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刺客潛入府邸偷窺的橋段。而他們的操作,

通常是用嘴把手指舔溼,然後在窗戶紙上戳一個小洞,房間裡的情況便能一覽無餘,保密措施可謂十分粗糙。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究其原因,阻隔內外私密的僅是一層簡單的窗戶紙。即便不蘸口水也能輕易捅破,防止偷窺根本無從談起。後來還誕生了一句俗語,叫“窗戶紙一捅就破”,用於形容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

事實上,玻璃在人類社會出現的非常早,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遺址裡,考古學家就發現玻璃的蹤跡。而其傳入我國的時間也很早,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唐朝時就由西域傳到了我國,還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我國的商代。但玻璃在我國一開始並不是用來做窗戶,而是作為一種裝飾品。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此外,燒製玻璃需要相當高的溫度,按照古人的冶煉水平,很難對玻璃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因此,那時的玻璃屬於奢侈品,即便有也不是用來做窗戶的。那麼,在沒有玻璃的情況下,古人的窗戶真的就是一層紙毫無隱私可言嗎?

其實不然,古裝劇裡的窗戶紙都是油紙,一捅就破實屬正常。然而,現實中古人不可能用這樣簡單的窗戶紙。通常情況下,他們使用的是一種叫藤紙的東西。這是一種用藤皮製作的紙張,韌性比油紙好很多。除此之外,古人也會在藤紙表面刷一層桐油,以達到疏水的目的,即便是蘸水,也很難捅破。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當然,除了藤紙,絹布也是古人糊窗的心頭好。布匹的捅破難度非常高,但有個缺點就是透光性不好。一般絹布做窗戶紙時,屋內的採光就會受到影響。不過比起藤紙,絹布更具有普適性。畢竟藤紙只在盛產青藤的地方廣泛應用,而絹布則是老百姓隨手可得的物品。

不管是藤紙,還是絹布,兩者都能有效防止窗戶被捅破,從而保證隱私安全。當然,這是平民百姓最常見的窗戶紙。對於部分以打獵為生的山民來說,獸皮也是窗戶紙之一,和蘆葦蓆一樣,兩者也都不是那麼容易捅破的。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除了在窗戶紙上做文章外,古人保護隱私還有一招,便是大肆進行輿論宣傳。眾所周知,儒家思想裡有這樣一條,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歸束的便是這種偷窺行為。在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古代封建社會,即便是沒有窗戶紙,人們也會自覺不去偷窺他人的隱私。

當然一些富貴人家,他們保護隱私的方式就非常多樣了。一般的府邸裡,會有24小時輪班值守的家丁,他們的作用便相當於流動的窗戶紙,時時刻刻保護這些達官顯貴的隱私。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這就是古人沒有防止隱私被偷窺的一些基本方式,不得不說,老祖宗的智慧著實讓今人佩服。

因為我們擁有5000年的歷史文化,這5000年裡出現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在以前用紙和布做窗戶就是一種常識,而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各種各樣的玻璃。

我最近在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5000年的文明傳承至今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而身處傳奇當中的我們,對於傳奇伊始以及傳奇是如何成為傳奇,又怎麼會無動於衷?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1961年,61歲的王力先生,時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學》一課。為了避免晦澀難懂,在課本前寫了兩章通識(基礎知識),作為講義,沒想到因為通俗易懂、旁徵博引,被學生喜愛。

遂出成書,叫做《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此後60年,修訂4次,再版數十次,成為各大高校歷史、文學、語言學的入門教材。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第一感受,全面。274頁,不算薄,但也不算厚,可目錄羅列很多。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飲食、衣物14章,無所不包。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但看看書名,常識,是值得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這樣的知識並不多。14章,王力先生從14個不同的角度講述古代文化,希望給讀者建立起一個全面、立體的古代中國。

古代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止被偷窺?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雖然章節多、篇幅少,但在王力先生的筆下,以點及面,由一及萬,寥寥幾句便把事情講得無比清晰。

整個過程“原來如此”“竟然是這樣”的驚歎,連綿不絕,如果你對中華文化也很感興趣的話,就點擊下方購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