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自己的父母傷害過嗎?後來如何了?

屋簷下的貓o


我們常說:“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不錯,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不過,在心理學看來,這句話裡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容易被人們忽略:
一是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愛,也就是說在世間所有種類的愛中,其無私程度最高,但不等於說父母的愛是絕對無私的,本質上,父母之愛也可能是“有私的或自私的愛”;事實上,某種程度上來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全無私的愛。
二是父母之愛所帶有的自私屬性,有時是父母能意識到的,有時則是父母自己也沒有意識(潛意識)到的。或者說,這種自私有時是故意的,有時則是無意的。愛是否自私,關鍵看是否以滿足兒女的需要為目的,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或慾望。
張某是典型的中國式“小皇帝”,父母從小到大包辦了他的一切,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他作主,現在32歲的他既沒有能力決策任何事情,只能繼續依賴父母生活,也無法很好地發展自己的情感關係與人際關係。為此,他充滿了對父母的恨意。
經瞭解,張某的母親小時候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且讀書時,被父母逼著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務勞動,使她在學習的精力與時間上都無法保證,因此沒考上大學,成為她一生的遺憾。所以她為了補嘗她自己小時候的缺憾,對張某既在物質上儘量滿足他,又包辦了張某除讀書之外的一切事項。很顯然,張某母親的愛的出發點中,就有一部分是因為潛意識中對自己的補嘗,而不是出於張某真正的需要。
生活中,比上述例子更嚴重的傷害比比皆是:直接遺棄兒女的父母、脾氣暴躁經常家暴虐待兒女的父母、因離婚而忽視兒女的父母、因忙事業而完全放養式的父母、家庭規矩極嚴的過度控制型父母、將兒女當作私有財產待價而沽的父母等等。兒女成年後,父母的傷害往往表現為兒女心理層面的疾病與障礙,或者至少成為兒女心中永遠的痛。
作為已經成年的我們,面對曾經傷害過我們的父母,相信心中的感情是複雜的。我現在該不該向父母表達我的不滿?我是不是該原諒這樣的父母,並與他們和解?可是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悲傷與恨意怎麼辦?我更不可能與他們和諧相處,怎麼辦?...
與父母的分離是個人成長的標誌
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成年後的所有人際關係,都是兒時與父母關係的投射。兒童自我的形成與成長,往往從兒童反抗父母,與父母的分離開始。這裡的分離不是指現實距離的分開,而是指在內心層面保持與父母的不同,形成獨立的自我。對於受到父母傷害的兒女,一方面由於心中內化了一個糟糕父母的形象,對完美父母有更強烈的渴求與依賴,自我的獨立程度也往往存在缺陷,另一方面由於心中對父母的不滿,又迫切需要獨立。這種衝突往往導致其獨立自我不能很好地形成。
獨立完善的自我是一個人成年成熟的標誌。作為已經成年的兒女,第一步從為自己做選擇、做決策,到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開始,我們已經有能力在心理與行為層面徹底地完成與父母的分離,形成完善獨立的自我。
父母也曾經是受害者
每一個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與產物,父母之所以會發生對兒女的傷害,必然有其人格層面的缺陷與不足,而這些又和父母的父母對待他們的兒女的方式有關。他們之所以會對你採取這些傷害的行為,是和他們的生長環境與兒時經歷有關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成為你的父母,成為你們祖先傳承鏈條上的一環,也是不能自主選擇的結果。
每一個家族都會傳承一些東西,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儘量弄清楚這個家族究竟在傳承哪些東西?然後努力把其中好的部分傳承下去,把不好的部分就此終止,不再傳承。
原諒父母是為了自己
理智上我們都知道應該原諒傷害過我們的父母,可是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比如性格缺陷,生活不如意,能力不足或是情感不順等情況時,往往會提醒我們當下的糟糕與當年的傷害之間的關聯。加上經常與現實中的父母面對面相處,這讓我們確實很難抑制心中對父母的悲憤與怨恨,至少也不會給他們好臉色看。
可是我們原諒父母,並非只是為了父母,更重要的是和心中的內在父母和解。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個兒時父母的形象,這個形象繼續在潛意識裡支配著我們現在的行動,我們稱之為內在父母。同時,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個兒時就已經形成的自我,我們稱之為內在自我。隨著我們對自己、對父母理解程度的提高,隨著我們社會經驗與心理學知識的增多,我們現在有能力實現內在父母與內在自我之間的和解。只有實現了這樣的和解,那受傷的內在自我才能痊癒,才能成長和獨立,。在現實層面才能體現出健康的人格與自我,相關的心理症狀才能消失,社會功能才會越來越正常。
可見,原諒父母根本上是為了自己,是在接納那個受過傷的內在自我。就象佛教中所說,有嗔恨心的人,是被魔鬼控制的人,選擇以慈悲心化解嗔恨,就是為了驅走自己心中的魔鬼而解救自己,跟被嗔恨的對象沒任何關係。
別嘗試改變父母
很多人小時候受夠了父母的傷害,認為既然現在我長大了,有能力了,我是他們最親的人,我有義務讓父母轉變過來,不要再這樣對待我,也不要再有那些錯誤的觀點與做法。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於你本身還處在與父母的不良關係中,作為利益攸關的一方,你很難自己說服你的父母去改變的,因為對方很容易把你的說服當成控訴與指責。
不錯,無論何時,我們能夠讓我們的家族鏈條上的某一代的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提高,都能減少我們家族傳承中的負面清單。如果通過你的努力,能讓父母有所改變,真可謂善莫大焉。不過,建議您別嘗試自己改變父母,引入第三方服務—讓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幫助你的父母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做更強大的自己
面對傷害過我們的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更強大的自己。我們可以盡全力弄清楚父母與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也可以找機會盡情地釋放我們因此累積的情緒,但做這些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停留,也不是為了找出我受傷的元兇,追究責任。過去已經不可逆轉,重要的是面對現實,做人格更完善的自己,在生活中不斷修煉自己,讓自己有更加幸福的生活,也在養育自己兒女的過程中,少犯錯誤,給他們更健康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能夠越清晰地正確理解自己兒時的意識和潛意識的心路歷程,就越能夠健康地面對未來。對兒時創傷經歷的分析,具有很好的療愈作用。
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關係
成年的我們,也許還沒有實現與父母的和解,或者和解正在進行中但尚未完成,應該如何與現實中的父母相處呢?建議有四:
情感獨立----你已經成年了,儘管你一直渴望重溫想象中的“完美父母的愛,但現實中已很難實現。面對傷害過你的父母,保持情感的獨立性,減少依賴,讓獨立的自我獲得成長與完善,你就不會回到受傷的環境中,自然也不會再次體驗受傷的感受。況且,大多數的時候,成年兒女會逐漸成為父母的情感依賴,而不是相反。
邊界清晰----成年的兒女與父母的關係,一定是成年人與成年人的關係。而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要正常化和健康維持,前提就是邊界的清晰。每個人都應該自主地做出選擇與決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際關係、生活與人生,;自己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自己對自己負責任。也許在生活空間、經濟或人際交往方面,我們和父母可能還分不開,但在心理上的邊界一定要清晰。比如,在教育你的兒女方面,你一定要當好父母的角色,而不能讓你的父母越俎代庖,這才是邊界清晰的。比如應該如何與你的丈夫或妻子相處,這也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事。
無怨無悔----過去的傷害已經發生,怨恨與後悔無濟於事,更不可能向父母索回受傷害的補嘗。成年的你,如果每天帶著怨恨與父母相處,你們的關係自然無法維持,反倒會增加新的傷害。放下怨恨的最好辦法,就是放下受害者的觀念,相信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好,不斷地修煉自己。多學一點心理學,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讓自己更加強大,自然你就更容易無怨無悔地與父母相處了。

萌萌噠快樂美少女


你被自己的父母傷害過嗎?當然傷害過。而且有好多次,我不知道是母親對她所說的話不自知有錯還是在她小時候她父母就是這樣對她講話的。

記得一次我摔了一下把手上的碗摔碎了,可母親沒有問我摔到哪裡,只是在罵我連個碗都端不住,或者切菜把手切了她也會很生氣的說:“做一點事都要工錢。”所以我後來不會再給母親講我哪裡不好了,我知道即使我說了她也只會埋怨我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還把自己搞傷。

我右胳膊上至今有一小片皺巴巴的傷疤,那是小時候留下的,當時發生的事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我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天已經很晚了可是父母還沒有從地裡回家,於是我就去地裡了。玉米已經全部裝到架子車上了,父親在前邊拉,我和母親在後邊幫忙推,可是地太虛了,要使很大勁,也許我太過用力車子前去了,可我卻一下趴在了地上,剛好一截被砍掉的玉米茬就直接戳在了我的胳膊上,我感覺到一股黏乎乎的東西流出來了,我知道是血可我不敢說:“媽,我胳膊流血了。”我怕又是一陣的嘮叨和埋怨而沒有半句關心。就這樣我無所謂的跟在架子車後邊繼續推著。

回到家,胳膊上一直還流著很多血,我也不知怎麼處理就扯了好多衛生紙按在傷口上。時間過去那麼久了但我從沒忘記。現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偶爾她也會端著碗摔一跤,把碗摔破,我沒說什麼她就先哭著說:“媽媽,碗被我打碎了。”我謹記小時候母親說話留給我的傷害,所以我會先告訴她沒關係,別害怕,你哪裡有沒有受傷,我不能也讓我的孩子感覺自己沒有物品重要。


浮萍中的向陽花


有啊!大概那會十來歲吧!我是女生。十來歲的女孩子已經知道愛美了。父親經常去外面做生意,東跑西跑的,見識過很多稀奇的玩意兒。父親等於上門女婿。我姑家的女兒屬於他的孃家人。那年父親在外面無意中得到了一隻很漂亮的玉手鐲。值不值錢我不知道。但是那是女孩子戴的。我覺得理所應當的是我的。我也很喜歡。姑姑家的女兒比我大一歲。來我家玩的時候,父親當著我的面把手鐲送給了表姐。當時好生氣。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但是我不敢說什麼呀。我很委屈。過了很多年,我依然記得這件事。覺得在父親眼裡她們比我重要。綜合很多的原因,我長大之後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遠嫁。我的遠嫁跟我的父親有很大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