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趙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數

湘軍集團最後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太平軍的力量,完全有機會問鼎中原,曾國藩最後為何不自立為王,成為開國皇帝,成為曾國藩之謎,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大多忽視了曾國藩的命數觀念,他的幕僚,也就是參謀長趙烈文曾經做過推算,似乎看透了清朝的命數。

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趙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數

太平天國運動在打擊清王朝的同時,也產生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促使地方武裝湘軍的快速崛起,經過10多年的戰爭,湘軍在朝廷的支持和地域鄉紳的抱團自保之下,不斷髮展壯大,成為戰勝太平天國的主導力量。

事實上湘軍集團最後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太平軍的力量,完全有機會問鼎中原,曾國藩最後為何不自立為王,成為開國皇帝,成為曾國藩之謎,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大多忽視了曾國藩的命數觀念,他的幕僚,也就是參謀長趙烈文曾經做過推算,似乎看透了清朝的命數。

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趙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數

曾國藩對於是否自立為王,其實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作為主政一方的諸侯,他肯定知道戰勝太平天國之後,自己的命運也可能會像韓信這樣的功臣被朝廷打壓,所以要說一點造反的想法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拿韓信來說吧,他也想自立為王,而且想世襲罔替,僅僅是沒有忘記漢王對自己的提拔重用,畢竟項羽殘餘力量的存在,對劉邦來說也是最大的危險,韓信沒有想到漢王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的採取措施,剛剛勝利就剝奪了他的兵權。

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趙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數

曾國藩肯定吸取了韓信的教訓

首先他主動裁減軍隊數量,這樣他就把自己降低到和很多地方諸侯一樣的地位,減少朝廷的猜疑。

曾國藩跟韓信是有區別的,韓信有自己的封地,韓信最後的身份已經是齊王,而曾國藩的身份僅僅是郡縣制之下的地方官員而已。

他事實上沒有封地,沒有獨立為王的資本,他的所有軍政活動都在朝廷的監督之下,僅僅是朝廷對他的監督存在盲點而已,關於他的部下想攀龍附鳳,想讓他黃袍加身,也是子虛烏有的故事而已。

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趙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數

事實上即使是最擁護曾國藩稱帝的部下,也不敢說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僅僅是通過比喻,通過暗示來表達他們的一些想法,這一方面說明曾國藩稱帝的迴旋餘地很大,一方面也說明曾國藩沒有完全具備自立為王的條件。

當時的情況也不是曾國藩一家獨大,功勞也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的

石達開就不是曾國藩打敗了,北伐的李開芳也不是曾國藩打敗的,曾國藩自立為王,在很大程度上就會重蹈覆轍,太平天國就是前車之鑑,客觀來說,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的功勞上僅僅是三分之一而已,太平天國的三大軍事集團,也就是北伐軍事集團,西征軍事集團和天京軍事集團,只有天京軍事集團是曾國藩打敗的。

韓信的功勞太大,項羽的三分之二的軍隊都是韓信幹掉的,所以韓信成為無人能夠制衡的諸侯,曾國藩就功勞來說,還不至於太突出,朝廷還有很多手段來制衡他的勢力,再說了,其他的諸侯未必就比曾國藩忠誠。所以曾國藩在朝廷還有很大的迴旋餘地。

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趙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數

當然隨著太平軍的徹底覆滅,以及朝廷對曾國藩的冷遇,曾國藩對自己的前途也是非常擔憂的。

某一天夜裡,他與最信任的幕僚徹夜長談,他說京城附近饑民眾多,國家無力救濟,百姓流離失所,朝廷是不是已經不行了,他的幕僚趙烈文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他認為這就所謂末世的特點,但是朝廷的軍機大臣還沒有徹底腐化,清朝當時的命數,不是壽終正寢,而是命不該絕,趙烈文的精彩分析,成為影響曾國藩的決定性因素。

趙烈文認為清朝在地方的統治儘管已經腐敗不堪,但是清王朝的最高統治階層還沒有徹底腐朽,還有能力駕馭地方勢力,清朝還能苟延殘喘50年,就是趙烈文掐指一算,最終徹底打消了曾國藩自立自立為王的念頭。

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趙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數

趙烈文的隨口之言,沒想到一語成讖,認真計算一下,從1864年算起,到1911年,確實是50年左右。

有歷史學家專門考證趙烈文此言的具體出處,認為是1867年的曾國藩與趙烈文的徹夜長談,巧合的是1917年溥儀確實還當過幾天皇帝,這樣算來就剛剛50年,趙烈文因此成為預言家,這也許連趙烈文自己都不敢相信,會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