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年前:東北抗日義勇軍失蹤之迷

八十六年前:

東北抗日義勇軍神秘失蹤之謎


  

作者 沙漠駱駝


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曾出現過前後兩次亙古未見的萬里長征。我們熟知的,自然是發生在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走過兩萬五千里長徵抵達陝北的的中國工農紅軍。而與這次長征幾乎同時發生的,還有另外一次鮮為人知的長征,即從白山黑水,經西伯利亞,到新疆天山腳下的又一次不為世人所知的長征——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萬里長征。這次長征從長白山興安嶺出發,經過中蘇邊境,他們分七批次,先是坐火車、汽車,遇到交通不便,婦女老人坐雪撬、戰士們徒步跋涉、從一九三三年秋天,一直走到一九三四年春天,他們忍受飢餓嚴寒的考驗,有許多人倒在異國他鄉的路上,從出發時五萬餘人,穿越寒冷漫長的西伯利亞,到達中國西部的邊城——塔城,又穿越漫長的北疆,到達中國西部的中心城市——迪化(今烏魯木齊),只剩下四萬餘人。

遺憾的是這段歷史事件卻被史學家忽略了,至今的史書很少記載,有的史書也只是點到為止。這段義勇軍失蹤的歷史,成為許多專家研究東北義勇軍歷史的空白。

作者多年來查閱各種歷史資料,訪問當事人,用紀實還原這段歷史的真實面目。

八十年前這些義勇軍將士英勇抗日的故事,被詩人田漢寫成歌詞,又被音樂家聶耳譜成曲,做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後來成為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被定為莊嚴的國歌。每當國歌響起,作者的眼前浮現出義勇軍將士英勇抗日的場景。

謹以此文獻給曾為國家、民族浴血奮戰,併為新疆的穩定、發展、繁榮作出巨大貢獻的一代東北抗日義勇軍!讓人們永遠記住他們!


八十六年前:

東北抗日義勇軍失蹤之迷

之一


  

作者 沙漠駱駝


東北淪陷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日寇瘋狂向遼西進攻,接著錦州失守,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及遼寧省政府行署退入河北省灤縣,遼寧全省淪陷,至此,僅有三個月的遼寧抗日政府宣告結束。

遼西抗戰失敗,錦州失守,張學良向南京政府報告戰鬥經過,自請處分。

然而在東北的各族軍民,不甘做亡國奴,紛紛拿起武器,自發組織起來,與日本佔領者展開了殊死鬥爭。時任黑龍江省主席的馬占山,在廣大愛國民眾的支持下,首先舉起了抗日大旗。馬占山旗幟一舉,東北各地響應者如雲。馬占山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

   東北人民抗日鬥爭形式日益高漲,廣大人民群眾,紛紛參加抗日活動,有工人,農民,商人,愛國知識分子和軍人,有愛國的官紳和地主,還有相當數量的愛國綠林好漢,參加抗日者,包括各階層各界的愛國人士,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凡有日寇足跡的地方,就有民眾抗日武裝的出現,猶如燎原之火,不斷髮展壯大,其名目極為繁多,如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救國軍,抗日義勇軍,農民自衛義勇軍,山林抗日遊擊隊,抗日大刀會,紅槍會,藍槍會等,組織雖多,他們的目的卻是一致的,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驅逐日寇,收復失地。

海倫一戰,重創了日軍,也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學生踴躍參加抗日隊伍。“東北抗日義勇軍”便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當時分散在東北的抗日武裝異常龐雜,人數多達30萬之眾。他們主要活躍在遼寧南部、吉林東部、黑龍江嫩江一帶。當時,東北各地的抗日武裝除馬占山的抗日武裝外,規模較大的還有鄭潤成任旅長的黑龍江抗日救國軍、李杜將軍率領的吉林自衛軍、蘇炳文率領的吉林救國軍等。


在中國東北的各族軍民,因不甘願做亡國奴,紛紛拿起武器,自發組織起來,與日本佔領者展開了殊死鬥爭。時任黑龍江省主席的馬占山,在廣大愛國民眾的支持下,首先舉起了抗日大旗。馬占山旗幟一舉,東北各地響應者如雲。馬占山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

   九一八事變後,除了東北各地的青年學生參加抗日隊伍外,北平各大專學校和其他地方也都有部少青年學生出關投軍,而以東北大學,東北中學和救國會所辦的各種訓練班的東北籍學生為最多,此外,何香凝先生所發起的華僑青年救護隊,直接參加了錦西前線工作,又如有中央軍校四十多人憤怒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自動離校,到熱河參加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代表救國會出關工作的人員,如車向忱去黑龍江,徐靜遠去吉林,黃宇宙去遼東,苗可秀去三角地帶,宋黎,張希堯,張雅軒等去瀋陽和遼西,這些知識分子都是出生入死,歷盡艱辛,對各部義勇軍起了宣傳,組織和推動作用,在遼東慘遭日寇集體屠殺的救國會會員也多數是知識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