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文//拜嘯霖

圖//部分網絡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札剌亦兒部木華黎家系世系圖(拜嘯霖原創圖)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明後期蒙古勢力圖


今蒙古國的主體,

源於達延汗左翼三萬戶之

外喀爾喀七部蒙古。


外喀爾喀蒙古,

是喀爾喀蒙古的一部分。


喀爾喀蒙古,

因哈拉哈河而得名。


其源頭是——

蒙元時期,

以太師國王木華黎而聞名的

札剌亦兒部。


北元早期的東西蒙古——韃靼與瓦剌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明代初期的形勢圖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惠宗(即朱元璋所封諡號“元順帝”)脫懽帖木兒率皇室及蒙古貴族棄大都北逃,退出中原。

兩年後, 脫懽帖木兒死於應昌府(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西),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退回漠北,仍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

期間,由於明廷的多次強力征伐,貴族內部的激烈鬥爭,東蒙古勢力日漸削弱,名義上元順帝后裔仍為正統,但汗權衰微,權臣勢盛。

愛猷識理達臘以後的脫古思帖木兒、也速迭爾、恩克、額勒伯克、坤帖木兒五任大汗,都在內爭中被殺。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明代各方政治勢力圖

貴族鬼力赤篡奪了汗位,因非黃金家族後裔,部眾不服。1408年,其部將阿魯臺將其誅殺,另立坤帖木兒弟本雅失裡為汗(即蒙文史書上的額勒錐特穆耳汗,阿寨),阿魯臺自任太師,專擅朝政。

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以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為首領,馬哈木及其子脫歡擁立黃金家族後裔答裡巴•脫脫不花為傀儡。

自此蒙古事實上分裂為東西兩部,明稱西蒙古為“瓦刺”,東蒙古為“韃靼”。除此之外還有較早附明的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即蒙古所稱的兀良哈三衛。

韃靼

北元時期專指蒙古本部,大汗直屬部眾,大多為東道諸王,即成吉思汗諸弟部眾。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畔建立大蒙古國時,將左翼分賜諸弟,由左翼萬戶長太師國王木華黎節制。

東蒙古在歷史的百年分化組合中,在明代中期形成達延汗六萬戶。

蒙古高原是部落混戰時期,韃靼一度成為蒙古各部的統稱。

宋、遼、金時,漠北蒙古被統稱為黑韃靼,漠南蒙古被統稱為白韃靼。

“韃靼”後為明及以後漢人對純正蒙古人的異稱,再向後成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瓦剌

其實就是衛拉特蒙古,瓦剌是明朝對西部蒙古的稱呼,其自稱衛拉特。至清代,西蒙古形成和碩特、綽羅斯(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關於瓦剌先民的源頭,有兩種說法。

一說瓦剌的先民是古代的烏護、烏古思,或者回鶻、回紇轉化而來,其最初活躍於“八河地區”,也就是葉尼塞河上游的八條支流區域,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了西北藩王海都,篤哇等人的叛亂而其地空虛的時,這些“八河地區”的先民向西南遷徙至阿爾泰山山麓到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爾河等蒙古草原西北部,逐漸從單純狩獵改為畜牧。

一說瓦剌又叫斡亦剌(《元史》稱猥剌),清代被翻譯成衛拉特,最早是生活在東北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密林中,所以又被稱作“林木中百姓”,是蒙古高原部落爭雄時期的斡亦刺部,曾被成吉思汗及其長子朮赤先後征服,其首領被編為千戶長。之後斡亦刺部與這一區域的蒙古貴族聯姻,結成“安答”,蒙哥汗的正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就出自這個部落。後來這一區域被蒙哥汗封賜給其弟阿里不哥,就是後來與元世祖忽必烈爭汗位的“七弟”,所以明代“瓦剌”各部多為阿里不哥統轄的先民。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蒙元興盛時期的地域及勢力圖

為利用東西蒙古之間的矛盾,明廷先封西蒙古(瓦剌)準噶爾部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土爾扈特部首領太平為賢義王、吐爾伯特部把禿孛羅為安樂王,繼封東蒙古(韃靼)以太師自稱的權臣阿魯臺為和寧王,以此互相牽制。

明朝初期,明廷對象徵蒙古正統汗權的東蒙古韃靼部集中用兵,西蒙古獲得較快地發展,北元強臣的猛哥•帖木兒自立為西蒙古“瓦剌王”。

其死後,西蒙古被準噶爾部馬哈木、土爾扈特部太平和吐爾伯特部把禿孛羅主宰。

西蒙古分裂為四個部落——

吐爾伯特部(綽羅斯氏)

準噶爾(綽羅斯氏)

和碩特(哈撒兒之後)

土爾扈特。

以準噶爾部馬哈木勢力最強。

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帥五十萬大軍,拉開了親征漠北東蒙古的序幕。

明永樂十年(1412年),馬哈木殺了戰敗後的韃靼部(東蒙古)大汗本雅失裡,擁立阿里不哥後裔答理巴為蒙古傀儡大汗。

蒙古草原上再次出現了天有二日的情況,東蒙古擁立阿岱臺吉為大汗,西蒙古擁立答理巴為大汗。

此時西蒙古瓦剌處於強盛期,其強大與東進,對明廷造成較大威脅,明成祖朱棣親征,與瓦剌戰於克魯倫河上游的忽藍忽失溫,明軍一度渡過土刺河。

永樂十六年(1418年),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馬哈木死去,其子脫歡襲順寧王。

脫歡原名巴穆木,因在阿魯臺發動的孛羅那孩斜坡之戰中被俘,押解東蒙古後被扣在了一口大鍋之下,因又得名“脫歡”,蒙語“釜”之意。

十六年後,即明宣德九年(1434年),脫歡殺了東蒙古的太師阿魯臺以及東蒙古的阿岱汗,隨後又殺了西蒙古的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擁立有黃金家族血統的脫脫不花(又譯作託陀普華,脫脫不花,阿寨長子託陀普華、次子阿克巴爾濟、幼子滿都古勒)為“岱總汗”,並將女兒(也先之妹)嫁給脫脫不花,自任丞相,此時西蒙古“瓦剌”與東蒙古“韃靼”合而為一,西蒙古瓦剌一強獨大,打破了明朝廷對蒙古的羈縻平衡。

脫歡為了對內統一瓦剌,對外號令蒙古,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建立了大四衛拉特(即瓦剌)——

第一衛拉特,綽羅斯部落、土爾扈特部落、和碩特部落(巴亞爾著《蒙古秘史》卷四,第462頁);

第二衛拉特,輝特部落、巴圖特部落、土默特部落;

第三衛拉特:巴爾渾部落、不裡雅惕合部落、兀良合惕部落、布喇斯部落、畢爾曼部落、黑勒特部落、吉拉特部落等;

第四衛拉特:餘下的全體西蒙古合併為一個衛拉特。

脫歡去世後,其子也先成為北元太師,執掌權柄。

正統五年(1440年)至十一年(公元1446年),瓦剌三次圍城哈密衛,本屬明羈縻的哈密衛,附庸於瓦剌。

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也先迎娶兀良哈三衛之一的泰寧衛都督拙赤之女為妻。

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泰寧衛都督拙赤與肥河衛都指揮別理格在格魯坤迭連大戰,拙赤敗北。身為兀良哈女婿的也先,落井下石,聯合建州女真兩面夾擊,對老丈人拙赤發起了進攻,兀良哈三衛陷入困境。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清早期喀爾喀蒙古與準噶爾汗國勢力圖

瓦剌的崛起,使也先漸有了覬覦中原的野心。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帥蒙古三路大軍嚮明廷發起進攻:

西路,也先率領瓦剌部騎兵從大同嚮明都城進軍;

東路,脫脫不花率韃靼部和兀良哈部騎兵攻遼東;

第三路,北元樞密院阿剌知院率另一支瓦剌部軍隊也發起進攻。

明廷震動。

明英宗朱祁鎮接受大太監王振的建議,帥兵五十萬親征瓦剌軍,結果五十萬大明將士葬身土木堡,明英宗及隨軍後宮被俘,明史稱“土木堡之變”,實為大敗。後也先一度圍攻北京城,在於謙的指揮下解圍。

明史及漢典記作“自北宋欽徽二帝之後的北牧”,死要面子將當俘虜美稱在北邊放羊!!!

“土木堡之戰”後的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也先逼迫北元大汗脫脫不花立其妹妹(脫脫不花皇后)之子為太子。遭拒絕後雙方兵戎相見,戰敗的北元大汗脫脫不花被郭爾羅斯部首領徹卜登所殺。

兩年後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也先在忽裡勒臺大會上,以軍事實力登上北元汗位。與鬼力赤一樣,因為沒有“黃金家族”的血統,兩年後被樞密院阿剌知院打敗,被永謝部首領布渾殺死。

隨著也先汗被殺,(衛拉特)大聯盟重新分裂。(浩·巴岱、金峰、額爾德尼著《論四衛拉特聯盟》第19頁)

自此後西蒙古瓦剌一蹶不振,逐漸失去對東蒙古(韃靼)的控制力。

北元中期以後的都沁蒙古達延汗六萬戶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達延汗巴圖蒙克畫像

明朝建立116年之後,蒙古再次出現了一位大英雄——巴圖蒙克,明代的漢文史籍譯作“達延汗”。蒙古民族將其視作繼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之後最偉大的英雄。達延汗的六萬戶並非蒙古全部,而只是東蒙古各部。

“達延汗”,是明朝廷對“大元大可汗”蒙古語的對音省略譯,有刻意貶低之嫌。明建立後,在政治上和“華夷之防”的意識下,不再承認 “大元大可汗”,刻意將其譯作“達延”,甚至“歹顏”。

達延汗是蒙古察哈爾部人, 是明代雄踞北方草原的著名蒙古可汗,亦稱察哈爾蒙古達延可汗,是察哈爾氏鼻祖,也是外喀爾喀七部(即今蒙古國主體部落)之祖格埒森扎的父親。

巴圖蒙克的世系脈絡為:

元惠宗(即朱元璋所稱元順帝)→元昭宗(愛猷斯理達臘,惠宗太子)→託古斯鉄木爾汗(遠祖,愛猷斯理達臘弟)→恩克卓裡克汗→額勒伯克汗→哈爾古楚克(近祖)→阿寨(高祖父)→阿克巴爾濟(曾祖父)→哈爾古楚克二世(祖父)→巴顏蒙克(父)→達延汗(巴圖蒙克)。

史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4月,元順帝脫懽帖木兒在應昌府病逝,太子愛猷斯理達臘繼位,史稱元昭宗,其在位僅8年,於洪武十一年(1377年)4月病逝,其弟託古斯鉄木爾繼位。

託古斯鉄木爾的兒子,見於史料的有三個:

長子恩克卓裡克

次子額勒伯克

幼子哈爾古楚克。

長子恩克卓裡克繼位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7年)和二十二年(1388年)之交,在位四年即病逝;

之後次子額勒伯克繼位,其在位期間發生的“哈爾古楚克事件”,是歷史上司空見慣的兄弟相殘事件,導致了三弟哈爾古楚克被殺、二哥額勒伯克汗被弒。

託古斯鉄木爾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之間的“兄弟相殘”,源於三子哈爾古楚克的福晉鄂哲依圖鴻(達延汗的近祖母)。

據史料和傳說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說,老二額勒伯克汗,垂涎於三弟哈爾古楚克的媳婦鄂哲依圖鴻,在近臣浩海的挑唆下,於明建文元年(1399年)間殺害了弟弟哈爾古楚克,並立即奪娶了弟媳。這種過於簡單的動機,自然不足為信。

第二個版本說,哥哥額勒伯克汗忌憚弟弟哈爾古楚克的能力和威望而殺了弟弟,或者是弟弟哈爾古楚克的才幹和威望過盛,對哥哥額勒伯克汗的王位構成威脅,被哥哥所殺;

第三個版本說,弟弟哈爾古楚克篡位奪權的陰謀而被哥哥察覺,導致兄弟相殘的悲劇發生。

以上三個版本已沉沒在歷史的煙雲裡,很難說清。

唯一清晰地記載是鄂哲依圖鴻的美貌與聰慧。

據記載,額勒伯克汗殺弟奪媳時,鄂哲依圖鴻已經懷孕三個月。鄂哲依圖鴻委身於額勒伯克汗後,利用其對自己美貌的迷戀,設計讓額勒伯克汗殺掉了殺害丈夫哈爾古楚克的幫兇浩海。

浩海的被殺,引發其同黨的恐懼和怨恨。之後浩海的同黨烏格齊叛亂,殺了額勒伯克汗。亂臣烏格齊弒主之後,又將鄂哲依圖鴻娶為福晉。

在慘烈的權力爭鬥中,兄害弟、臣弒君,“勝利者”輪番將已將懷孕的鄂哲依圖鴻奪為己有,其美貌之誘惑不難想象。

後來鄂哲依圖鴻如願生下了哈爾古楚克的遺腹子,取名阿賽。

從明建文二年(1400年)到永樂八年(1410年),東蒙古名義上的汗權依然在額勒伯克汗一系,實際的統治者是反叛殺了額勒伯克汗的烏格齊及其家族,其先後推立坤鐵木爾汗(額勒伯克汗子)、額勒錐鐵木爾汗(額勒伯克汗子的弟)、德勒伯克汗(額勒伯克汗子)為傀儡。

永樂八年(1410年),烏格齊之子額色庫(阿賽同父異母的哥哥)自立為汗。

叛臣烏格齊,或是出於對阿賽母親鄂哲依圖鴻的愛屋及烏,或是利用阿賽的“黃金家族”招牌,對哈爾古楚克的遺腹子阿賽“愛養如己子”。

烏格齊之子額色庫自立為汗後,對同父異母的弟弟阿賽及其母親鄂哲依圖鴻極盡羞辱。

額色庫汗死後,妻子薩穆爾將鄂哲依圖鴻母子送給了東蒙古的阿魯臺。阿寨被阿魯臺擁立為傀儡汗。

史載阿寨有三子:

長子託陀普華(脫脫不花)

次子阿克巴爾濟(巴圖蒙克的曾祖父)

幼子滿都古勒。

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前後,阿寨汗被權臣阿魯臺所殺,託陀普華(脫脫不花)三兄弟則投靠了西蒙古瓦剌首領託歡(脫歡,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馬哈木之子,也先太師的父親)。

明宣德八年(1433年)前後,阿賽長子託陀普華(脫脫不花)被託歡(脫歡)擁立為傀儡汗,稱“岱總汗”。

後託陀普華與託歡因立儲問題矛盾激化,戰敗被殺;阿賽二子阿克巴爾濟及其子哈爾古楚克(與曾祖父同名,非同一人)也爭鬥中被殺;幼子滿都古勒倖免於難。阿賽孫哈爾古楚克(阿克巴爾濟子)留下一子巴顏蒙克,即巴圖蒙克(達延汗)之父。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瓦剌與喀爾喀形勢圖

明景泰五年(1454年)八月,西蒙古首領也先被部下所殺,蒙古又重回征戰、殺伐、動亂。

二十年後,大約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前後,東蒙古擁立阿寨幼子滿都古勒(達延汗巴圖蒙克曾祖父阿克巴爾濟的三弟)為大汗,巴顏蒙克隨後投奔於叔祖父滿都古勒汗帳下,並被封為博勒呼濟農(相當於漢制的親王,蒙古也稱副汗)。成化十五年(1479年),滿都古勒汗又被殺,三年後侄孫巴顏蒙克也死了。

滿都古勒汗的遺孀,即有名的三娘子滿都海哈屯。

《蒙古源流》記載:“達延汗系博勒呼濟農與錫吉爾福晉之子,號巴圖蒙克,甲申年生。其後丁亥年,上代可汗滿都古勒汗死,其寡婦滿都海徹辰福晉求元室遺裔,庚寅年與巴圖蒙克結婚。因欲佔據達延國,稱巴圖蒙克為達延汗。時福晉三十三歲,汗年僅七歲。其後赫赫治世達七十餘年。歲次癸卯,年八十歲歿。”,

此記載況誤差較大:

以達延汗與滿都海結婚時年僅七歲推算,甲申年是明天順八年(1464年),丁亥年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庚寅年是明成化六年(1470年),歲次癸卯年是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若達延汗生於1464的甲申年可信無誤。則有如下矛盾——

據明朝、朝鮮李朝,以及蒙古文獻記載,滿都古勒即汗位的時間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前後。按此則1467的丁亥年,滿都古勒尚未即位,健在於世,何談“遺孀”改嫁?

和田清先生研究蒙古族當時曆法認為,出現矛盾的原因,可能是《蒙古源流》把干支紀年搞錯了,也就是說,滿都古勒汗之死、滿都海徹辰福晉改嫁以及巴圖蒙克即汗位的實際時間,分別都應該是晚一輪(12年)的己亥年和壬寅年,即:

滿都古勒汗之死的己亥年是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與滿都古勒汗的實際經歷相符。

巴圖蒙克(達延汗)與滿都海徹辰福晉結婚並即汗位的壬寅年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若和田清此解釋成立,則巴圖蒙克的年齡不是“七歲”,而是十九歲。

再按此推算,關於達延汗巴圖蒙克則會得出與《蒙古源流》記載不同的結論:

出生年代:明天順八年(1464年);

結婚年代: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即位年代: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逝世年代:明嘉靖四年(1525年)或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在位時間:44年或52年

享年壽數:61歲,最多69歲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清代雍正及以後期喀爾喀蒙古勢力

達延汗活躍於明中期,經歷了明代的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三個朝代。

當時的版圖上一南一北兩個政治集團,即南面的大明,北面的北元。

1479年,滿都勒汗去世,巴圖蒙克成為了唯一血統純正的“黃金家族”後裔。按照世俗的輩分計算,滿都勒汗是巴圖蒙克的曾祖父,因為巴圖蒙克的曾祖父阿克巴爾濟是滿都勒的二哥。

滿都勒汗的遺孀滿都海,為維護“黃金家族”的汗統,嫁給了年僅7歲的巴圖蒙克,並扶持巴圖蒙克繼承汗位,稱大元大可汗,蒙文史書稱為達延汗,明人又稱為小王子。

滿都海哈屯與達延汗,決心改變北元大汗被權臣操縱的傀儡狀況。

他們首先征討嚴重威脅正統汗權的瓦剌,在塔斯博爾圖(今蒙古國烏布薩湖一帶)取得了勝利,迫使其退回西北。

之後又消滅了了妨礙蒙古統一的永謝布萬戶的領主亦思馬因。

1483年,達延汗統一了東部蒙古,將領地劃分為左右兩翼,各設置三個萬戶,共六個萬戶。

左翼三個萬戶包括

察哈爾萬戶,在今錫林郭勒盟境內;

喀爾喀萬戶,又譯作“哈拉哈萬戶、哈喇哈萬戶”,在今哈拉哈河流域;

兀良哈萬戶,在今內蒙古中部地區(原卓索圖盟)以北及蒙古國境內。

右翼三個萬戶包括

鄂爾多斯萬戶,在今鄂爾多斯市伊克昭盟一帶;

蒙古勒津(土默特)萬戶,在今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和烏蘭察布市地區;

永謝布萬戶,在今張家口、宣化以北地區。

同時推動了系列改革。

一是摒棄元朝的官制,廢除異姓封建主擔任的太師、丞相等官職;

二剝奪了異姓封建主對領地的統治權,只充當普通官吏;

三是將兀良哈萬戶之外的五個萬戶及其下屬的鄂托克(萬戶下面的基本行政單位)分封給自己的子孫,自己與長子一系駐牧在察哈爾萬戶,右翼的鄂爾多斯萬戶是濟農(副汗)的直屬領地。

對於諸子的分封如下

長子圖嚕博羅特早逝,其嫡子博迪承襲相關權利,受封察哈爾萬戶。後繼汗位,即阿剌克汗。

次子烏魯斯博羅特,右翼謀反時被伊巴哩太師等人害死,無嗣;

三子巴爾斯博羅特,受命統領右翼萬戶,任濟農(王爺,副汗);

四子阿爾蘇博羅特,受封蒙格勒津萬戶七個鄂托克,稱為土默特;

五子阿勒楚博羅特,受封喀爾喀萬戶中哈爾哈河以東五個鄂托克,稱為內喀爾喀;

六子斡齊爾博羅特,受封察哈爾的克什克騰鄂托克;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察哈爾部世系圖

七子格勒博羅,特受封察哈爾的敖罕、奈曼兩處;

八子阿爾博羅特,受封察哈爾的浩齊特鄂托克;

九子格呼森扎,受封喀爾喀萬戶中哈爾哈河以西七個鄂托克,稱為外喀爾喀;

十子烏巴傘察,受封阿蘇特和永謝布兩個鄂托克;

十一子格樹圖無子,未分封。

達延汗所建立的東蒙古格局影響

從規模和地域衡量,遠不如西蒙古瓦剌部脫歡、也先父子,因為達延汗所建立的只是蒙古本部,即東蒙古(蒙古人習慣稱之為“都沁”,四十萬,韃靼部),不是“都沁-都爾本”(明代蒙古的全稱,蒙古語對音譯,四十四部、四十四萬戶、四十四萬人眾之意),不包括西蒙古(蒙古人習慣稱之為“都爾本”,瓦剌部,四萬);

從對後世的影響衡量,脫歡、也先父子時代驟起驟落,時間太短,對後世影響不大,達延汗建立的六萬戶格局嗣後百餘年未有大的變化,甚至影響了明代中期至今的蒙古格局,成為蒙古地區的地理名詞。察哈爾、兀良哈、蒙格勒津、永謝布、鄂爾多斯以及內喀爾喀,後被稱為“漠南蒙古”,即今內蒙古地區;外喀爾喀七部逐漸演變為三部,後被稱為“漠北蒙古”,即外蒙古地區。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神道碑(原石復刻碑)


喀爾喀部的源頭——

以太師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明後期各種政治勢力分割圖

據岡田英弘《達延汗六萬戶的起源》,喀爾喀萬戶的前身為札剌亦兒部。達延汗將喀爾喀萬戶封給了其第五子阿勒楚•博羅特和其第九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羅特。

第五子阿勒楚•博羅特所部,因其子虎喇哈赤有五個兒子,即達延汗五子阿勒楚•博羅特這一部有五個孫子,分為五個鄂托克,即後來的內五喀爾喀;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明代中國及北方政治勢力圖

第九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羅特有七個兒子,將所部分給七個兒子成為七個鄂托克,即後來的外七喀爾喀。

據蒙古版《阿薩拉格齊史》和前蘇聯版《黃史》記載,喀爾喀的赤諾思備受“札賚爾”(為札剌亦兒的異譯)壓迫,於是達延汗派其第十一子(誤記,應為第九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羅特前來節制,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羅特被稱作“札賚爾弘臺吉”(札賚爾的皇太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羅特長子阿什海的一個鄂托克就是“札賚爾”(為札剌亦兒的異譯);內五鄂托克喀爾喀的虎喇哈赤的(達延汗孫)第三子兀班•卜以麻之後的鄂托克是弘吉剌,與太師國王木華黎統轄的“五投下”之弘吉剌部一致。

經過數百年的變遷,到清代時內喀爾喀部主要居於大興安嶺東南部地區,即呼倫貝爾至大興安嶺一帶,包括弘吉剌部、巴嶽特(伯腰)部、巴林部、扎魯特部、烏濟葉特部。

今天內喀爾喀部的後裔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遼寧通遼市的扎魯特旗,內蒙古興安盟的扎賚特旗。

外喀爾喀七部在歷史的演變中,成為今天外蒙古的主體。喀爾喀的源頭是札剌亦兒部落,蒙古國的源頭在一定程度上是札剌亦兒部。

札剌亦兒部,是成吉思汗興起前在漠北具有一定影響的強大部落聯盟。共由札惕(Jat)、脫忽剌溫(Tqraun)弘合撒兀惕(Qunkqasaut)、古蔑兀惕(Kumaut)、兀牙惕(Auyat)、你勒罕(Nilqan)、古兒勤(Kurkin)、朵郎吉惕(Tulankqit)、禿裡(Turi)、尚忽惕(Sankqut)十個分支組成,每一個分支分別都成為人數眾多的部落。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清代對喀爾喀部的遠征

其中的札惕部,源於額兒古涅昆的蒙古人,屬於駐牧於怯綠連一帶的迭兒列勤蒙古,過著“今日行而明日留,逐水草而畜牧”的生活,後被居住在哈剌和林川一帶的札剌亦兒部征服,並接受了Jalayir(札剌亦兒)名稱,共同形成一個巨大的部落聯盟。

在蒙元歷史上,札剌亦兒部以太師國王木華黎而盛名遠播,今外蒙古的外喀爾喀七部後裔,以“札剌亦兒後裔子孫”或者“太師國王木華黎後裔子孫”自稱,尊奉太師國王木華黎為祖先,敬奉其為“金肯巴特爾”,崇奉其為靈魂皈依。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太師國王木華黎畫像 作者為蒙古國油畫家

外蒙古的源頭——以國王木華黎聞名的札剌亦兒部

清代大清帝國、喀爾喀蒙古、準噶爾汗國、和碩特汗國形勢圖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會》會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