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腳烏龍”開創者劉成龍的目標,是讓建甌茶文化傳播得更遠!

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一個被稱“矮胡”的農民在武夷山三菇峰下辦起了全省首家農民賓館,不幾年就發展成當地的首富。“矮胡現象”猶如荒原中投進了一把火,頃刻間燃成了燎原之勢。在若干年後的全國茶葉界,又一“矮胡現象”呼出欲出—— 一個被稱為“矮腳烏龍”的茶品正以攻城掠寨之勢,行銷全國,飄香海內外。

“矮腳烏龍”開創者劉成龍的目標,是讓建甌茶文化傳播得更遠!


其實,“矮腳烏龍”只是閩北烏龍茶的一個品種,因其葉片小、樹冠低,故開創者——“北苑貢茶”第十八代傳承人劉成龍將其取名“矮腳烏龍”,並竭力讓其不斷 “長高”、“長大”,以至今天成為建甌茶中極品、茶之“龍鳳”,聲名遠播。

愛屋及“烏”

茶品如人品。在建甌茶業界,大家都把劉成龍叫“大師傅”。 1969年,16歲的劉成龍當知青到東峰鎮大房村插隊,被分配茶葉隊從事茶葉生產加工。1979年,調任東峰鎮茶葉站工作。1998年下崗後,他便自創茶廠。愛屋及烏,工作生活都離不開茶,使他與茶結下不解之緣。

“矮腳烏龍”開創者劉成龍的目標,是讓建甌茶文化傳播得更遠!


東峰鎮是宋代最著名的宮廷御茶園,經過6朝42個皇帝458年,上貢名茶達百餘種。當時的“北苑貢茶”更為帝王杯中佳茗,王謝堂前專有。經專家考證,如今的矮腳烏龍,其實就是“北苑龍焙”的精品。

然而即便是精品,在30年前的計劃經濟年代,也只是“養在深閨人不識”。當時,建甌生產的茶葉是福建大宗出口茶的特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依靠外銷賴以生存。轉入市場經濟後,由於烏龍茶採摘、揀茶等人工成本高,且茶的節率低、價格低等因素,茶農們紛紛將其砍掉改種柑橘,或改種水仙、梅佔等品種。

“矮腳烏龍”開創者劉成龍的目標,是讓建甌茶文化傳播得更遠!


烏龍茶被邊緣化,瀕臨滅絕。當時,一個村就剩下3到5畝,全鎮烏龍茶園不足百畝。

“矮腳烏龍有形美、香奇、韻醇、綠色四大特點,是烏龍茶中的極品,若不作搶救性的保護,就太可惜了!”劉成龍看著大片烏龍茶園被荒廢、改種,揪心不已。

1998年,他毅然承包下東峰村400畝拋荒的烏龍茶園,開始了創業之旅。

“當初,這片茶園用盡了心力,最終才挽救出60畝矮腳烏龍茶——動用了4臺機器,拉了數千米長的管子,抽水灌溉,深翻施肥,茶園才能重煥生機。”劉成龍感觸頗深。

科技興茶

劉成龍認為,市場和人們的喜好都要有個培育的過程,重點是產品要有好的品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保持土壤的自然肥力,他堅持在茶園中套種四季桂等作物,保持土壤的疏鬆透氣性和養分平衡。為防止農藥殘留,採用人工除草,追施牛糞、雞糞等有機肥,並在茶園安裝了太陽能捕蟲燈,利用微生物農藥“以蟲治蟲” 。2010年後,他引入植保服務專業合作社,對茶葉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實現茶葉安全的源頭控制、可追溯和後期問責機制。

矮腳烏龍的製作需要八道工序。茶青採摘之後,要經過日光及室內加溫萎凋、做青、殺青、揉捻、初焙、攤涼、復焙等。矮腳烏龍因為用炭火焙過,所以才有奇特的香氣,而火候的掌握就要真功夫了。

“烏龍茶製作難,難就難在做青上,與天氣、溫度、時間、色澤等關係密不可分,分寸掌握不好,往往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劉成龍說。

茶葉生產剛見起色,不巧2002年碰上全國茶葉滯銷,市場低迷。劉成龍的3000多擔茶全積壓在倉庫,舉債數十萬元。為發放茶農工資,他不得不抵押上自己的房產,並多方借貸,才勉強渡過難關。

“我很慶幸自己在最艱難、最低谷的時候沒有放棄對茶葉的經營。”劉成龍由衷感嘆道。

茶中“龍鳳”

“沒有品牌,再好的茶葉也賣不到好價!”劉成龍說,10年前,建甌大部分茶企實行貼牌生產和賣散裝茶為主,即使個別企業註冊有商標,也因經濟實力弱、品牌投入不足而缺乏市場影響力。看到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岩茶在國內外市場上價格一路飆升,他的心裡急啊!

1999年,在建甌市首屆北苑貢茶評選拍賣會上,劉成龍選送的矮腳烏龍被評為“烏龍茶王”,並以每100克6萬元的高價拍賣成功。之後,他開始做小包裝茶,成為建甌最早以小包裝打內銷市場的人。在人們對小包裝相當陌生的時代,劉成龍就清醒地認識到:“做內銷就要高檔茶葉,只有好茶才會有回頭客。而高檔的茶葉就得配套精緻的包裝。”

為了把品牌打響,只要有評茶、參展的機會,他都積極參加。上北京、飛上海、赴安徽、下福州,每次收穫都不小,產品多次在全省性、全國性和國際性的茶事活動中摘金奪銀——北京中國茶文化國際研討會“金獎”、中國(蕪湖)國際茶業博覽交易會組委會“金獎”、福建省名茶、上海世博會名茶評優金獎等,並作為國優產品代表中國茶葉參加巴拿馬中國貿易展覽會。他本人也被評為“福建省十大茶人”、“國家一級茶葉技師”、“南平市制茶大師”、“國家高級評茶師”。

實施品牌戰略,光靠企業各自為政、打造自有品牌,顯然行不通。身為建甌市人大代表的劉成龍比一般人看得更深遠。他積極建言獻策,撰寫提案,力促政府、茶企、茶農合力抱團來打響“矮腳烏龍”這一品牌。近年來,當地政府成立了北苑貢茶協會,連年舉辦茶王賽、茶文化節,“矮腳烏龍”名聲日隆。去年,東峰鎮政府申請註冊“建甌東峰矮腳烏龍”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得成功。

茶人與茶商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利”字。茶商以贏利為目的,茶人雖也看利,但更看重茶文化的傳承,並賦予其誠實守信、創新求變的做人標準,進而才有了所謂茶道的經久不衰。為了向消費者承諾信用,劉成龍將自己的人頭像印到包裝袋上,給自己和職工自加壓力——任何時候不可作假!

十年磨一劍,矮腳烏龍從當初的不足百畝發展到如今的4000多畝,價格也從每斤十幾元上漲到現在的幾百元、幾千元。

“好幾處市場都打開了,北京、廣州、福州有專營店,而且成為北京恭王府的專供產品,去年企業產值超過1000萬元。企業確立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烏龍茶製作工藝通過旅遊開發,延伸茶產業鏈,努力讓矮腳烏龍茶的香味飄得更遠,讓建甌茶文化傳播得更遠!”劉成龍信心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