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最早别墅,德国殖民者的海外建筑巅峰之作

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最早别墅,德国殖民者的海外建筑巅峰之作

青岛,蝉联多年的北方"第三城",在转型阵痛和经济下行压力下,不断更换和寻找着发力点。其实,很多老青岛都知道,青岛从它的胶澳建制,直到发达的殖民港湾,再到纺织"上青天",最后是北方荣耀之星,它的身上拥有太多的光环和第一。

比如,中国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起点在台东镇,就是著名的"台柳路"。在它的终点,崂山柳树台,曾经存在过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以它命名的"麦克伦堡别墅区",是那个时代达官显贵们休闲娱乐的必到之地。遗憾的是,从它诞生到毁灭,不过十年时光,如今那里只是不起眼的废墟。

这么洋气的名字,加之高规格的建筑,甚至中国第一条公路也为它而生,那么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来说说,崂山深处的"麦克伦堡疗养院"。

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最早别墅,德国殖民者的海外建筑巅峰之作

德国殖民者不适应青岛气候,敲定建设"避暑胜地"

十九世纪的最末,德国人终于实现了它的远东梦想,出兵占领了美丽的天然港区胶州湾。尽管这是抢掠得来,但并不妨碍德国人从心底里喜爱它,他们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园,致力建设远东殖民城市典范。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他们也不忘改善生活环境。

在崂山深处修建别墅区,计划设立初衷非常单纯,只是为了解决欧洲人对远东气候的不适。这项方案,在1898年即开始着手,当时驻防胶州湾的皇家海军高级医务官提出,可以择地建设疗养院,用于炎热气候的避暑修养。军队测绘部门很快付诸行动,通过对胶澳地区的全面环境摸底,最终发现,德国亨利王子曾经到过的,崂山南九水的柳树台一带,气候宜人,风景甚佳。

1900年,殖民地政府正式接到了来自德国殖民开发公司"柏林-沙劳顿堡科"提出的建议,在崂山修建度假别墅。提案上报很快被殖民当局通过,位置选定在崂山中部柳树台村的东坡上。

疗养院于1902年正式施工建设,设计师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师普尔,他的官方身份是殖民政府建设局负责人,工程资金来源,主要是德国"东亚救济会"筹款和殖民当局"慈善彩票会"发行彩票,另外就是来自高层人士的私人捐赠,其中以德国的"麦克伦堡伯爵"约翰·阿尔布莱希特捐款最多,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德国远东殖民地开发公司董事长。为了答谢他的慷慨,1903年3月,时任德国总督特鲁泊提议,将未来的疗养院命名为"麦克伦堡疗养院"。

"麦克伦堡疗养院"建筑造价17万德国马克,所有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料、石料和烧制的砖瓦,均直接采自崂山当地。当时,机械设施缺乏,所有建筑材料的运输都是崂山当地乡民人力来完成的。工程于1904年全部完工,并于当年9月1日投入使用,成为德国人在胶澳殖民地的避暑夏宫。

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最早别墅,德国殖民者的海外建筑巅峰之作

德国人为了疗养院痛下血本,改造交通出行条件

"麦克伦堡别墅"是疗养区的主体建筑,由数栋别墅式建筑构成,均坐落在海拔450米的柳树台村东端高地。疗养院主体设计砖木结构,有大小病室各五个,大室可容纳8人,小室容纳5人。内部医疗器械和硬件设施全部从德国原装进口。

为了出行方便,德国人在它周伟修造了十六条石阶道路,供游人使用。出于更便捷的考虑,1905年殖民当局规划了从市区台东镇到柳树台的车行公路,全长33公里,由费查德商行专营汽车客运线路,每周三和周六下午,有客车自市区发车至崂山,周四和周日则由柳树台发车返回,全部车程约4个半小时,这在当时已经是极便捷的交通方式。

1910年夏,作为"麦克伦堡别墅"的缔造者和主要私人投资者,阿尔布莱希特伯爵受邀访问胶州湾,他在殖民当局的陪同下,检阅了俾斯麦兵营的驻防德军,之后安排参观了新建的医院、工厂和学校等殖民成果。在为他专门举办的晚宴上,欢迎致辞中大加称赞"麦克伦堡疗养院",称它"可以为殖民地的病人和需要疗养的人提供康复之地",是一处非常优秀的现代化别墅。

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最早别墅,德国殖民者的海外建筑巅峰之作

"麦克伦堡别墅"中西合璧,旺季甚至一房难求

据当时出版的《青岛及其近郊指南》中描述,"九水幽静的山谷中,沿一条平坦、宽阔,可以行车的盘山道路一直向上,大约步行半个小时,便可以到达位于海拔450米的柳树台顶部,麦克伦堡疗养院就在那里。"这里提到的"盘山道路",就是台柳路的崂山部分。

疗养院主体建筑,虽然是两层带阁楼的西式别墅,但它的外观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因素,从遗留的照片可以发现,它的屋角瓦檐呈上翘式样,屋脊两端在设计上也采用了部分中国饰件。它的外立面使用了崂山当地优质的花岗岩材质,屋顶则使用了"德国辛普森瓦片"——当地烧制的红色筒瓦,在瓦片背面有德文"tsingtau"字样,意为"青岛"。

别墅主体建筑承担疗养休闲功能,楼内一层包含餐厅、阅览室、吸烟室、娱乐室、浴室及特设的女宾室,还有十二个病房以及厨房,二楼是四间贵宾客房和疗养院的院长用房,中间的部分是四个透风良好的房间,供家庭疗养使用,一个游廊阳台将它们与主楼连接。疗养事务由一名卫生兵上士负责,其他后勤保障由护士兼管。

从当年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907年版)可以发现,当时的疗养院年接待客人1199名,其中侨民852人(包括成年人773人、儿童79人),军队伤病员347人。而据资料,疗养院1905年接待1009人,1906年为1077人,呈明显的逐年递增态势。每年夏季,都是疗养院的入住高峰,还有许多长租客户。随着"麦克伦堡"的知名度提升,成为当时权贵最高档的聚会休闲场所,经常出现客房不敷使用的情况,只能选择性接待一些重要客人。

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最早别墅,德国殖民者的海外建筑巅峰之作

存世十年即遭逢战火,变身大酒店也难逃厄运

1914年一战爆发,9月18日,日军在崂山仰口湾登陆,德军不敌节节败退。两国在柳树台发动遭遇战,德国人撤退之前,亲手焚毁了精心打造的疗养院及附属别墅,并破坏了附近的道路和桥梁。日本占领青岛后,将疗养院部分建筑和设施修复,改名崂山病院。上世纪30年代,麦克伦堡疗养院无人问津,终成一片废墟。

此后不几年,青岛特别市迎来了新市长沈鸿烈,他在任期间倾力打造青岛湾,修复了大批崂山建筑,也包括已成废墟的麦克伦堡疗养院,重建费用由当地富商、市参议员栾心甫出资。商人逐利,栾心甫很有经济头脑,他把疗养院改造成深山大酒店,依托美丽风光和宜人环境,再度成为达官贵人的聚会场所。

麦克伦堡命运多舛,几年后日军卷土重来,栾心甫的崂山大饭店人去楼空。之后这里彻底荒废,荒草丛生,人迹罕至。四十年代,这里进驻了一帮地方武装,他们来自四面八方,都打着"抗日救亡"的旗号,把麦克伦堡的最后残躯作为据点,成了称霸一方的土匪。日军获悉情况,派兵到此清缴,土匪们一哄而散。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匪患,日军下令把崂山大饭店的残余建筑彻底焚烧,麦克伦堡疗养院变成一堆瓦砾。

1945年,在日本天皇的宣布声中,军国主义投降。恢复自由身的青岛乡民,把疗养院剩余的基料,当做建筑材料搬回家建房盖屋。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化兴起,这里变成了建设梯田区域。时至今日,麦克伦堡疗养院已经荡然无存,遗迹也不可寻觅,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不见。

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最早别墅,德国殖民者的海外建筑巅峰之作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暂不接受非许可转载。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