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民族英雄文天祥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文天祥经过五个月零十一天的漫长苦旅被押解至元大都北京。在此后的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日子里文天祥一直关押在北京的囚牢中,经过重重考验历经磨难直到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日押赴刑场柴市口英勇就义。在刚到元大都北京不久的这一期间,文天祥经受了种种考验,过了五关。



第一道关是劝降。

第一个出马的是南宋降臣留梦炎。留梦炎的经历与文天祥颇为相似,他也是一名状元宰相,可是在气节上就与文天祥有天壤之别。临安(南宋都城)危急时,他私自逃跑,不久就投降了元军。文天祥平生最瞧不起没有骨气的人。于是对他很不客气地直接厉声唾骂,留梦炎哑口无言以对,自讨了没趣。


第二个出马的是前任南宋德佑皇帝赵显(1276年4月投降元朝)。被押至元大都之后元朝削去了他的帝号,封为瀛国公。1279年他来劝降文天祥的时候年纪还小,只有9岁,所以也说不出什么劝降的大道理出来。文天祥一见就以君臣之礼相待,史书记载“一见,北面拜号,乞回圣驾”。弄得赵显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怏怏而返。



第三个出马的是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阿合马是当时元朝炙手可热的人物,深受元世祖忽必烈重用,因而权倾朝野。根据邓光荐撰写的《文丞相传》中记载,阿合马的派头,一进驿馆就高踞堂上,命人传文天祥问话,气势凌人。文天祥也不示弱,见了阿合马的面,只作了个揖,就在对面坐了下来。接下来他们有一段颇为精彩的对话:

(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阿合马问:“你认识我吗?”

文天祥答:“刚才听人说是宰相要来。”

“你既然知道我是宰相,为什么不下跪?”

“南宋宰相见元朝宰相,我凭什么下跪?”

“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南宋要是早用我为丞相,那么元朝就不可能灭亡南宋,南宋也就不至于投降。”

阿合马环顾左右,然后威胁说:“还嘴硬!这个人的生死都由我掌握。”

文天祥毫不畏惧:“亡国的人,要杀就杀,说什么由你不由你!”

阿合马见奈何他不得,只好起身回去,劝降的话,一句也未说出口。



第二道关是肉体折磨。

1279年十月初四日,元军大将张弘范回到大都,第二天就有人向他汇报了文天祥不肯屈服的情况,张弘范决定变换手法,用肉体折磨去摧残他的意志。当天中午,他们派人给文天祥带上木木枷锁,从京城驿馆押解到兵马司衙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现在是文丞相祠)的一间土牢里囚禁起来。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位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的文丞相祠,当年是关押文天详的牢狱

狱中生活十分艰苦,所带的衣物银钱都是官方厘定的,每天的伙食费是一钱五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估计也撑死也就是三餐喝粥啃馒头,而且那时的囚犯是要自己在狱中做饭的,牢狱不管饭!)在狱中,文天祥苦中作乐,他赋诗记录自己的生活状况及其感受,集成《已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十七首。这组诗作中,有多处描写狱中生活,如第五首:“朝餐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第七首:“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第八首:“地狱何须问,人间见夜叉”;第十首:“解衣烘稚虱,匀摷救残须”;第十一首:“静传方外学,晴写狱中诗”;第十四首:“枕外亲炊黍,炉边细化灰。”


在艰苦的囚牢环境的折磨下,文天祥终于病倒了。在缺医少药衣食寡薄的情况下他的病情不见好转更为严重了。狱吏这才把他的枷锁去掉,但颈上还系着铁链,允许每天可以到户外晒晒太阳,这样病情才有所好转。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第三道关是庭问。

公元1279年十一月初五日,元朝丞相博罗(也叫孛罗)要召见文天祥,兵马司官员把他押解到枢密院,一连四天都没有接见他也没有见到博罗。博罗有意连续几天不见文天祥,是想挫一挫他的锐气,打的是心理战。直到十一月九日这天,文天祥才被带到枢密院(掌管国家军务军机的机构)大堂见博罗。


文天祥上了大堂,只对博罗作了一个揖,就垂手而立。通事(口头翻译的官员)在一旁提醒他下跪,文天祥情绪有些激动地说:“南宋的作揖,就相当于北方的跪拜。我是南宋人已经按照南宋礼节行礼了,还需要再多此一举行跪拜礼吗?”博罗命左右把他按倒在地,文天祥索性坐在地上不起来。这时上来几个人,有的拖住手,有的按住脚,强迫他作下跪状。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通事传下博罗的问话:“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文天祥挣扎着昂起头,说:“天下的事兴衰成败不定,自古以来帝王以及将相,国破人亡,哪朝哪代没有?我文天祥今日效忠于南宋社稷,既然被抓到这里,还希望早点处死我。”

通事又问:“还有什么话,就这些吗?”

文天祥回答道:“我是南宋宰相,国亡了就理当以死尽忠;今天被抓住,按法就当斩,何需多说什么?”

……


博罗问:“你先后立二王为皇帝,你做了什么功劳?”

文天祥说:“国家不幸丧亡,我扶立二王为君王乃是存续南宋社稷。存在一天,那么就应该尽一天的臣子责任,哪来的什么功劳?”

“既然知道无法挽回亡国的命运,为什么还要做?”

“做臣子的尽忠君主,就好比儿子敬奉父亲。父亲不幸身患重病,虽然知道不能医好,岂能不侍奉父亲看病吃药?尽我的全部心力去做,不能救活,那就是天命了。事到如今我文天祥,就只有一死而已,何必多说!”


博罗恼羞成怒,吼道:“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拘禁你!”

文天祥针锋相对地说:“我死都不怕,拘禁又有什么关系呢?”

博罗大发雷霆,用蒙古与不知说些什么,通事也没有翻译。后来传话,便叫狱令把文天祥带回昏暗潮湿的牢房中去了。



第四道关是谈道感化。


不久,十一月初十日到了(大概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时间)。这一天是冬至节,元朝规定节日停止用刑,该杀的犯人节后开刀。但是一直等到十二月中旬,仍然毫无动静。博罗问狱官打听文天祥的情况,准备再审问一次。文天祥知道后,决定在第二次见到博罗时,用语言激怒他,以便尽快就义。但是之后博罗始终没有再次召见文天祥。


这期间发生了王积翁(南宋旧臣)为文天祥说情以及灵阳子(著名道士)给他谈道这两件事。王积翁是很敬佩文天祥的,再经过多番劝降、拷问以及囚牢的折磨都不改其志的情况下,他不希望文天祥死但是又不能释放,于是他上书请示元朝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让他回江西的道观当道士(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道观的闲职),后因诸多朝臣担心文天祥释放后之后东山再起纷纷谏言阻止而作罢。公元1279年农历12月12日,一个叫灵阳子的道士来狱中探望文天祥,并与其谈道,两人交谈很融洽愉快,之后赠诗两首给灵阳子道士。应该说文天祥是比较喜好道教的清净无为思想的,他曾自号“浮休道人”。他在《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中说:


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

又在另一首赠灵阳子诗中说:“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文天祥也只是一时感慨罢了,面对国破家亡谁不希望隐逸山林终老林泉而不问世事,但是当他一想到他是南宋宰相身兼忠义使命,因此这一时的念想也就烟消云散了。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第五道关是亲情。

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的春天,此时已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三年来杳无音讯的女儿柳娘的来信,他内心激动不已受到强烈的震撼。文天祥读信之后,他才知道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都在大都宫中,她们整日穿着道服,念诵道经,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亲人就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文天祥悲痛不已。他在《得儿女消息》一诗中说:“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他忍住痛苦,叫女儿不要对父亲存什么希望。


文天祥在给妹妹的信中,谈到了这件事情,他在信中说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好做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公元1280年5月间,文天祥的弟弟文璧来到大都北京。文璧是文天祥的同胞兄弟,两人同一年考中进士荣登皇榜,兄弟感情很好。文璧在南宋灭亡前在广东惠州做知府,元军大军压境他为保全城中百姓而开城投降。文天祥在得知弟弟文璧来到大都,就在狱中即兴赋诗《闻季万(文璧的字)至》,诗曰:“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伶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在南宋著名遗臣郑思肖撰写的《文丞相叙》一文中记载到:“璧已受伪爵,赏以鞑钞四百贯,遗兄,公曰:‘此逆物也,我不受!’璧惭而退。”


这五关中,最难过的是亲情关。有的时候,个人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身为人父对子女的责任心和爱心却有可能使其固守的心理防线一朝崩溃。文天祥不是没有责任心与爱心,这是他与常人一样的地方;但他最终克制了儿女之情,迈过了最为艰难的一关,这又是他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伟哉,天祥!至哉,天祥!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公元1279年3月19日,是文天祥内心极度无望极度悲凉极度痛苦的一天。那天退守在广东崖山的宋军与元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史称“崖山海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南宋军队全线溃败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跳海殉国,不久大将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独木难支也投海自尽壮烈殉国了。这是一场决定南宋生死命运的大决战,决战的失败意味着南宋就此灭亡。这场战役相当之惨烈悲壮,大臣背着皇帝跳海殉国,紧接着后宫、群臣以及十数万军民亦随之跳海殉国,这种宁可身死不可苟活投降的民族气节着实可歌可泣。



在元军战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文天祥内心极度痛苦悲怆,几度想投海自尽以尽忠朝廷但是都被元军死死拉住。目睹宋军大败的文天祥曾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其中有诗句言“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崖山海战结束后,文天祥开始押赴北上前往元大都北京。当途径大庾岭梅关驿道进入江西地界时,文天祥萌发了绝食殉国的念头,他在此地绝食估摸着七天之后到家乡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时就是身死故乡之时,以死殉国埋骨家乡那么就没有遗憾了。但是当时正值雨季水位上涨,押送文天祥的船队一路沿着赣江上游顺风顺水不到七日就已经过了家乡庐陵,此时的文天祥虽奄奄一息但是性命无虞。此时文天祥内心痛苦不已,以不能身死故乡而深感遗憾。


在文天祥被押解途中经过泰和时,望着赣江边上的“快阁”唏嘘感慨不已,如遇庐陵的父老乡亲,遂作了《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一诗,诗曰:“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其凛然气节和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当庐陵书生王炎午听闻文天祥押赴元大都经过家乡庐陵时激动不已,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大量誊写沿着赣江边水路必经之路四处张贴,以期文天祥能够看到。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这不是一篇歌功颂德赞扬文天祥功绩和气节的文章,而是一篇劝喻文天祥不要苟活请速死的千古奇文。原来王炎午是敬重文天祥的忠义和气节,希望他不要投降元朝要保重自己的名节,所以劝文天祥自杀以保全其为国捐躯的忠义名节,也不辱没庐陵名声。庐陵(吉安)真乃地灵人杰,尽出忠臣义士,不愧为“文章节义之邦”。在元军重重封锁下,文天祥应该是没有看到这篇千古奇文的,要真是看到这篇文章不知他会做何感想。但是,他绝对没有让家乡人失望,从他后来的行为来看,足以彪炳史册!他铿锵有力地说:“孤臣血满腔,死不愧庐陵!”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位于江西省泰和中学内的快阁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 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如何评价文天祥?


史书评价

《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历代评价

  •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
  •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


  • 韩雍: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 胡华:昆陵忠义之名益著,忠义著而诸公之英声伟烈,震耀两间,人人知所景仰,吾辈又当以君之录达于朝行,将立庙奉祀,勒石颂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显扬于时,于以励髙风,激颓俗,匪直有劝于常抑有劝于天后世是録有关于忠义大矣。


  • 杨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恶之欲其死者,众人之情也。爱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爱之矣,又欲其死何哉!盖所爱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 宋仪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闻其名犹知敬慕,况过化之区乎!孺子懦夫一及当时事怒发竖指,涕洟沾襟,况冠裳之儒乎!


  •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 王世贞: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凤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与贲育中黄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 乾隆帝: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而死君事、分国难者,皆忠诚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后世犹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 陆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 毛泽东: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 蒋介石: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并为整个民族万古不磨的光荣。


  •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

上战场要喝壮行酒,一时英雄主义上来,生死置之度外了。这个不难,汪精卫还一时冲动刺杀摄政王呢。难的是给你足够的时间细思量细权衡。洪承畴被俘,也默写正气歌。皇太极说让他想想。然后洪写正气歌的字迹就越发凌乱,看到庄妃白花花的大腿就彻底想通了。


忽必烈给他想想的时间不是天计而是年计。北京的文天祥祠我去过,就在段祺瑞执政府后面的胡同里,据说是关押文的地方。我在里面就想,大宋国灭了,继续抗争徒劳无功,死了毫无意义,活下来还有很多事可做,还有生活可享受。每年看着草木枯荣,看着绿叶新发,睹物思情,会不会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味和留恋的?换我会怎么做?仔细想过,我做不到,估计99.999%的人都做不到。



文丞相想了很多年。然后他留下一段话,从容赴死。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世间奇男子,堂堂伟丈夫。

一个几经宦海的青年官僚,锦衣玉食,纸醉金迷,一如末日王朝的官员们。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宋史·文天祥传》

国乱岁凶,文相公毅然毁家纾难,募兵勤王,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拯救这个已经奄奄一息的国家。


谈判被扣留,押解北上,竭尽全力逃走奔赴流亡小朝廷。此时连最傻的白痴都能知道,小朝廷已经无力回天。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督军江西,终因寡不敌众被擒。


最为不幸的,文天祥在崖山亲眼目睹小朝廷的崩塌,自己夙兴夜寐终究换不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按说此时君(宋恭帝)已降,国已灭,作为臣子已经无所效忠,即使投降也无可指责。

对于文天祥,忽必烈有意延揽,甚至开出为相的高价,也体现了难得的耐心,三年多的时间各种招降手段,宰相,同殿旧臣,已经投降的南宋小皇帝,甚至忽必烈本人亲自出马;用文天祥妻子,女儿来威胁,文丞相始终没有屈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文


孩提时,文天祥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宋史·文天祥传》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始终不忘初心的人。



至于评价的话,个人认为暂时还没有超过宋史的。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宋史·文天祥传》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暴力可以消灭肉体,但是永远也无法征服信念。在这场火与剑的厮杀中,历史证明,文丞相才是最终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他历经人生“五大”考验,居然被押京险些绝食殉国,最后名垂青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