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自1945年簽字投降後,3年多一直沒離開中國。

起初是為了負責交槍投降,簽字蓋章,之後是武器交接,再後是安排遣返,還有實際上更重要的,幫助蔣打仗,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不再展開說。

總而言之,他以工作必要性為名,被遲遲滯留中國近4年;國民政府以親自審判他為名,拒絕交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名義上是審判他,實際上是保護他,最後把他安全送回國。

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在曲曲折折的審判過程中,岡村第一次作為被告站在中國法庭上,是在投降後的第三年,即1948年的8月23日。

提前一天,報紙刊登消息,說上海戰犯軍事法庭,23日要“特設寬闊法庭”,首次公審侵華日軍的頭目——原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

“屆時,將有駐上海各國外交官及各界要人等1000餘人旁聽,並有英文翻譯……”

正式公審之前,還有8月14日的一次預審。

公審法庭安排得確實很人性化,設有候審室,岡村到達後可以先休息一下,這裡給岡村專門配置了大扶手座椅。

審訊中,如果不是岡村直接回答問題的環節,他還被允許可以坐在旁邊的椅子上。

中午法庭給岡村和證人準備了豐盛的飯菜,讓他們也感到“大為滿意”。

中午休息3個小時,下午6點半繼續開庭,然後法庭辯論環節結束,天也黑了,法庭宣佈改日再審。

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1947年,一戰犯在上海審判後,押刑場

8月26日,上海《申報》說,“由於證據不足,審判可能延期。經費也不足,正在申請中。”

如此審判頭號戰犯,令中國人義憤填膺。

有報紙不無諷刺地說,“拖延3年今始作戲劇性審判,實不光彩,莫若及早宣告無罪!”

更令人不解的是後半句,“經費不足”。

開個庭能花多少經費呢,竟然能讓一個政府特別設置的法庭花得沒錢了?

岡村寧次的回憶錄中記載:“23日審判所需經費達法幣30億元。”

法幣30億元!

是的,你沒有看錯,不是3萬、30萬,而是30億法幣。

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30億法幣什麼概念?飛春讀傳專門去查了查當年的消費,這一查才知道,30億法幣開一次庭,確實花得不算多。

因為當年8月的上海,一斗米就2000萬元,一盒香菸就20萬,一兩黃金都6億元。

國民政府發的法幣,與美元的匯率是1200:1,1美元換1200元中國錢,這在歷史上算是奇葩的紀錄了。

法幣咋那麼賤呢?

這不禁又讓人想了解了解“法幣”這個歷史。

其實,民國的法幣,也不完全是一無是處。

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首先要明白2個常識:

1,法幣不是“法國貨幣”的簡稱,法國貨幣的單位是法郎,國民政府發放的法幣,是“法定貨幣”的簡稱。

2,法幣之前是銀元,銀元之前是銀兩,銀兩是封建社會和晚清留下的貨幣,銀元是民國特有的新貨幣,形式上有袁大頭,還有總理頭像。

這個法幣呢,是國民政府在1935年11月4日推行的國家鈔票,是一種終結幾百年中國舊有的銀幣制度的一種改革,統一了當時混亂的貨幣,收攬了金融大權。

同時又應對了美國當時因經濟危機向中國甩鍋,當時的美國對白銀大幅提升收購價,導致最大的銀幣國——中國,白嘩嘩的銀子大量流向美國。

美國利用美元貶值控制中國經濟的同時,也大量傾銷了自己的商品,把經濟危機的鍋就這樣甩給了中國。

這個歷史,就是1934年美國出籠的《白銀法案》,有興趣的可以專門再去搜索看看。

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法幣在美國《白銀法案》出臺後不久就迅速施行,一刀切,國民完糧納稅、一切公私款項,皆以法幣結算,禁止白銀再流通。

這為戰時經濟的統治打下了有利的基礎,標誌著中國紙幣制度的首次確立。

老蔣在1941年財政會議上也說,“各位須知,我們現在持久抗戰下來,財政之所以尚能維持如此程度者,就是由於法幣政策之成功。”

但是,在抗戰的中後期,法幣由於種種原因控制不住,政府開始大量印鈔票,超量發行的法幣進入市場,填補了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危機的同時,導致物價飛漲,受害的是老百姓。

抗戰結束時,法幣的超量發行導致的通貨膨脹,令人瞠目結舌。

數據顯示,1937年抗戰前,法幣總髮行量不足14億元,但到了抗戰結束時,就達5000億元。

到了1948年岡村寧次受審時,法幣發行額度達到660萬億元,是戰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

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發工資

每個國家在戰爭時都有金融風暴、物價飛漲,但像民國這樣狂飆3492萬倍的,世界少見。

狂飆物價下的民國,出現了種種奇葩現象,至今或許仍然有人記憶,或聽聞:

100元法幣,1937年可以買2頭牛,到1945年只能買2個雞蛋,而到了1948年,連1根火柴也買不到了。

工人發工資,是用麻袋裝的。數錢數到手軟是真實狀態,但人們並不幸福,因為有了鈔票,要馬上找黑市兌換成銀元,防止轉瞬即逝,法幣再貶。

1美元兌換1200元中國錢,這樣的歷史距今70多年,老百姓咋花錢?

老百姓清楚地記得,買1斤豬肉,在1936年是0.28元,在1948年需要140萬元。

郵寄一封信,需要貼200枚萬元的郵票,小小信封載不動許多愁,最後貼成了“信封貼在郵票上”,而不是郵票貼在信封上。

在民間造紙廠,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原料,發現竟然盈利了,這意味著法幣實際上等同於廢紙了。

法幣巨增導致國家信用貨幣制度的崩塌,老百姓寧願違法用銀元交易,也不用政府的鈔票了,這也離民國的滅亡不遠了。

========

參考文獻:《岡村寧次回憶錄》;姜喬喬《論南京國民政府法幣政策和通貨膨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