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初四

印光大师圆寂79周年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大师者,顶天立地之模范,慧智盛德之长者也。

天才易似流星划过,大师常是拙朴无华。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道风平实,潜修念佛,甲子之年出世弘法,随缘应化,古稀之岁,大兴净土,成一代法门龙象。然观印祖行迹,无不从实处步步行来,凡开示,必教人从实处步步行去。

大师之不凡在平常处。杨石荪居士在《拟尊灵岩大师为莲宗第十三祖议》一文中说:“弟子早年偶然读到大师的《文钞》,感觉内容平淡无奇,虽不敢妄加毁谤,心里却不当回事。这些年来,涉世稍深,重新展开《文钞》,才发觉如获至宝。每读一遍,便得一分利益,心里由衷地景仰大师。他的文字,正因为平淡,才更耐人寻味;正因为浅显,才更见功力。师父的话,总不外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事实上,大师的教诲事理圆融,通宗通教,若非菩萨再来,谁能做到这样。”

大师一生弘扬法化,不外教人老实念佛,临终高登莲品,身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与净土之缘可谓深矣。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离家出世:

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

二十一岁那年,大师善缘成熟,来到终南山的南五台山莲花洞寺,礼道纯和尚剃度出家,法名圣量,字印光。印光法师来到南五台山出家不满三个月,大哥就找来,一顿训斥,要求他先回家辞别母亲,才能考虑出家。走到半路,大哥拿出一套俗家衣服,逼他换下僧服,遭到拒绝后,大哥红了脸。无奈,大师只好暂且脱下僧服。大哥说要把僧服裁剪了改作其他衣服,大师急忙想出理由拦住:“千万使不得,万一庙里来人讨回衣服,交不出来的话,只怕要惹官司!”大哥将信将疑,但也不再坚持裁改,僧服这才得以保留。

回到家,母亲的态度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原来真正反对他出家的,就是和他相处最久的大哥。大哥不断埋怨他说:“谁教你出家的?你以为可以自作主张,偷着出家吗?往后再也不许动这种念头,否则绝不轻饶。”之后,大哥带上他到处应酬,处处严加看管,唯恐他逃跑。一次,亲戚家有喜事,大哥带上大师一起去祝贺,席间大师故意放开肚皮,大吃猪肉,大哥一见,喜出望外,以为弟弟不再想出家了,对他的防范日渐松弛。大师在家勉强呆了八十多天,终于有一天大哥探亲,二哥晒谷,脱离监管的他占得一观音课,内容是:“高明居禄位,笼鸟得逃生。”知道机会来了,他赶紧取回僧服,带上路费,从家中逃出,回莲华洞寺,对师父说:“弟子在这住不得了。”住了一晚就要走,师父给了他一块龙洋,让他云游参访。

大师此番离家,终身没有还乡。在他有生之年,仅于1891年,从北京托一名同乡,带回家信一封,却一直没有回音,三十三年后,他才知道,家中亲人早已不在世上了。大师出家后,直到老年,仍然亲自洒水扫院子,并有一定的规矩。大师告诉别人,这是大哥教他的,虽然不能不出家,可大师对大哥的教导始终不忘。

大师离家出世,岂是无情?

一片悲心,难言难表。

如莲池大师诗云: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

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

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归心净土:

一句弥陀,开往生门。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出生六个月,大师即患眼疾,几乎失明,整天号啕哭泣,除了吃饭睡着,没有片刻停过。后来虽然治好了,但眼睛始终无法久视,看东西时间一长,就视线模糊。在大师的一生中,眼疾一直困扰着他。

1881年,大师挂单湖北竹溪莲花寺。六月初六是寺院的晒经日,从这天起,寺里一连几天晒经。寺里知道大师是读书人出身,让他来帮忙整理经书。经书有的十分完好,有的已经破损。大师看到一本残缺不全的书:《龙舒净土文》,顿时眼前一亮,展开一读,只觉语言浅显明了,劝人念佛入情入理,书中还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介绍各种了修行方法,大师感叹这是一本接引初机念佛的奇书,亦由此深信净土。

出家后第二年,印光法师来到陕西兴安县的双溪寺受具足戒。受戒期间,由于法师善书,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都由他代作。由于写字过多,印光法师双眼发红充血,几乎失明。他清楚地领悟到,这个色身正是痛苦的根源。他抓紧一切时间念佛,夜晚大众入睡后,他仍起来坐着念佛;平时写字也是心不离佛,虽然拼命写字,还能勉强支持,不知不觉中,眼病得以缓解,他更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北京红螺山资福寺,是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创建的净土专修道场,时为净土第一道场。印光大师一心向往,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来到净土圣地资福寺。大师在资福寺将近四年,入念佛堂念佛,沐浴彻悟祖师的遗泽,净业大进。大师自号继庐行者,以示仿效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开创的念佛宗风。

后来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潜修时期,以念佛为正业,归心净土,二十余年精进不懈。亦以极乐随缘指归行人,尝云: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以一句弥陀,于人于己,开往生门。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弘扬净土:

言传身教,一片悲心。

从1918年大师到扬州藏经院刻印经书始,因缘际会,大师被龙天推出,开始广泛弘扬、复兴净宗的事业。大师文钞的流通,使净宗法化遍及海内外。此外,大师还以刻印佛经善书为中心,转化世道人心,广结法缘,共襄慈善事业。1937年由于战乱,大师移锡灵岩山寺,足不出户而成教于天下。

大师一生之弘化,略述如下:

1.出版《文钞》,流通善书

1918年,徐蔚如居士将历年搜集所得师文二十二篇,印于北京,书名《印光法师文钞》,反响热烈,欲翻刻者众。自此,法师名声大显,交际日多。后来法师文钞更是多次翻印,再版。法师文钞的流通,使净宗法化遍及海内外。

除了流通《印光法师文钞》外,法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校对刻印契合时代需要的佛经善书,以期转变世道人心。最主要的包括《安士全书》《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纪》《袁了凡四训》《净业良导》《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近代往生传》《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寿康宝鉴》《净土辑要》等。为了更好地流通善书典籍,法师还创立了弘化社流通经书。在闭关期间,重刊原本《净土十要》,增编《净土五经》,相继修葺流通普陀、峨眉、清凉、九华四大名山志。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2.随缘讲演,广结法缘

法师因为处理印书事宜,来往于普陀山、宁波、上海、扬州以及南京等地,随缘作了一些重要的讲演,广结法缘。主要有:1923年,南京魏梅荪老居士创建法云寺放生池,约高鹤年居士请法师同往参观,是时京师名流皈依者众,方便说法,由此放大光明,相助而成,功德不可思议;1925年在南京愚园讲净土法门说要;1926年在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在上海佛教净业社以及法藏寺开示;1928年在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1929年在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和成道日分别开示等。

3.慈善救济,以身示范

1922年阴历十月,法师到南京,与冯梦华、魏梅荪等发起成立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场,撰《金陵三汊河法云寺放生池疏》。1923年,赴南京参加法云寺放生池开幕典礼,与冯梦华发起成立南京佛教慈幼院,到上海残疾院说法。对慈幼院之教养赤贫子弟,师益极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师劝募及自印光法师年谱捐者,为数颇巨。上海市佛教会所办慈幼院,师亦力为赞襄。1925年担任漕河泾监狱感化会名誉会长。九月,出席在功德林召开的监狱感化会。十月,到漕河泾监狱说法。1926年腊月,将印《文钞》款二千元及法云寺大殿之款一千元,共拨三千元给西安赈灾。1927年,撰《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诸般等等,不胜枚举,大师的慈善实践和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4.制定专修净土道场规约

印光法师为灵岩山寺制定了五条规约:“一,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时至今日,灵岩山寺依然遵守着这五条规约,道风严谨,成为驰名中外的净土道场。

弘一法师曾说: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师。前年尝致书陈情,愿厕弟子之列,法师未许,去岁阿弥陀佛诞,于佛前燃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请,师又逊谢。逮及岁晚,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法师之本,吾人宁可测度,且约迹论,永嘉周孟由尝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步武资福,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定论也。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一生以深悲宏愿,笔著文章、口演妙法、身行慈善,诸般弘化,皆愿众生背尘合觉,出离生死,还归净土。

出家前,二十岁月,疾病缠身,唯读书耳。

出家之后,一知净土,便潜心念佛。无论参学、阅藏,始终以念佛为正行。

普陀时期,潜修二十四年。少闻俗事,专一念佛。多次闭关,以期精进。文字三昧,开此群盲之眼;书信弘法,开示净土妙法。

法师《文钞》流通后,机缘成熟。法师十几年如一日,鉴定、校勘、流通善书,净化世道人心;撰写文章,回复居士书信,指导佛子修行。

十一月初四 永久纪念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闭关后,足不出户,法弘天下。海内外皈依法师称弟子者20余万人,刻印流通经书六百余万册,佛像百万余帧。修学,大师将死字挂在额颅上,如鱼少水、如救头燃;弘法,大师一字一字一封一封,耳提面命、诲人不倦。盛德所感,今日仍令人怆然涕下。

大师在一次讲演中慈悲开示:

古人谓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一乐字,

可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大众闻法有素,

深望至诚恳切修持去。

吾保将来,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

勉之哉!勉之哉!

莫负大师,一片悲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