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2017年5月11日發佈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兒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斷攀升。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至2030年,7歲及以上學齡兒童超重及肥胖檢出率將達到28%,總數將增至4948萬人。這一組數字一直牽動著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副秘書長王女士的心。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琢磨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健康飲食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的學齡兒童“學會吃”,“吃得更科學”,直到2019年上半年,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好侍食品(中國)專項基金攜手中國食育行動發起者—食話,共同開展“好食之旅”活動,先後走進了杭州丹楓實驗小學和杭州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為孩子們帶去了別開生面的食育課程,想以此來改善學生的飲食習慣的同時,培養兒童自然認知能力,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健全兒童人格發展和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承。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從青少年抓起。

與“食”相關的教育活動,在培養青少年身心健康,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等方面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同時,食育是貫穿人一生的素質教育,兒童與青少年是食育的重點人群。2018年5月,人民日報內參報道的《食育諮詢報告》——“中科院專家認為開展中小學食育迫在眉睫“,獲得孫春蘭副總理批示,引發多方關注。7月人民日報發表言論“培養孩子健康飲食行為習慣”;8月,人民日報發表“珍惜盤中餐,食育須跟上”……這些無不強調食育已成為國家關愛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重要著力點。

成功的食育,是要通過小學生反過去“教育家長”,影響家長。

食育內涵非常豐富,我國地域廣闊,地區發展不平衡,如何建立一個健康的飲食結構,並由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依然面對很多挑戰。通過兒童啟蒙來輻射帶動整個家庭和社會,逐步推進針對成年人、老年人的食育。

食育是指以食物為載體或中介的教育形態,它不僅關係到兒童的營養健康,還關注其健全人格的養成和文化的傳承,並具有規範個體行為、密切家庭情感、促進經濟發展等廣泛的社會功能,被視為是智育、體育、德育的基礎。

2019年,好侍食品專項基金特邀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前任主席饒平凡教授作為食育感官課程的首席顧問,針對學校學生開展的入校食育課程進行專業的指導。饒教授強調在課程設計上需要以興趣為導向,以內容為核心,以科學共識和科學方法作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在遵循這樣的原則的基礎上,好侍食品專項基金聯合中國食育倡導者行動發起者-食話,共同設計了《儲備能量好過冬》及《香辛料王國》兩個主題課程。

《香辛料王國》課程的主題是與孩子們一起探索香辛料的秘密。對辛香料的探索不僅僅是對味道的探索,更是對歷史的探索和認識,可以幫助培養孩子民族自豪感,並激發孩子傳承中華文明、創造璀璨未來的決心。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課堂上,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品嚐了用香辛料調配的食物,從五感感受香辛料的獨特之處,並激發學生們對香辛料的濃厚興趣。同時,孩子們認識了八種常見的香辛料,並學會如何辨別香辛料,完成《香辛料排排坐》辨別工具。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通過學習,學生們對香辛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儲備能量好過冬》課程,希望通過授課能夠教會學生認識能量,瞭解按時吃飯、及時補充能量的重要性。孩子們通過親手製作富含能量的食物,學會能量營養素的構成;接著在“極寒地區生存挑戰賽中”通過挑選食物儲備能量、對自己能量儲備及消耗情況的記錄,到最終的剩餘能量的統計的整個過程中,通過遊戲和互動的形式,學會如何及時為自己補充能量的能力。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從“吃好”到“吃對”,好侍食品專項基金助力中小學食育教育

食育教育不僅限於兒童的營養和健康,更是通過食育來培育兒童健康的飲食方式,以及對食物、自然和文化的認知。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許多國家對於食育教育十分重視,如英國校園菜園計劃、美國可食校園計劃、日本食育推進計劃等等,國內也積極實行食育教育。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好侍食品(中國)專項基金將持續協助學校和家庭共同推進食育教育,為中國兒童健康成長奉獻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