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來報仇的”安慰心理的自欺欺人!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你的孩子是來“報仇”還是“報恩”的?我兒子好像是來報仇的,學習生活上折磨我,經濟上懲罰我?”,起初我的第一反應是詫異,詫異的是為何身為父母會提出如此問題,然後由詫異變為了無奈,無奈的是為人父母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首先,從問題提出人的心態上來看,能提出如此問題,也就意味著,在孩子身上產生的各種問題的原因,在於孩子自身,因為他是來“報仇”的,而不是來“報恩”的,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為習慣皆為父母影響所致。

其次,從問題的字裡行間也深深的透露出,問題的提出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淡漠,以及對現有生活透露出的不滿。

最後,將問題原因歸咎於因果輪迴之說,也能看出問題提出人以推卸責任的方式以尋求自我安慰的心理。

如今社會,優生優育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每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人父母都會呵護備至,從孕期到出生,全程小心翼翼,出生後也是呵護備至,但大部分人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兒童生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眾所周知,古典國學的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幾百年前的古代先人們,用短短几個字就概括出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性本善”則是本性相似,“習相遠”則是環境影響帶來的差異,正是因為“習相遠”造就瞭如今社會各種各樣的性格,脾氣,秉性的人。

而人出生後接受的教育就是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舊唐書·魏徵傳》中有句經典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何嘗不是那面銅鏡,而父母何嘗不是那鏡中之人。

在孩子身上所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何嘗不是為人父母種下的因所結的果?我想佛學經常提到的因果報應大體如此。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那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1. 平等對待,孩子從生下來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因為弱小,需要父母的保護,但其心志是獨立的,所以不能倚強凌弱,以大欺小。

“孩子是來報仇的”安慰心理的自欺欺人!

2. 做好榜樣,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孩子就如同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孩子身上體現的壞習慣,追根溯源,最終都為父母。

“孩子是來報仇的”安慰心理的自欺欺人!

3. 耐心教育,在孩子犯錯時,耐心糾正,不要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孩子對於錯誤本身並沒益處,只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因為現在孩子還弱小隻是因為害怕才順從。

“孩子是來報仇的”安慰心理的自欺欺人!

4. 鼓勵教育,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或做的很好時,多鼓勵孩子,讓孩子能夠充滿自信。

“孩子是來報仇的”安慰心理的自欺欺人!

5. 好習慣養成,好習慣的養成是未來學習的根本,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理,培養孩子自己探索求知的興趣,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遠比解決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重要的多。

“孩子是來報仇的”安慰心理的自欺欺人!

為人父母,對孩子不要僅做到物質上的滿足,精神,心理,上的引導更為重要,人生而平等,孩子亦無好壞之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正確的三觀,健全的心理,才是為人父母更應關注的,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己孩子成長路上的“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