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在《左傳》記載中,“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回到齊國時與齊桓公的對話。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公元前1032年,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因輔佐周武王執政有功,而分封為諸侯國魯國。定都曲阜,因周公需在朝輔佐參政,而由其兒子伯禽代為赴任的。伴隨著西周的統治時期,一直作為王朝強藩,而威震四方拱衛著周朝政權。有“周禮盡在魯矣”的美稱。期間雖有王室干預君主繼承之事,在王權時代實屬正常。

然而在王室衰微的春秋時期,慶父何能連殺兩位君主,引起魯國跌宕呢?慶父何人呢?

話說在魯桓公時期,他一共有四個兒子,即魯莊公、叔牙、季友,還有就是慶父。在魯莊公晚期臥榻垂危的時候,對君主繼承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便問叔牙心中人選,叔牙就就直接推薦了慶父;後又徵詢季友的意見,然季友願以死明志來侍奉莊公的兒子的子般。正因為他們意見不合,季友便在莊公的授意下設計用毒酒逼死了叔牙。如此這般才讓子般繼承了君主。哪知道心裡不舒服的慶父尋機會,在上黨指使圉人犖一刀解決了子般的性命,轉而立了莊公庶子啟,即魯閔公。如此,季友就只能一路逃奔到陳國才免掉殺身之禍。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如若一切都這麼簡單的過去,慶父的作為也算不上什麼大災難。不想慶父還是不安穩,便暗中策劃弒殺魯閔公,便攛掇對魯閔公不滿的魯國大夫卜齮在宮裡就把他殺了。慶父的世界裡,似乎對於弒君這件事似乎就這麼簡單。其實這件事魯莊公的妻子哀姜是知道的,只是慶父跟哀姜有姦情(哀姜是魯閔公母親的姐姐),可想而知她怎麼會去通風報信呢。

只是這麼大的事,肯定是無法掩蓋過去的。事後慶父只能逃到莒國。不過也在剛逃邾國的季友帶著魯僖公返回魯國繼承君主後,用財物向莒國要回慶父時,在得到不赦免的消息後,在途中就上吊自縊了。哀姜也逃到邾國,後被齊國要回殺死在夷地。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能連殺死兩位君主的慶父,竟然沒能成為君主。這是為何?作奸犯科的事做多了嗎?

不過想想也是,不得君臣輔佐,不得民心。還有這麼多心懷叵測之事,成不了君主也是意料中事。

由此可見,慶父做下的種種事情,對於一個諸侯國的權利中心,所製造的混亂可想而知。這也難怪仲孫湫會有:“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