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水龙吟,风头无两,直超原唱

伟大的词人,其人格魅力不是一个形容词可以概括的。

苏轼,开宋词豪放之先河,他的词作"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来唱,但当他作起婉约声来,秦少游、晏小山恐怕排名要向后挪了。


苏轼有一首《水龙吟》,步章楶的韵所作。所谓步韵也叫做次韵。即按照其他人的词作,用其韵脚填词,连韵字的顺序都必须一样。可见步韵的难度非同一般。


苏轼的一首水龙吟,风头无两,直超原唱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首《水龙吟》


水龙吟·杨花

宋 章楶(音 洁)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楶,字质夫,北宋名将。宋徽宗对他的评价为:"才兼文武,学富古今"。在宋朝对西夏的战争中功不可没。

本首水龙吟,即出自他的手笔。


苏轼的一首水龙吟,风头无两,直超原唱


本词起笔即写春暮,而此时,正是杨花飘散的时节。诗人描写柳絮,飞扬飘舞,渲染了青林,又寂静飘忽,如游丝一般,慢慢飞入深院,潜进绣房,穿过珠帘,沾上佳人的春衣,悄悄占据绣床,还看到蜂蝶与池中游鱼,最后又看到闺中人望穿秋水,奈何游子不归,佳人盈盈堕泪。

诗人用笔极为细腻,整阕词如同一幅工笔,细细描摹,将柳絮的轻、飘、静、软极为传神地描画了出来,尽写了杨花的妙处。本词被苏轼评价为"精妙"。


苏轼的一首水龙吟,风头无两,直超原唱


接下来,我们再读读苏轼的和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本词第一句,诗人入手擒题。杨花如桃李等百花一样,春天会开放,但是又不象百花颜色鲜艳气味芬芳。因此诗人说似花又似非花,也正因为"又似非花",所以杨花的坠落不会引起人的怜惜与伤感。

而诗人一句"抛家傍路"、"无情有思"即赋予杨花以人格和情思。这里为后面的描写做足了铺垫。


苏轼的一首水龙吟,风头无两,直超原唱


紧接着诗人用三个短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进一步展开有力的铺陈,明为写杨花,实则暗喻了人的情态,此刻杨花即深闺中的佳人,而佳人即是杨花。本词至此,完成了杨花向佳人的转化, 而下句"梦"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梦"句十分巧妙,如杨花一样的佳人,在梦中欲随春风去寻心上人,可是事与愿违,却被黄莺儿叫醒。此三句即承接了前面的"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又别开生面地写魂牵梦萦,"萦损柔肠",佳人的一往情深,相思成疾跃然纸上,灵动哀婉,格外动人。


苏轼的一首水龙吟,风头无两,直超原唱


下片,诗人以更高的视角将杨花的意象,佳人的哀思与伤春的情感继续融合,不是恨杨花濛濛飞尽,而是遗憾当杨花飞尽之时,也是百花凋零、落红满地之日。更兼清晨细雨,杨花痕迹难寻,难道是落水而化浮萍?眼见这一池萍碎,平添了多少惆怅。

杨花在此刻已是春色的代称,杨花飞尽也即春色将尽,因此诗人干脆用"春色"代替了杨花,春色三分,有二分已"抛家傍路"混入了泥土,有一分落入流水化作一池碎萍,诗人的对杨花的哀伤、对春去的哀伤用极富于想象的手法表达得巧妙又唯美。


苏轼的一首水龙吟,风头无两,直超原唱


结尾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将情感推至高峰。唐人有诗句说"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苏轼化用前人的语意,将杨花的漫天飞舞,迷濛不尽,想象成泪水的点点滴滴,无穷无尽,也即是伤春的愁绪无穷无尽。


后人评价章楶本首《水龙吟》为"曲尽杨花妙处……",而苏轼的本首词,不单写杨花,更托杨花而咏人、叹春,极尽写情。因此沈谦在《填词杂说》里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苏轼的本首和词,立意之巧、铺陈之妙、想象之奇、言情之细无不占尽。宋代有很多步韵和词,但是如东坡这首新意圆融,哀婉流畅的和词珍品却寥寥无几。东坡不愧为东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