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數據下的互聯網商業和壟斷有什麼區別?

8李剛8


大數據技術加持的互聯網商業和壟斷本質上沒有區別,互聯網商業的最終目的就是壟斷。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壟斷的定義。所謂壟斷,是把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的大部分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極少數大企業,為了規定壟斷價格、控制原料來源和銷售市場,實現規模經濟並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達成協議而實現的同盟和聯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會不斷湧現出各種大型的高效率的機器設備。在這個問題中,毫無疑問,大數據就是互聯網技術中的代表。先進的科技既為大生產提供了可能,也對大生產提出了要求,因為這些先進的技術設備只有在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中才能加以推廣和利用。對應過來,也就是說,能玩得轉大數據的公司,都是互聯網中的頭部公司,是擁有用戶量最多的巨無霸。信息大數據只是這些巨無霸公司用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地位的手段。可以說,大數據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最終的目的就是壟斷。

1.互聯網商業的“雙刃”效應

互聯網商業改變了企業的傳統商業模式和用戶價值觀。比如,現在遠在大山裡的農產品種植戶,可以用過電商把自己的產品賣往全世界;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也不必侷限於地域限制,只要快遞送得到,你就可以買。這些在互聯網商業發展前,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通過大數據分析及精準定位,找出最有價值的客戶,實施精準營銷。它的商業模式和定位,與傳統商業模式相比具有更好的實用性。現在你只要在某個電商平臺上搜索過某個商品,你後面再繼續用瀏覽器看新聞或者視頻時,總是會有相關方面的商品推薦廣告出現。不要驚訝,這就是大數據技術的具體應用體現。

但是在另一個“刃”上,互聯網商業對於普通的商業模式是具有破壞性的。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互聯網商業快速發展的這些年,一直有聲音說實體門店一天比一天難,大量城市商業體倒閉,從業人員失業,甚至連很多做不起眼小生意的小商販都退出了舞臺。不誇張地說,這正是因為互聯網商業的高度壟斷性質使得商業生態環境發生劇烈波動,一定程度的造成對實體經濟的損害。

2.互聯網寡頭初現

互聯網行業已經從自由競爭時代走向了壟斷競爭時代。從2012年優酷、土豆宣佈以100%換股的方式合併開始,騰訊入股京東,滴滴合併快的打車和Uber。。。中國互聯網公司之間合併、收購的案例更加頻繁的發生,且規模遠超以往。直到現在,大家在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公司也就那麼幾個:騰訊,阿里,頭條,京東,美團,滴滴,網易。。。其它的恐怕得再想一會兒才列的出來了。

經濟競爭的一般趨勢總是大企業戰勝小企業,大資本吞併小資本。互聯網雖然是科技浪潮中的新興產業,但它依然屬於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的範疇,那麼它也不會跳出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學中早就指出,生產擴大的過程,同時也就是生產不斷集中的過程;而當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

早在幾年前,互聯網創業圈中就有一種說法:“現在已經不是BAT抄你怎麼辦的時代了,而是如果BAT不投你怎麼辦了。”換句話說,BAT等互聯網巨頭掌握了幾乎所有的上游資源和下游渠道,這對於一些互聯網創業公司或小型企業來說就如同被人掐住了命門。如果BAT對它們不看好,它們就註定無法在這個行業立足。

3.壟斷的“苗頭”已現

這些巨頭公司已經坐擁這個地位,它們難道就滿足在原地沾沾自喜了嗎?肯定不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這些巨頭一定會利用已有的地位做出一些“動作”。

就拿最近有關我們具體生活百度網盤的用戶激勵計劃事件來說一說。

2020年4月份,百度推出了所謂的“用戶激勵計劃”,它的本質就是利用用戶的本地硬件資源,緩解百度的服務器的壓力。明面上,這是對用戶提出了一個積分兌獎品的活動,但是你仔細的算一下賬就會發現,這哪是什麼獎勵,明明就是把用戶的電腦當做“肉雞”!並且更過分的是,即使你取消了激勵計劃的選項,它在後臺依然會悄悄運行。百度這個做法被曝光後,遭到廣大網友的一致批評和抵制,但是到現在收效甚微。

究竟是什麼給了百度這樣的勇氣?我們來看一下百度網盤在國內的份額。

百度網盤在國內個人網盤的份額超過8成,這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這下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百度有這樣的勇氣了吧。

在巨頭壟斷的商業局面下,百度的“動作”已經不是第一個,但是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所以,最後再重申一下:大數據技術加持的互聯網商業和壟斷本質上沒有區別,互聯網商業的最終目的就是壟斷。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有相同疑問的朋友。


好逑君Q


能做大數據的公司,都是頭部企業和巨無霸,小微企業不可能有全面的大數據;互聯網商業巨頭,已經積累大數據多年,具備壟斷數據的能力,因此也具備商業壟斷能力,在這一意義上,本命題邏輯成立,也很有可能


老樹繁花商業簡評


這問題,沒看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