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引言

北宋以宋徽宗為首的中央政府,不但不做抗金的準備,反而撤除了邊境的防禦,在滅遼後,陶醉在所謂"復燕雲"的"勝利"之中。宋、金相約攻遼時,雙方約定出兵各以長城為界,而在滅遼後,金卻佔領了燕京,經反覆交涉,金才讓出燕京及其附近四州土地。然而,北宋統治者不思振作,一味奢侈享樂,歌舞昇平。加之連年戰爭,長江中下游屢遭女真蹂躪。廣大農民無法生存,起義紛起。在此種情況下,為抗擊金朝的侵擾,湧現了一批抗金名將、民族英雄,李綱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官卑位微,敢於諫言

李綱出身於書香門第。由於受家庭的薰陶,李綱從小就心懷大志,一舉一動都合乎規矩法度。北宋著名諫臣陳瓘曾說,李綱將來必成國家的棟樑之材。政和二年,李綱中進士,後被授官承務郎。從此,李綱走入了仕途。

李綱在任監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時,就因上疏言事觸犯了掌權上司,被貶任起居郎。當時的朝廷大權被奸臣蔡京、王黼等人把持,多數大臣對此敢怒不敢言。李綱則不然。他不顧個人的榮辱得失,多次上書徽宗要求改革朝政。

然而,李綱的上書擊中了朝政的要害,特別是觸痛了把持朝政而無所作為的權臣,不久便遭到了報復。雖然如此,李綱的正直、勇氣和膽量在朝臣中引起了極大反響,得到了朝臣中一些有識之士的讚賞。

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然而,與李綱恢復官職的同年,即公元1125年冬,金兵大舉進攻北宋。入侵的金軍兵分兩路:西路由完顏宗弼率領,進攻太原;東路由完顏宗望率領,進攻燕京。燕京守將郭藥師不戰而降,並在降後甘當金兵的嚮導,使金軍得以長驅南下。

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在這種形勢下,宋徽宗軟弱無能,面對金兵越逼越近,慌慌張張地下了一道"罪己詔"。而朝中百官這時竟茫然無策。官卑位低的李綱這時挺身而出,針對宋徽宗的逃跑傾向,李綱聯絡宰相吳敏等人勸說徽宗,認為皇帝既然想把權力交給太子,就應讓太子名正言順。而要讓太子名正言順,就須傳位於太子。宋徽宗急於從危急的形勢中脫身,於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式讓位給太子趙桓,即宋欽宗。

二、勇卻金兵,無奈和議

欽宗對李綱十分器重,任命李綱為兵部侍郎。第二年,即靖康元年,又提升李綱為行營司參謀官,使李綱得以施展抗金才幹。

欽宗始即位,李綱就上書提出抗金方略,對於投降派割地苟安之舉,李綱則給予了嚴詞的斥責。李綱的諫言深得欽宗嘉許。然而,此時的宋都開封已處於逼近的金軍的威脅之中,一些膽小如鼠的大臣又極力慫恿欽宗出逃。

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欽宗自己對於能否打敗金軍也沒有把握,去留舉棋不定,在宰相白時中等人的影響下,準備棄京師而西奔襄、鄧。當此危急時刻,李綱直闖朝門。進入內廷後,李綱與欽宗及主張逃跑的大臣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終於把他說服。

欽宗留下後,任命李綱為親征行營使,全權負責防禦京城諸項事宜。李綱受命,立即著手加強東京開封的城防,僅僅三天時間便初步準備就緒。李綱剛準備完畢,金兵即抵達開封城下。當金兵於正月初7攻城時,李綱身先士卒,親自督戰,殺敵兵數千,將領數百。第二天清晨,金兵再次發動進攻。李綱站立城頭,激勵將士,使宋軍士氣大振。金軍將領完顏宗望見防守堅固而停止了進攻,並派使者要求與宋言和。

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李綱堅決不同意接受這些傾盡國力又卑躬屈膝的條件,然而最後卻是投降派佔了上風,欽宗也動搖了,最終還是接受了金國的條件。李綱心灰意冷,請求辭職,欽宗沒有答應。

雖然答應了金人的條件,但結果正如李綱所說,北宋朝廷傾其所有,只能湊足金三十萬兩、銀八百萬兩。之後,在京師富有之家大肆搜刮,也只弄到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上述兩項合為金五十萬兩、銀一千兩百萬兩,與金所要求的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相距甚遠。從中可見,朝廷軟弱,其生存是何等的艱難!

三、奸人構陷,被貶出京

事隔不久,各地勤王之師二十餘萬集結在開封城下。為了發揮勤王之師的作用,李綱認為應將勤王軍隊統一節制和指揮。針對如何抗金,李綱向欽宗分析當時的宋、金形勢:金兵共有六萬多人,其中的一些少數民族如奚契丹與女真貴族有矛盾,而這部分少數民族士兵佔整個來犯民兵的一半以上。加之金兵孤軍深入,尚有諸多不利條件。為此,李綱言於欽宗自己的對策。

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欽宗贊成李綱的計策,決定照辦,並定下了出擊的時間。然而,宋將姚平仲邀功心切,率先出擊,致使計劃被破壞。這一失敗使投降派有了可乘之機,他們擴大事態,造謠中傷,無中生有。李綱復職後,立即恢復城防,出兵抗敵,軍民協力。在這種形勢下,金兵不得不後退。金兵此次進犯,歷時兩個月,以北宋的失敗而告終。

金兵剛退,朝廷中的主和派和投降派又冒了出來,對李綱進行無中生有的陷害。大臣唐恪、耿南仲密奏軍民請願乃李綱指使。昏庸的欽宗將李綱調離京師,充任河北河東路宣撫使。李綱並沒有因此停止抗金的鬥爭,但由於糧草奇缺,軍隊不聽調動,結果兵敗。在抗金中立下不朽功勳的主將李綱,就這樣被排擠出京,滿腔悲憤地離京南下了。

四、壯志未酬,士已身死

宋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大舉南下,再次包圍了開封,危急中的欽宗這才又想到了李綱。然而,聖旨未送到李綱的處所,金兵就攻破了開封,並於第二年春擄北宋徽、欽二帝北上,北宋滅亡。這一事件,史稱"靖康之難"。不久,康王趙構在南京宣佈即位,是為高宗。

高宗即位後,任命李綱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這一任命一開始就遭到了主和派的反對。此時的高宗尚欲有所作為,李綱任相後,向高宗上書十事,勸諫高宗欲強大國家,抵禦金寇,必須銳意革新,努力進取。同時,任人唯賢,嚴懲賣國求榮分子,整頓邊防,喚醒民心。高宗同意了李綱的大部分建議,李綱開始著手實行一系列的積極措施。

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同時,李綱組織民間武裝,發掘抗金潛力,修繕城池,加強防務。李綱認為,兩河作為"國之屏蔽",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其防務必須加強。兩河的大部分州縣尚掌握在南宋和義軍手中,特別是義軍大有抗金潛力。這些義軍多者數萬人,少則也不下萬人,加起來有數十萬人,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抗金力量。為此,在李綱推薦下,朝廷任命義軍首領張所為河北招撫使,傅亮為河東經制副使。張所、傅亮在兩河設立招撫司後,在極短時間內就招募了十餘萬人。

此外,李綱在南宋政府控制的州縣施行了加固城池、置造戰船、籌辦器械、擴編軍隊等一系列戰備措施。經過李綱的艱辛努力,邊防軍政開始有了起色。

然而,時間未久,以黃潛善、汪伯彥為首的投降派又開始大肆進行排擠李綱的活動,高宗在這不斷的、眾口鑠金的讒言中也逐漸開始疏遠李綱。與李綱堅決抗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汪伯顏、黃潛善等投降派時常派遣"大金通向使",到金國談判投降條件。同時,積極遊說高宗逃跑。

在皇帝出行的路線上,李綱與黃潛善、汪伯彥有爭議。黃潛善、汪伯彥議東南,這其實是變相的畏敵逃跑;李綱則主張皇帝巡幸西北的抗金前線以鼓舞士氣。

李綱與投降派鬥爭的結果,投降派又佔了上風。李綱被降職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而黃潛善的官職反倒得到升遷。

此時的投降派仍不忘整治李綱,御史張浚彈劾李綱以私意殺侍從,而且又要求懲處李綱的買馬招軍之罪。高宗下詔貶李綱為觀文殿大學士,謫往杭州,不久再次降職,貶往鄂州,最後竟將李綱放逐到海南島。

從高宗建炎元年八月至紹興十年正月,李綱度過了13年的流放和貶謫生活。皇帝的昏庸無能,加之奸臣當道,使得李綱即使在流放中也居無定所。在從南京貶往杭州途中,因誣告而令李綱到鄂州居住。建炎二年至紹興元年,又先後被貶至澧州、萬安。這一連串的排擠貶遷,使李綱的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精神抑鬱。空有一片忠心卻報國無門,這種悽慘悲涼的心情是非常人可以想像的。

盡忠心為國,卻慘遭冤枉

李綱離開朝廷後,高宗在金兵步步進逼的情況下節節敗退。建炎三年春,從揚州匆匆逃亡臨安,年底又逃嚮明州,最後竟致無路可逃,乘船在海上漂泊,直到紹興二年金兵退後方才又從海上回到臨安,並召回李綱任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同年底,李綱又再次被猜忌罷官。紹興五年,李綱重又被任命為江西安撫制置大使。由於投降叛國的秦檜當權,更是不容李綱有所作為。

結語

面對內憂外患,李綱以一身正氣,投入到為了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鬥爭中。這種鬥爭,既有來自內部的與投降派的鬥爭,又有來自外部的抗金斗爭。兩種鬥爭交織在一起,特別是來自投降派的排擠、迫害和冤謗,使得李綱的宏才大略不得施展,最後在抑鬱中死去。


參考文獻:

《宋史》

《六么令》

《靖康傳信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