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文//拜啸霖

图//部分网络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札剌亦儿部木华黎家系世系图(拜啸霖原创图)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明后期蒙古势力图


今蒙古国的主体,

源于达延汗左翼三万户之

外喀尔喀七部蒙古。


外喀尔喀蒙古,

是喀尔喀蒙古的一部分。


喀尔喀蒙古,

因哈拉哈河而得名。


其源头是——

蒙元时期,

以太师国王木华黎而闻名的

札剌亦儿部。


北元早期的东西蒙古——鞑靼与瓦剌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明代初期的形势图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惠宗(即朱元璋所封谥号“元顺帝”)脱懽帖木儿率皇室及蒙古贵族弃大都北逃,退出中原。

两年后, 脱懽帖木儿死于应昌府(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退回漠北,仍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期间,由于明廷的多次强力征伐,贵族内部的激烈斗争,东蒙古势力日渐削弱,名义上元顺帝后裔仍为正统,但汗权衰微,权臣势盛。

爱猷识理达腊以后的脱古思帖木儿、也速迭尔、恩克、额勒伯克、坤帖木儿五任大汗,都在内争中被杀。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明代各方政治势力图

贵族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因非黄金家族后裔,部众不服。1408年,其部将阿鲁台将其诛杀,另立坤帖木儿弟本雅失里为汗(即蒙文史书上的额勒锥特穆耳汗,阿寨),阿鲁台自任太师,专擅朝政。

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为首领,马哈木及其子脱欢拥立黄金家族后裔答里巴•脱脱不花为傀儡。

自此蒙古事实上分裂为东西两部,明称西蒙古为“瓦刺”,东蒙古为“鞑靼”。除此之外还有较早附明的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即蒙古所称的兀良哈三卫。

鞑靼

北元时期专指蒙古本部,大汗直属部众,大多为东道诸王,即成吉思汗诸弟部众。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建立大蒙古国时,将左翼分赐诸弟,由左翼万户长太师国王木华黎节制。

东蒙古在历史的百年分化组合中,在明代中期形成达延汗六万户。

蒙古高原是部落混战时期,鞑靼一度成为蒙古各部的统称。

宋、辽、金时,漠北蒙古被统称为黑鞑靼,漠南蒙古被统称为白鞑靼。

“鞑靼”后为明及以后汉人对纯正蒙古人的异称,再向后成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瓦剌

其实就是卫拉特蒙古,瓦剌是明朝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其自称卫拉特。至清代,西蒙古形成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关于瓦剌先民的源头,有两种说法。

一说瓦剌的先民是古代的乌护、乌古思,或者回鹘、回纥转化而来,其最初活跃于“八河地区”,也就是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条支流区域,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了西北藩王海都,笃哇等人的叛乱而其地空虚的时,这些“八河地区”的先民向西南迁徙至阿尔泰山山麓到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等蒙古草原西北部,逐渐从单纯狩猎改为畜牧。

一说瓦剌又叫斡亦剌(《元史》称猥剌),清代被翻译成卫拉特,最早是生活在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密林中,所以又被称作“林木中百姓”,是蒙古高原部落争雄时期的斡亦刺部,曾被成吉思汗及其长子术赤先后征服,其首领被编为千户长。之后斡亦刺部与这一区域的蒙古贵族联姻,结成“安答”,蒙哥汗的正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就出自这个部落。后来这一区域被蒙哥汗封赐给其弟阿里不哥,就是后来与元世祖忽必烈争汗位的“七弟”,所以明代“瓦剌”各部多为阿里不哥统辖的先民。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蒙元兴盛时期的地域及势力图

为利用东西蒙古之间的矛盾,明廷先封西蒙古(瓦剌)准噶尔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土尔扈特部首领太平为贤义王、吐尔伯特部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继封东蒙古(鞑靼)以太师自称的权臣阿鲁台为和宁王,以此互相牵制。

明朝初期,明廷对象征蒙古正统汗权的东蒙古鞑靼部集中用兵,西蒙古获得较快地发展,北元强臣的猛哥•帖木儿自立为西蒙古“瓦剌王”。

其死后,西蒙古被准噶尔部马哈木、土尔扈特部太平和吐尔伯特部把秃孛罗主宰。

西蒙古分裂为四个部落——

吐尔伯特部(绰罗斯氏)

准噶尔(绰罗斯氏)

和硕特(哈撒儿之后)

土尔扈特。

以准噶尔部马哈木势力最强。

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帅五十万大军,拉开了亲征漠北东蒙古的序幕。

明永乐十年(1412年),马哈木杀了战败后的鞑靼部(东蒙古)大汗本雅失里,拥立阿里不哥后裔答理巴为蒙古傀儡大汗。

蒙古草原上再次出现了天有二日的情况,东蒙古拥立阿岱台吉为大汗,西蒙古拥立答理巴为大汗。

此时西蒙古瓦剌处于强盛期,其强大与东进,对明廷造成较大威胁,明成祖朱棣亲征,与瓦剌战于克鲁伦河上游的忽蓝忽失温,明军一度渡过土刺河。

永乐十六年(1418年),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马哈木死去,其子脱欢袭顺宁王。

脱欢原名巴穆木,因在阿鲁台发动的孛罗那孩斜坡之战中被俘,押解东蒙古后被扣在了一口大锅之下,因又得名“脱欢”,蒙语“釜”之意。

十六年后,即明宣德九年(1434年),脱欢杀了东蒙古的太师阿鲁台以及东蒙古的阿岱汗,随后又杀了西蒙古的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拥立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脱脱不花(又译作托陀普华,脱脱不花,阿寨长子托陀普华、次子阿克巴尔济、幼子满都古勒)为“岱总汗”,并将女儿(也先之妹)嫁给脱脱不花,自任丞相,此时西蒙古“瓦剌”与东蒙古“鞑靼”合而为一,西蒙古瓦剌一强独大,打破了明朝廷对蒙古的羁縻平衡。

脱欢为了对内统一瓦剌,对外号令蒙古,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立了大四卫拉特(即瓦剌)——

第一卫拉特,绰罗斯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和硕特部落(巴亚尔著《蒙古秘史》卷四,第462页);

第二卫拉特,辉特部落、巴图特部落、土默特部落;

第三卫拉特:巴尔浑部落、不里雅惕合部落、兀良合惕部落、布喇斯部落、毕尔曼部落、黑勒特部落、吉拉特部落等;

第四卫拉特:余下的全体西蒙古合并为一个卫拉特。

脱欢去世后,其子也先成为北元太师,执掌权柄。

正统五年(1440年)至十一年(公元1446年),瓦剌三次围城哈密卫,本属明羁縻的哈密卫,附庸于瓦剌。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也先迎娶兀良哈三卫之一的泰宁卫都督拙赤之女为妻。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泰宁卫都督拙赤与肥河卫都指挥别理格在格鲁坤迭连大战,拙赤败北。身为兀良哈女婿的也先,落井下石,联合建州女真两面夹击,对老丈人拙赤发起了进攻,兀良哈三卫陷入困境。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清早期喀尔喀蒙古与准噶尔汗国势力图

瓦剌的崛起,使也先渐有了觊觎中原的野心。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帅蒙古三路大军向明廷发起进攻:

西路,也先率领瓦剌部骑兵从大同向明都城进军;

东路,脱脱不花率鞑靼部和兀良哈部骑兵攻辽东;

第三路,北元枢密院阿剌知院率另一支瓦剌部军队也发起进攻。

明廷震动。

明英宗朱祁镇接受大太监王振的建议,帅兵五十万亲征瓦剌军,结果五十万大明将士葬身土木堡,明英宗及随军后宫被俘,明史称“土木堡之变”,实为大败。后也先一度围攻北京城,在于谦的指挥下解围。

明史及汉典记作“自北宋钦徽二帝之后的北牧”,死要面子将当俘虏美称在北边放羊!!!

“土木堡之战”后的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也先逼迫北元大汗脱脱不花立其妹妹(脱脱不花皇后)之子为太子。遭拒绝后双方兵戎相见,战败的北元大汗脱脱不花被郭尔罗斯部首领彻卜登所杀。

两年后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也先在忽里勒台大会上,以军事实力登上北元汗位。与鬼力赤一样,因为没有“黄金家族”的血统,两年后被枢密院阿剌知院打败,被永谢部首领布浑杀死。

随着也先汗被杀,(卫拉特)大联盟重新分裂。(浩·巴岱、金峰、额尔德尼著《论四卫拉特联盟》第19页)

自此后西蒙古瓦剌一蹶不振,逐渐失去对东蒙古(鞑靼)的控制力。

北元中期以后的都沁蒙古达延汗六万户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达延汗巴图蒙克画像

明朝建立116年之后,蒙古再次出现了一位大英雄——巴图蒙克,明代的汉文史籍译作“达延汗”。蒙古民族将其视作继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之后最伟大的英雄。达延汗的六万户并非蒙古全部,而只是东蒙古各部。

“达延汗”,是明朝廷对“大元大可汗”蒙古语的对音省略译,有刻意贬低之嫌。明建立后,在政治上和“华夷之防”的意识下,不再承认 “大元大可汗”,刻意将其译作“达延”,甚至“歹颜”。

达延汗是蒙古察哈尔部人, 是明代雄踞北方草原的著名蒙古可汗,亦称察哈尔蒙古达延可汗,是察哈尔氏鼻祖,也是外喀尔喀七部(即今蒙古国主体部落)之祖格埒森扎的父亲。

巴图蒙克的世系脉络为:

元惠宗(即朱元璋所称元顺帝)→元昭宗(爱猷斯理达腊,惠宗太子)→托古斯鉄木尔汗(远祖,爱猷斯理达腊弟)→恩克卓里克汗→额勒伯克汗→哈尔古楚克(近祖)→阿寨(高祖父)→阿克巴尔济(曾祖父)→哈尔古楚克二世(祖父)→巴颜蒙克(父)→达延汗(巴图蒙克)。

史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4月,元顺帝脱懽帖木儿在应昌府病逝,太子爱猷斯理达腊继位,史称元昭宗,其在位仅8年,于洪武十一年(1377年)4月病逝,其弟托古斯鉄木尔继位。

托古斯鉄木尔的儿子,见于史料的有三个:

长子恩克卓里克

次子额勒伯克

幼子哈尔古楚克。

长子恩克卓里克继位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7年)和二十二年(1388年)之交,在位四年即病逝;

之后次子额勒伯克继位,其在位期间发生的“哈尔古楚克事件”,是历史上司空见惯的兄弟相残事件,导致了三弟哈尔古楚克被杀、二哥额勒伯克汗被弑。

托古斯鉄木尔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之间的“兄弟相残”,源于三子哈尔古楚克的福晋鄂哲依图鸿(达延汗的近祖母)。

据史料和传说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说,老二额勒伯克汗,垂涎于三弟哈尔古楚克的媳妇鄂哲依图鸿,在近臣浩海的挑唆下,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间杀害了弟弟哈尔古楚克,并立即夺娶了弟媳。这种过于简单的动机,自然不足为信。

第二个版本说,哥哥额勒伯克汗忌惮弟弟哈尔古楚克的能力和威望而杀了弟弟,或者是弟弟哈尔古楚克的才干和威望过盛,对哥哥额勒伯克汗的王位构成威胁,被哥哥所杀;

第三个版本说,弟弟哈尔古楚克篡位夺权的阴谋而被哥哥察觉,导致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

以上三个版本已沉没在历史的烟云里,很难说清。

唯一清晰地记载是鄂哲依图鸿的美貌与聪慧。

据记载,额勒伯克汗杀弟夺媳时,鄂哲依图鸿已经怀孕三个月。鄂哲依图鸿委身于额勒伯克汗后,利用其对自己美貌的迷恋,设计让额勒伯克汗杀掉了杀害丈夫哈尔古楚克的帮凶浩海。

浩海的被杀,引发其同党的恐惧和怨恨。之后浩海的同党乌格齐叛乱,杀了额勒伯克汗。乱臣乌格齐弑主之后,又将鄂哲依图鸿娶为福晋。

在惨烈的权力争斗中,兄害弟、臣弑君,“胜利者”轮番将已将怀孕的鄂哲依图鸿夺为己有,其美貌之诱惑不难想象。

后来鄂哲依图鸿如愿生下了哈尔古楚克的遗腹子,取名阿赛。

从明建文二年(1400年)到永乐八年(1410年),东蒙古名义上的汗权依然在额勒伯克汗一系,实际的统治者是反叛杀了额勒伯克汗的乌格齐及其家族,其先后推立坤铁木尔汗(额勒伯克汗子)、额勒锥铁木尔汗(额勒伯克汗子的弟)、德勒伯克汗(额勒伯克汗子)为傀儡。

永乐八年(1410年),乌格齐之子额色库(阿赛同父异母的哥哥)自立为汗。

叛臣乌格齐,或是出于对阿赛母亲鄂哲依图鸿的爱屋及乌,或是利用阿赛的“黄金家族”招牌,对哈尔古楚克的遗腹子阿赛“爱养如己子”。

乌格齐之子额色库自立为汗后,对同父异母的弟弟阿赛及其母亲鄂哲依图鸿极尽羞辱。

额色库汗死后,妻子萨穆尔将鄂哲依图鸿母子送给了东蒙古的阿鲁台。阿寨被阿鲁台拥立为傀儡汗。

史载阿寨有三子:

长子托陀普华(脱脱不花)

次子阿克巴尔济(巴图蒙克的曾祖父)

幼子满都古勒。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前后,阿寨汗被权臣阿鲁台所杀,托陀普华(脱脱不花)三兄弟则投靠了西蒙古瓦剌首领托欢(脱欢,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马哈木之子,也先太师的父亲)。

明宣德八年(1433年)前后,阿赛长子托陀普华(脱脱不花)被托欢(脱欢)拥立为傀儡汗,称“岱总汗”。

后托陀普华与托欢因立储问题矛盾激化,战败被杀;阿赛二子阿克巴尔济及其子哈尔古楚克(与曾祖父同名,非同一人)也争斗中被杀;幼子满都古勒幸免于难。阿赛孙哈尔古楚克(阿克巴尔济子)留下一子巴颜蒙克,即巴图蒙克(达延汗)之父。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瓦剌与喀尔喀形势图

明景泰五年(1454年)八月,西蒙古首领也先被部下所杀,蒙古又重回征战、杀伐、动乱。

二十年后,大约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前后,东蒙古拥立阿寨幼子满都古勒(达延汗巴图蒙克曾祖父阿克巴尔济的三弟)为大汗,巴颜蒙克随后投奔于叔祖父满都古勒汗帐下,并被封为博勒呼济农(相当于汉制的亲王,蒙古也称副汗)。成化十五年(1479年),满都古勒汗又被杀,三年后侄孙巴颜蒙克也死了。

满都古勒汗的遗孀,即有名的三娘子满都海哈屯。

《蒙古源流》记载:“达延汗系博勒呼济农与锡吉尔福晋之子,号巴图蒙克,甲申年生。其后丁亥年,上代可汗满都古勒汗死,其寡妇满都海彻辰福晋求元室遗裔,庚寅年与巴图蒙克结婚。因欲占据达延国,称巴图蒙克为达延汗。时福晋三十三岁,汗年仅七岁。其后赫赫治世达七十余年。岁次癸卯,年八十岁殁。”,

此记载况误差较大:

以达延汗与满都海结婚时年仅七岁推算,甲申年是明天顺八年(1464年),丁亥年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庚寅年是明成化六年(1470年),岁次癸卯年是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若达延汗生于1464的甲申年可信无误。则有如下矛盾——

据明朝、朝鲜李朝,以及蒙古文献记载,满都古勒即汗位的时间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前后。按此则1467的丁亥年,满都古勒尚未即位,健在于世,何谈“遗孀”改嫁?

和田清先生研究蒙古族当时历法认为,出现矛盾的原因,可能是《蒙古源流》把干支纪年搞错了,也就是说,满都古勒汗之死、满都海彻辰福晋改嫁以及巴图蒙克即汗位的实际时间,分别都应该是晚一轮(12年)的己亥年和壬寅年,即:

满都古勒汗之死的己亥年是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与满都古勒汗的实际经历相符。

巴图蒙克(达延汗)与满都海彻辰福晋结婚并即汗位的壬寅年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若和田清此解释成立,则巴图蒙克的年龄不是“七岁”,而是十九岁。

再按此推算,关于达延汗巴图蒙克则会得出与《蒙古源流》记载不同的结论:

出生年代:明天顺八年(1464年);

结婚年代: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即位年代: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逝世年代:明嘉靖四年(1525年)或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在位时间:44年或52年

享年寿数:61岁,最多69岁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清代雍正及以后期喀尔喀蒙古势力

达延汗活跃于明中期,经历了明代的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三个朝代。

当时的版图上一南一北两个政治集团,即南面的大明,北面的北元。

1479年,满都勒汗去世,巴图蒙克成为了唯一血统纯正的“黄金家族”后裔。按照世俗的辈分计算,满都勒汗是巴图蒙克的曾祖父,因为巴图蒙克的曾祖父阿克巴尔济是满都勒的二哥。

满都勒汗的遗孀满都海,为维护“黄金家族”的汗统,嫁给了年仅7岁的巴图蒙克,并扶持巴图蒙克继承汗位,称大元大可汗,蒙文史书称为达延汗,明人又称为小王子。

满都海哈屯与达延汗,决心改变北元大汗被权臣操纵的傀儡状况。

他们首先征讨严重威胁正统汗权的瓦剌,在塔斯博尔图(今蒙古国乌布萨湖一带)取得了胜利,迫使其退回西北。

之后又消灭了了妨碍蒙古统一的永谢布万户的领主亦思马因。

1483年,达延汗统一了东部蒙古,将领地划分为左右两翼,各设置三个万户,共六个万户。

左翼三个万户包括

察哈尔万户,在今锡林郭勒盟境内;

喀尔喀万户,又译作“哈拉哈万户、哈喇哈万户”,在今哈拉哈河流域;

兀良哈万户,在今内蒙古中部地区(原卓索图盟)以北及蒙古国境内。

右翼三个万户包括

鄂尔多斯万户,在今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一带;

蒙古勒津(土默特)万户,在今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地区;

永谢布万户,在今张家口、宣化以北地区。

同时推动了系列改革。

一是摒弃元朝的官制,废除异姓封建主担任的太师、丞相等官职;

二剥夺了异姓封建主对领地的统治权,只充当普通官吏;

三是将兀良哈万户之外的五个万户及其下属的鄂托克(万户下面的基本行政单位)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自己与长子一系驻牧在察哈尔万户,右翼的鄂尔多斯万户是济农(副汗)的直属领地。

对于诸子的分封如下

长子图噜博罗特早逝,其嫡子博迪承袭相关权利,受封察哈尔万户。后继汗位,即阿剌克汗。

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右翼谋反时被伊巴哩太师等人害死,无嗣;

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受命统领右翼万户,任济农(王爷,副汗);

四子阿尔苏博罗特,受封蒙格勒津万户七个鄂托克,称为土默特;

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受封喀尔喀万户中哈尔哈河以东五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

六子斡齐尔博罗特,受封察哈尔的克什克腾鄂托克;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察哈尔部世系图

七子格勒博罗,特受封察哈尔的敖罕、奈曼两处;

八子阿尔博罗特,受封察哈尔的浩齐特鄂托克;

九子格呼森扎,受封喀尔喀万户中哈尔哈河以西七个鄂托克,称为外喀尔喀;

十子乌巴伞察,受封阿苏特和永谢布两个鄂托克;

十一子格树图无子,未分封。

达延汗所建立的东蒙古格局影响

从规模和地域衡量,远不如西蒙古瓦剌部脱欢、也先父子,因为达延汗所建立的只是蒙古本部,即东蒙古(蒙古人习惯称之为“都沁”,四十万,鞑靼部),不是“都沁-都尔本”(明代蒙古的全称,蒙古语对音译,四十四部、四十四万户、四十四万人众之意),不包括西蒙古(蒙古人习惯称之为“都尔本”,瓦剌部,四万);

从对后世的影响衡量,脱欢、也先父子时代骤起骤落,时间太短,对后世影响不大,达延汗建立的六万户格局嗣后百余年未有大的变化,甚至影响了明代中期至今的蒙古格局,成为蒙古地区的地理名词。察哈尔、兀良哈、蒙格勒津、永谢布、鄂尔多斯以及内喀尔喀,后被称为“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地区;外喀尔喀七部逐渐演变为三部,后被称为“漠北蒙古”,即外蒙古地区。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神道碑(原石复刻碑)


喀尔喀部的源头——

以太师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明后期各种政治势力分割图

据冈田英弘《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喀尔喀万户的前身为札剌亦儿部。达延汗将喀尔喀万户封给了其第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和其第九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罗特。

第五子阿勒楚•博罗特所部,因其子虎喇哈赤有五个儿子,即达延汗五子阿勒楚•博罗特这一部有五个孙子,分为五个鄂托克,即后来的内五喀尔喀;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明代中国及北方政治势力图

第九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罗特有七个儿子,将所部分给七个儿子成为七个鄂托克,即后来的外七喀尔喀。

据蒙古版《阿萨拉格齐史》和前苏联版《黄史》记载,喀尔喀的赤诺思备受“札赉尔”(为札剌亦儿的异译)压迫,于是达延汗派其第十一子(误记,应为第九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罗特前来节制,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罗特被称作“札赉尔弘台吉”(札赉尔的皇太子),格哷森札•阿勒楚博罗特长子阿什海的一个鄂托克就是“札赉尔”(为札剌亦儿的异译);内五鄂托克喀尔喀的虎喇哈赤的(达延汗孙)第三子兀班•卜以麻之后的鄂托克是弘吉剌,与太师国王木华黎统辖的“五投下”之弘吉剌部一致。

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到清代时内喀尔喀部主要居于大兴安岭东南部地区,即呼伦贝尔至大兴安岭一带,包括弘吉剌部、巴岳特(伯腰)部、巴林部、扎鲁特部、乌济叶特部。

今天内喀尔喀部的后裔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辽宁通辽市的扎鲁特旗,内蒙古兴安盟的扎赉特旗。

外喀尔喀七部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今天外蒙古的主体。喀尔喀的源头是札剌亦儿部落,蒙古国的源头在一定程度上是札剌亦儿部。

札剌亦儿部,是成吉思汗兴起前在漠北具有一定影响的强大部落联盟。共由札惕(Jat)、脱忽剌温(Tqraun)弘合撒兀惕(Qunkqasaut)、古蔑兀惕(Kumaut)、兀牙惕(Auyat)、你勒罕(Nilqan)、古儿勤(Kurkin)、朵郎吉惕(Tulankqit)、秃里(Turi)、尚忽惕(Sankqut)十个分支组成,每一个分支分别都成为人数众多的部落。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清代对喀尔喀部的远征

其中的札惕部,源于额儿古涅昆的蒙古人,属于驻牧于怯绿连一带的迭儿列勤蒙古,过着“今日行而明日留,逐水草而畜牧”的生活,后被居住在哈剌和林川一带的札剌亦儿部征服,并接受了Jalayir(札剌亦儿)名称,共同形成一个巨大的部落联盟。

在蒙元历史上,札剌亦儿部以太师国王木华黎而盛名远播,今外蒙古的外喀尔喀七部后裔,以“札剌亦儿后裔子孙”或者“太师国王木华黎后裔子孙”自称,尊奉太师国王木华黎为祖先,敬奉其为“金肯巴特尔”,崇奉其为灵魂皈依。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太师国王木华黎画像 作者为蒙古国油画家

外蒙古的源头——以国王木华黎闻名的札剌亦儿部

清代大清帝国、喀尔喀蒙古、准噶尔汗国、和硕特汗国形势图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会》会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