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赵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数

湘军集团最后的战斗力已经超过太平军的力量,完全有机会问鼎中原,曾国藩最后为何不自立为王,成为开国皇帝,成为曾国藩之谜,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大多忽视了曾国藩的命数观念,他的幕僚,也就是参谋长赵烈文曾经做过推算,似乎看透了清朝的命数。

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赵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数

太平天国运动在打击清王朝的同时,也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促使地方武装湘军的快速崛起,经过10多年的战争,湘军在朝廷的支持和地域乡绅的抱团自保之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战胜太平天国的主导力量。

事实上湘军集团最后的战斗力已经超过太平军的力量,完全有机会问鼎中原,曾国藩最后为何不自立为王,成为开国皇帝,成为曾国藩之谜,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大多忽视了曾国藩的命数观念,他的幕僚,也就是参谋长赵烈文曾经做过推算,似乎看透了清朝的命数。

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赵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数

曾国藩对于是否自立为王,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作为主政一方的诸侯,他肯定知道战胜太平天国之后,自己的命运也可能会像韩信这样的功臣被朝廷打压,所以要说一点造反的想法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拿韩信来说吧,他也想自立为王,而且想世袭罔替,仅仅是没有忘记汉王对自己的提拔重用,毕竟项羽残余力量的存在,对刘邦来说也是最大的危险,韩信没有想到汉王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的采取措施,刚刚胜利就剥夺了他的兵权。

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赵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数

曾国藩肯定吸取了韩信的教训

首先他主动裁减军队数量,这样他就把自己降低到和很多地方诸侯一样的地位,减少朝廷的猜疑。

曾国藩跟韩信是有区别的,韩信有自己的封地,韩信最后的身份已经是齐王,而曾国藩的身份仅仅是郡县制之下的地方官员而已。

他事实上没有封地,没有独立为王的资本,他的所有军政活动都在朝廷的监督之下,仅仅是朝廷对他的监督存在盲点而已,关于他的部下想攀龙附凤,想让他黄袍加身,也是子虚乌有的故事而已。

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赵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数

事实上即使是最拥护曾国藩称帝的部下,也不敢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仅仅是通过比喻,通过暗示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这一方面说明曾国藩称帝的回旋余地很大,一方面也说明曾国藩没有完全具备自立为王的条件。

当时的情况也不是曾国藩一家独大,功劳也不是曾国藩一个人的

石达开就不是曾国藩打败了,北伐的李开芳也不是曾国藩打败的,曾国藩自立为王,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重蹈覆辙,太平天国就是前车之鉴,客观来说,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功劳上仅仅是三分之一而已,太平天国的三大军事集团,也就是北伐军事集团,西征军事集团和天京军事集团,只有天京军事集团是曾国藩打败的。

韩信的功劳太大,项羽的三分之二的军队都是韩信干掉的,所以韩信成为无人能够制衡的诸侯,曾国藩就功劳来说,还不至于太突出,朝廷还有很多手段来制衡他的势力,再说了,其他的诸侯未必就比曾国藩忠诚。所以曾国藩在朝廷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赵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数

当然随着太平军的彻底覆灭,以及朝廷对曾国藩的冷遇,曾国藩对自己的前途也是非常担忧的。

某一天夜里,他与最信任的幕僚彻夜长谈,他说京城附近饥民众多,国家无力救济,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是不是已经不行了,他的幕僚赵烈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这就所谓末世的特点,但是朝廷的军机大臣还没有彻底腐化,清朝当时的命数,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命不该绝,赵烈文的精彩分析,成为影响曾国藩的决定性因素。

赵烈文认为清朝在地方的统治尽管已经腐败不堪,但是清王朝的最高统治阶层还没有彻底腐朽,还有能力驾驭地方势力,清朝还能苟延残喘50年,就是赵烈文掐指一算,最终彻底打消了曾国藩自立自立为王的念头。

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赵烈文掐指一算,看透清朝的命数

赵烈文的随口之言,没想到一语成谶,认真计算一下,从1864年算起,到1911年,确实是50年左右。

有历史学家专门考证赵烈文此言的具体出处,认为是1867年的曾国藩与赵烈文的彻夜长谈,巧合的是1917年溥仪确实还当过几天皇帝,这样算来就刚刚50年,赵烈文因此成为预言家,这也许连赵烈文自己都不敢相信,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