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倫堡療養院,是青島最早別墅,德國殖民者的海外建築巔峰之作

麥克倫堡療養院,是青島最早別墅,德國殖民者的海外建築巔峰之作

青島,蟬聯多年的北方"第三城",在轉型陣痛和經濟下行壓力下,不斷更換和尋找著發力點。其實,很多老青島都知道,青島從它的膠澳建制,直到發達的殖民港灣,再到紡織"上青天",最後是北方榮耀之星,它的身上擁有太多的光環和第一。

比如,中國的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起點在臺東鎮,就是著名的"臺柳路"。在它的終點,嶗山柳樹臺,曾經存在過一棟非常漂亮的別墅,以它命名的"麥克倫堡別墅區",是那個時代達官顯貴們休閒娛樂的必到之地。遺憾的是,從它誕生到毀滅,不過十年時光,如今那裡只是不起眼的廢墟。

這麼洋氣的名字,加之高規格的建築,甚至中國第一條公路也為它而生,那麼它究竟經歷了什麼呢?今天來說說,嶗山深處的"麥克倫堡療養院"。

麥克倫堡療養院,是青島最早別墅,德國殖民者的海外建築巔峰之作

德國殖民者不適應青島氣候,敲定建設"避暑勝地"

十九世紀的最末,德國人終於實現了它的遠東夢想,出兵佔領了美麗的天然港區膠州灣。儘管這是搶掠得來,但並不妨礙德國人從心底裡喜愛它,他們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園,致力建設遠東殖民城市典範。在大興土木的同時,他們也不忘改善生活環境。

在嶗山深處修建別墅區,計劃設立初衷非常單純,只是為了解決歐洲人對遠東氣候的不適。這項方案,在1898年即開始著手,當時駐防膠州灣的皇家海軍高級醫務官提出,可以擇地建設療養院,用於炎熱氣候的避暑修養。軍隊測繪部門很快付諸行動,通過對膠澳地區的全面環境摸底,最終發現,德國亨利王子曾經到過的,嶗山南九水的柳樹臺一帶,氣候宜人,風景甚佳。

1900年,殖民地政府正式接到了來自德國殖民開發公司"柏林-沙勞頓堡科"提出的建議,在嶗山修建度假別墅。提案上報很快被殖民當局通過,位置選定在嶗山中部柳樹臺村的東坡上。

療養院於1902年正式施工建設,設計師是當時著名的建築師普爾,他的官方身份是殖民政府建設局負責人,工程資金來源,主要是德國"東亞救濟會"籌款和殖民當局"慈善彩票會"發行彩票,另外就是來自高層人士的私人捐贈,其中以德國的"麥克倫堡伯爵"約翰·阿爾布萊希特捐款最多,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德國遠東殖民地開發公司董事長。為了答謝他的慷慨,1903年3月,時任德國總督特魯泊提議,將未來的療養院命名為"麥克倫堡療養院"。

"麥克倫堡療養院"建築造價17萬德國馬克,所有的建築材料,包括木料、石料和燒製的磚瓦,均直接採自嶗山當地。當時,機械設施缺乏,所有建築材料的運輸都是嶗山當地鄉民人力來完成的。工程於1904年全部完工,並於當年9月1日投入使用,成為德國人在膠澳殖民地的避暑夏宮。

麥克倫堡療養院,是青島最早別墅,德國殖民者的海外建築巔峰之作

德國人為了療養院痛下血本,改造交通出行條件

"麥克倫堡別墅"是療養區的主體建築,由數棟別墅式建築構成,均坐落在海拔450米的柳樹臺村東端高地。療養院主體設計磚木結構,有大小病室各五個,大室可容納8人,小室容納5人。內部醫療器械和硬件設施全部從德國原裝進口。

為了出行方便,德國人在它周偉修造了十六條石階道路,供遊人使用。出於更便捷的考慮,1905年殖民當局規劃了從市區臺東鎮到柳樹臺的車行公路,全長33公里,由費查德商行專營汽車客運線路,每週三和週六下午,有客車自市區發車至嶗山,週四和週日則由柳樹臺發車返回,全部車程約4個半小時,這在當時已經是極便捷的交通方式。

1910年夏,作為"麥克倫堡別墅"的締造者和主要私人投資者,阿爾布萊希特伯爵受邀訪問膠州灣,他在殖民當局的陪同下,檢閱了俾斯麥兵營的駐防德軍,之後安排參觀了新建的醫院、工廠和學校等殖民成果。在為他專門舉辦的晚宴上,歡迎致辭中大加稱讚"麥克倫堡療養院",稱它"可以為殖民地的病人和需要療養的人提供康復之地",是一處非常優秀的現代化別墅。

麥克倫堡療養院,是青島最早別墅,德國殖民者的海外建築巔峰之作

"麥克倫堡別墅"中西合璧,旺季甚至一房難求

據當時出版的《青島及其近郊指南》中描述,"九水幽靜的山谷中,沿一條平坦、寬闊,可以行車的盤山道路一直向上,大約步行半個小時,便可以到達位於海拔450米的柳樹臺頂部,麥克倫堡療養院就在那裡。"這裡提到的"盤山道路",就是臺柳路的嶗山部分。

療養院主體建築,雖然是兩層帶閣樓的西式別墅,但它的外觀卻使用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因素,從遺留的照片可以發現,它的屋角瓦簷呈上翹式樣,屋脊兩端在設計上也採用了部分中國飾件。它的外立面使用了嶗山當地優質的花崗岩材質,屋頂則使用了"德國辛普森瓦片"——當地燒製的紅色筒瓦,在瓦片背面有德文"tsingtau"字樣,意為"青島"。

別墅主體建築承擔療養休閒功能,樓內一層包含餐廳、閱覽室、吸菸室、娛樂室、浴室及特設的女賓室,還有十二個病房以及廚房,二樓是四間貴賓客房和療養院的院長用房,中間的部分是四個透風良好的房間,供家庭療養使用,一個遊廊陽臺將它們與主樓連接。療養事務由一名衛生兵上士負責,其他後勤保障由護士兼管。

從當年的《膠澳發展備忘錄》(1907年版)可以發現,當時的療養院年接待客人1199名,其中僑民852人(包括成年人773人、兒童79人),軍隊傷病員347人。而據資料,療養院1905年接待1009人,1906年為1077人,呈明顯的逐年遞增態勢。每年夏季,都是療養院的入住高峰,還有許多長租客戶。隨著"麥克倫堡"的知名度提升,成為當時權貴最高檔的聚會休閒場所,經常出現客房不敷使用的情況,只能選擇性接待一些重要客人。

麥克倫堡療養院,是青島最早別墅,德國殖民者的海外建築巔峰之作

存世十年即遭逢戰火,變身大酒店也難逃厄運

1914年一戰爆發,9月18日,日軍在嶗山仰口灣登陸,德軍不敵節節敗退。兩國在柳樹臺發動遭遇戰,德國人撤退之前,親手焚燬了精心打造的療養院及附屬別墅,並破壞了附近的道路和橋樑。日本佔領青島後,將療養院部分建築和設施修復,改名嶗山病院。上世紀30年代,麥克倫堡療養院無人問津,終成一片廢墟。

此後不幾年,青島特別市迎來了新市長沈鴻烈,他在任期間傾力打造青島灣,修復了大批嶗山建築,也包括已成廢墟的麥克倫堡療養院,重建費用由當地富商、市參議員欒心甫出資。商人逐利,欒心甫很有經濟頭腦,他把療養院改造成深山大酒店,依託美麗風光和宜人環境,再度成為達官貴人的聚會場所。

麥克倫堡命運多舛,幾年後日軍捲土重來,欒心甫的嶗山大飯店人去樓空。之後這裡徹底荒廢,荒草叢生,人跡罕至。四十年代,這裡進駐了一幫地方武裝,他們來自四面八方,都打著"抗日救亡"的旗號,把麥克倫堡的最後殘軀作為據點,成了稱霸一方的土匪。日軍獲悉情況,派兵到此清繳,土匪們一鬨而散。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匪患,日軍下令把嶗山大飯店的殘餘建築徹底焚燒,麥克倫堡療養院變成一堆瓦礫。

1945年,在日本天皇的宣佈聲中,軍國主義投降。恢復自由身的青島鄉民,把療養院剩餘的基料,當做建築材料搬回家建房蓋屋。建國後的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化興起,這裡變成了建設梯田區域。時至今日,麥克倫堡療養院已經蕩然無存,遺蹟也不可尋覓,在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不見。

麥克倫堡療養院,是青島最早別墅,德國殖民者的海外建築巔峰之作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頭條號"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暫不接受非許可轉載。文章相關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侵權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