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民族英雄文天祥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文天祥經過五個月零十一天的漫長苦旅被押解至元大都北京。在此後的三年兩個月零九天的日子裡文天祥一直關押在北京的囚牢中,經過重重考驗歷經磨難直到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日押赴刑場柴市口英勇就義。在剛到元大都北京不久的這一期間,文天祥經受了種種考驗,過了五關。



第一道關是勸降。

第一個出馬的是南宋降臣留夢炎。留夢炎的經歷與文天祥頗為相似,他也是一名狀元宰相,可是在氣節上就與文天祥有天壤之別。臨安(南宋都城)危急時,他私自逃跑,不久就投降了元軍。文天祥平生最瞧不起沒有骨氣的人。於是對他很不客氣地直接厲聲唾罵,留夢炎啞口無言以對,自討了沒趣。


第二個出馬的是前任南宋德佑皇帝趙顯(1276年4月投降元朝)。被押至元大都之後元朝削去了他的帝號,封為瀛國公。1279年他來勸降文天祥的時候年紀還小,只有9歲,所以也說不出什麼勸降的大道理出來。文天祥一見就以君臣之禮相待,史書記載“一見,北面拜號,乞回聖駕”。弄得趙顯不知道說什麼好,只好怏怏而返。



第三個出馬的是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馬。阿合馬是當時元朝炙手可熱的人物,深受元世祖忽必烈重用,因而權傾朝野。根據鄧光薦撰寫的《文丞相傳》中記載,阿合馬的派頭,一進驛館就高踞堂上,命人傳文天祥問話,氣勢凌人。文天祥也不示弱,見了阿合馬的面,只作了個揖,就在對面坐了下來。接下來他們有一段頗為精彩的對話:

(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阿合馬問:“你認識我嗎?”

文天祥答:“剛才聽人說是宰相要來。”

“你既然知道我是宰相,為什麼不下跪?”

“南宋宰相見元朝宰相,我憑什麼下跪?”

“你怎麼到這裡來了?”

“南宋要是早用我為丞相,那麼元朝就不可能滅亡南宋,南宋也就不至於投降。”

阿合馬環顧左右,然後威脅說:“還嘴硬!這個人的生死都由我掌握。”

文天祥毫不畏懼:“亡國的人,要殺就殺,說什麼由你不由你!”

阿合馬見奈何他不得,只好起身回去,勸降的話,一句也未說出口。



第二道關是肉體折磨。

1279年十月初四日,元軍大將張弘範回到大都,第二天就有人向他彙報了文天祥不肯屈服的情況,張弘範決定變換手法,用肉體折磨去摧殘他的意志。當天中午,他們派人給文天祥帶上木木枷鎖,從京城驛館押解到兵馬司衙門(北京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現在是文丞相祠)的一間土牢裡囚禁起來。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位於北京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的文丞相祠,當年是關押文天詳的牢獄

獄中生活十分艱苦,所帶的衣物銀錢都是官方釐定的,每天的伙食費是一錢五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估計也撐死也就是三餐喝粥啃饅頭,而且那時的囚犯是要自己在獄中做飯的,牢獄不管飯!)在獄中,文天祥苦中作樂,他賦詩記錄自己的生活狀況及其感受,集成《已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十七首。這組詩作中,有多處描寫獄中生活,如第五首:“朝餐淡薄神還爽,夜睡崎嶇夢自安”;第七首:“丞相豈能堪獄吏,故侯安得作園人?”第八首:“地獄何須問,人間見夜叉”;第十首:“解衣烘稚蝨,勻摷救殘須”;第十一首:“靜傳方外學,晴寫獄中詩”;第十四首:“枕外親炊黍,爐邊細化灰。”


在艱苦的囚牢環境的折磨下,文天祥終於病倒了。在缺醫少藥衣食寡薄的情況下他的病情不見好轉更為嚴重了。獄吏這才把他的枷鎖去掉,但頸上還繫著鐵鏈,允許每天可以到戶外曬曬太陽,這樣病情才有所好轉。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第三道關是庭問。

公元1279年十一月初五日,元朝丞相博羅(也叫孛羅)要召見文天祥,兵馬司官員把他押解到樞密院,一連四天都沒有接見他也沒有見到博羅。博羅有意連續幾天不見文天祥,是想挫一挫他的銳氣,打的是心理戰。直到十一月九日這天,文天祥才被帶到樞密院(掌管國家軍務軍機的機構)大堂見博羅。


文天祥上了大堂,只對博羅作了一個揖,就垂手而立。通事(口頭翻譯的官員)在一旁提醒他下跪,文天祥情緒有些激動地說:“南宋的作揖,就相當於北方的跪拜。我是南宋人已經按照南宋禮節行禮了,還需要再多此一舉行跪拜禮嗎?”博羅命左右把他按倒在地,文天祥索性坐在地上不起來。這時上來幾個人,有的拖住手,有的按住腳,強迫他作下跪狀。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通事傳下博羅的問話:“你有什麼話要說嗎?”

文天祥掙扎著昂起頭,說:“天下的事興衰成敗不定,自古以來帝王以及將相,國破人亡,哪朝哪代沒有?我文天祥今日效忠於南宋社稷,既然被抓到這裡,還希望早點處死我。”

通事又問:“還有什麼話,就這些嗎?”

文天祥回答道:“我是南宋宰相,國亡了就理當以死盡忠;今天被抓住,按法就當斬,何需多說什麼?”

……


博羅問:“你先後立二王為皇帝,你做了什麼功勞?”

文天祥說:“國家不幸喪亡,我扶立二王為君王乃是存續南宋社稷。存在一天,那麼就應該盡一天的臣子責任,哪來的什麼功勞?”

“既然知道無法挽回亡國的命運,為什麼還要做?”

“做臣子的盡忠君主,就好比兒子敬奉父親。父親不幸身患重病,雖然知道不能醫好,豈能不侍奉父親看病吃藥?盡我的全部心力去做,不能救活,那就是天命了。事到如今我文天祥,就只有一死而已,何必多說!”


博羅惱羞成怒,吼道:“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拘禁你!”

文天祥針鋒相對地說:“我死都不怕,拘禁又有什麼關係呢?”

博羅大發雷霆,用蒙古與不知說些什麼,通事也沒有翻譯。後來傳話,便叫獄令把文天祥帶回昏暗潮溼的牢房中去了。



第四道關是談道感化。


不久,十一月初十日到了(大概就是所謂的“秋後問斬”時間)。這一天是冬至節,元朝規定節日停止用刑,該殺的犯人節後開刀。但是一直等到十二月中旬,仍然毫無動靜。博羅問獄官打聽文天祥的情況,準備再審問一次。文天祥知道後,決定在第二次見到博羅時,用語言激怒他,以便儘快就義。但是之後博羅始終沒有再次召見文天祥。


這期間發生了王積翁(南宋舊臣)為文天祥說情以及靈陽子(著名道士)給他談道這兩件事。王積翁是很敬佩文天祥的,再經過多番勸降、拷問以及囚牢的折磨都不改其志的情況下,他不希望文天祥死但是又不能釋放,於是他上書請示元朝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讓他回江西的道觀當道士(實際上是一個管理道觀的閒職),後因諸多朝臣擔心文天祥釋放後之後東山再起紛紛諫言阻止而作罷。公元1279年農曆12月12日,一個叫靈陽子的道士來獄中探望文天祥,並與其談道,兩人交談很融洽愉快,之後贈詩兩首給靈陽子道士。應該說文天祥是比較喜好道教的清淨無為思想的,他曾自號“浮休道人”。他在《遇靈陽子談道,贈以詩》中說:


昔我愛泉石,長揖離公卿。

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

至人不可見,世塵忽相纓。

業風吹浩劫,蝸角爭浮名。

偶逢大呂翁,如有宿世盟。

相從語寥廓,俯仰萬念輕。

……

又在另一首贈靈陽子詩中說:“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


文天祥也只是一時感慨罷了,面對國破家亡誰不希望隱逸山林終老林泉而不問世事,但是當他一想到他是南宋宰相身兼忠義使命,因此這一時的念想也就煙消雲散了。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第五道關是親情。

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的春天,此時已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三年來杳無音訊的女兒柳孃的來信,他內心激動不已受到強烈的震撼。文天祥讀信之後,他才知道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都在大都宮中,她們整日穿著道服,唸誦道經,過著囚徒般的生活。親人就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文天祥悲痛不已。他在《得兒女消息》一詩中說:“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他忍住痛苦,叫女兒不要對父親存什麼希望。


文天祥在給妹妹的信中,談到了這件事情,他在信中說道:“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好做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公元1280年5月間,文天祥的弟弟文璧來到大都北京。文璧是文天祥的同胞兄弟,兩人同一年考中進士榮登皇榜,兄弟感情很好。文璧在南宋滅亡前在廣東惠州做知府,元軍大軍壓境他為保全城中百姓而開城投降。文天祥在得知弟弟文璧來到大都,就在獄中即興賦詩《聞季萬(文璧的字)至》,詩曰:“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伶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在南宋著名遺臣鄭思肖撰寫的《文丞相敘》一文中記載到:“璧已受偽爵,賞以韃鈔四百貫,遺兄,公曰:‘此逆物也,我不受!’璧慚而退。”


這五關中,最難過的是親情關。有的時候,個人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身為人父對子女的責任心和愛心卻有可能使其固守的心理防線一朝崩潰。文天祥不是沒有責任心與愛心,這是他與常人一樣的地方;但他最終剋制了兒女之情,邁過了最為艱難的一關,這又是他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


偉哉,天祥!至哉,天祥!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公元1279年3月19日,是文天祥內心極度無望極度悲涼極度痛苦的一天。那天退守在廣東崖山的宋軍與元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海戰,史稱“崖山海戰”。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南宋軍隊全線潰敗陸秀夫揹著年幼的皇帝跳海殉國,不久大將張世傑見大勢已去獨木難支也投海自盡壯烈殉國了。這是一場決定南宋生死命運的大決戰,決戰的失敗意味著南宋就此滅亡。這場戰役相當之慘烈悲壯,大臣揹著皇帝跳海殉國,緊接著後宮、群臣以及十數萬軍民亦隨之跳海殉國,這種寧可身死不可苟活投降的民族氣節著實可歌可泣。



在元軍戰船上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文天祥內心極度痛苦悲愴,幾度想投海自盡以盡忠朝廷但是都被元軍死死拉住。目睹宋軍大敗的文天祥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其中有詩句言“ 南人志欲扶崑崙,北人氣欲黃河吞。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崖山海戰結束後,文天祥開始押赴北上前往元大都北京。當途徑大庾嶺梅關驛道進入江西地界時,文天祥萌發了絕食殉國的念頭,他在此地絕食估摸著七天之後到家鄉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時就是身死故鄉之時,以死殉國埋骨家鄉那麼就沒有遺憾了。但是當時正值雨季水位上漲,押送文天祥的船隊一路沿著贛江上游順風順水不到七日就已經過了家鄉廬陵,此時的文天祥雖奄奄一息但是性命無虞。此時文天祥內心痛苦不已,以不能身死故鄉而深感遺憾。


在文天祥被押解途中經過泰和時,望著贛江邊上的“快閣”唏噓感慨不已,如遇廬陵的父老鄉親,遂作了《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一詩,詩曰:“書生曾擁碧油幢,恥與群兒共豎降。漢節幾回登快閣。楚囚今度過澄江。丹心不改君臣義,清淚難忘父母邦。惟恐鄉人知我瘦,下帷絕粒坐蓬窗。”其凜然氣節和赤子之情躍然紙上,至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當廬陵書生王炎午聽聞文天祥押赴元大都經過家鄉廬陵時激動不已,寫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大量謄寫沿著贛江邊水路必經之路四處張貼,以期文天祥能夠看到。這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呢?這不是一篇歌功頌德讚揚文天祥功績和氣節的文章,而是一篇勸喻文天祥不要苟活請速死的千古奇文。原來王炎午是敬重文天祥的忠義和氣節,希望他不要投降元朝要保重自己的名節,所以勸文天祥自殺以保全其為國捐軀的忠義名節,也不辱沒廬陵名聲。廬陵(吉安)真乃地靈人傑,盡出忠臣義士,不愧為“文章節義之邦”。在元軍重重封鎖下,文天祥應該是沒有看到這篇千古奇文的,要真是看到這篇文章不知他會做何感想。但是,他絕對沒有讓家鄉人失望,從他後來的行為來看,足以彪炳史冊!他鏗鏘有力地說:“孤臣血滿腔,死不愧廬陵!”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位於江西省泰和中學內的快閣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 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如何評價文天祥?


史書評價

《宋史》: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歷代評價

  •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 王積翁:南人無如天祥者。
  • 蔣一葵:當時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
  • 于謙: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 陳循:天祥孤忠大節為宋臣,首按諡法;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請諡曰“忠烈”。枋得仗節死義為天祥亞。


  • 韓雍: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後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扶天常,以植人紀,以沮亂臣賊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氣。其於世教,重有補焉。
  • 胡華:昆陵忠義之名益著,忠義著而諸公之英聲偉烈,震耀兩間,人人知所景仰,吾輩又當以君之錄達於朝行,將立廟奉祀,勒石頌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顯揚於時,於以勵髙風,激頹俗,匪直有勸於常抑有勸於天后世是録有關於忠義大矣。


  • 楊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為已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而器閒,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公。


  •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惡之慾其死者,眾人之情也。愛之慾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愛之矣,又欲其死何哉!蓋所愛有重於死者,先民有言,綱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霽雲被執而未死,張睢陽大呼男兒以速其死,文丞相被執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 宋儀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聞其名猶知敬慕,況過化之區乎!孺子懦夫一及當時事怒發豎指,涕洟沾襟,況冠裳之儒乎!


  •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 王世貞:談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稱也,餘以為不然夫信公非無才者也。當鹹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遠郡守,募萬餘烏合之眾,率以勤王而眾不潰,此非有駕馭之術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竄免,間關萬死,而後至閩復能合其眾,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張汴、鄒鳳遇李恆悉敗,既再散而再合矣。而舉軍皆大疫,死者過半。五坡之役,復遇張弘範以敗,凡天祥之所用將,皆非恆範敵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內外,滅國四十殲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後未有能抽一矢、發一騎,而北馳者元舉太山之勢以壓宋卵。而信公欲以單辭羈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與賁育中黃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奪矣。雖有韓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數敗,而能數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數起而數敗,吾不謂其才之不稱也。


  • 乾隆帝: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降元,而死君事、分國難者,皆忠誠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於一時之憤激,奮不顧身以死殉之,後世猶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


  • 陸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 蔡東藩: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 毛澤東:評語說,“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 蔣介石:代表整個中華民族之精神與人格,併為整個民族萬古不磨的光榮。


  • 熊逸: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慷慨就義易,從容赴死難。

上戰場要喝壯行酒,一時英雄主義上來,生死置之度外了。這個不難,汪精衛還一時衝動刺殺攝政王呢。難的是給你足夠的時間細思量細權衡。洪承疇被俘,也默寫正氣歌。皇太極說讓他想想。然後洪寫正氣歌的字跡就越發凌亂,看到莊妃白花花的大腿就徹底想通了。


忽必烈給他想想的時間不是天計而是年計。北京的文天祥祠我去過,就在段祺瑞執政府後面的衚衕裡,據說是關押文的地方。我在裡面就想,大宋國滅了,繼續抗爭徒勞無功,死了毫無意義,活下來還有很多事可做,還有生活可享受。每年看著草木枯榮,看著綠葉新發,睹物思情,會不會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味和留戀的?換我會怎麼做?仔細想過,我做不到,估計99.999%的人都做不到。



文丞相想了很多年。然後他留下一段話,從容赴死。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世間奇男子,堂堂偉丈夫。

一個幾經宦海的青年官僚,錦衣玉食,紙醉金迷,一如末日王朝的官員們。



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宋史·文天祥傳》

國亂歲凶,文相公毅然毀家紓難,募兵勤王,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拯救這個已經奄奄一息的國家。


談判被扣留,押解北上,竭盡全力逃走奔赴流亡小朝廷。此時連最傻的白痴都能知道,小朝廷已經無力迴天。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督軍江西,終因寡不敵眾被擒。


最為不幸的,文天祥在崖山親眼目睹小朝廷的崩塌,自己夙興夜寐終究換不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按說此時君(宋恭帝)已降,國已滅,作為臣子已經無所效忠,即使投降也無可指責。

對於文天祥,忽必烈有意延攬,甚至開出為相的高價,也體現了難得的耐心,三年多的時間各種招降手段,宰相,同殿舊臣,已經投降的南宋小皇帝,甚至忽必烈本人親自出馬;用文天祥妻子,女兒來威脅,文丞相始終沒有屈服。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衣帶文


孩提時,文天祥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為“忠”,即為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像,皆諡“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宋史·文天祥傳》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始終不忘初心的人。



至於評價的話,個人認為暫時還沒有超過宋史的。

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宋史·文天祥傳》


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宋史·文天祥傳》


暴力可以消滅肉體,但是永遠也無法征服信念。在這場火與劍的廝殺中,歷史證明,文丞相才是最終不折不扣的勝利者!

他歷經人生“五大”考驗,居然被押京險些絕食殉國,最後名垂青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