增加政府收入,遏制土地兼併。可見,豪族和鄉紳利益直接受損,於是,居正改革受到全體官員的攻擊和批評。
這也是居正改革的歷史性缺陷,也是失敗的根源。
明朝從洪武開始,就沒有建立起統一的財政制度,沒有設立有利於發展工商業、發展運輸商貿、發展出口的整套體制。
朝廷一直缺錢,大多明朝皇帝不是想辦法廣開稅源,比如說開放沿海,增加漁業和海運的稅收,最終衍變成讓大家勒緊褲腰帶,妄圖用道德的教化來減少慾望的需要,這是南轅北轍的。
明朝官方稅率感覺很低,但實際稅率一點不低,因為計算不包含各種損耗,運輸成本,辦公開支,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等。這就是陋規存在的原因。從而使得當官的不違法就做不了官。
張居正的改革還是想簡化稅制,但是結構性矛盾不解除,他的改革只能是延緩,不能根治。
古代歷來改革就是國與民之間、豪族與百姓之間的利益分配。歷代控制縣以及縣以下都是難題,而稅收又大量來自於此。
回到問題上,改革,困難重重。另外選擇就是對外擴張,殖民。比如西歐列強。所以,要改變國策,改變明朝皇帝逃避和躲閃的思維慣性。
放到歷史背景和海洋時代背景下看,大明朝生不逢時。答案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