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評定,為何讓所有教師牽腸掛肚?


職稱評定,為何讓所有教師牽腸掛肚?

職稱評定永遠是教師們茶餘飯後最熱門的話題,沒有教師不渴望早點評上職稱,職稱對教師來說,有兩大作用,這兩個作用無一不讓教師對職稱評定牽腸掛肚。

第一個作用:帶來榮譽

孔雀愛惜羽毛,好人珍惜榮譽。榮譽是對人民工作的褒獎和肯定,誰付出了辛苦的勞動,不想得到回報?誰不想勞動成果被別人認可和肯定?這涉及到人的職業尊嚴,沒有一個老師不想通過努力工作換來"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的稱號,這種稱號不光給自己帶來榮譽,還能帶來滿足感和繼續勤奮工作的動力。

評上高級職稱不光是一種榮譽,還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面子之於國人是一種特殊的情結,有著無與倫比的威力。比別人更早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說話腰板可以挺得更直,再也不用時時圍繞領導轉,再也不用為各類評定材料作難,還成了全校教師羨慕的對象,就衝這些,也足以吸引各位教師競相為職稱"折腰"。

職稱評定,為何讓所有教師牽腸掛肚?

第二個作用:漲工資

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工資要比一級職稱高800——1000元,比二級職稱教師工資高1500元左右,這些數字有沒有吸引力?對教師特別是縣級和鄉級教師而言,吸引力真是太大了。因為這些地方的教師平均工資3000元左右,這水平在當地屬於中下等,誰不想評職稱漲工資,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呢?儘管國家已經在逐步的縮小職稱工資的比例,但兩者之間差別還沒到不讓教師關注的程度,為了能在退休後還能拿上高工資,許多教師不惜一切代價為評上職稱而奮鬥。

但僧多粥少,因為名額有限,加上廣大教師不惜一切代價的熱情,助長了職稱評審時的不正之風。

首先,職稱會激發教師和學校領導之間的對立。

職稱評定,為何讓所有教師牽腸掛肚?

許多榮譽、評先機會,學校領導利用自己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身份,很容易就獲得了,甚至一線教師連聽都還沒聽到過的"省市級榮譽",學校領導也能優先得到。而評職稱時,領導們也更容易達到評審條件,普通教師卻因為不符合評審條件而痛失一次次機會。

這種局面會造成教師對學校領導的對立情緒,但又不能得罪領導,還要反過來拍領導馬屁,因為誰和領導關係好,誰就能得到更多榮譽,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老師們對職稱的感情真是又愛又恨。

其次,職稱評審過程不太科學

職稱評定,為何讓所有教師牽腸掛肚?

比如有的地方有課題要求、有的地方有論文要求,有的地方有實踐課開展情況要求等等,而這些要求對中小學教師來說太難了,按自己的真實水平,有可能終生無法評上職稱,於是只好走"捷徑",在材料上各種造假。評審員都是熟人,大家明知造假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造假之風愈演愈烈。另外評審過程缺乏有效監督,加上舉報渠道不暢,教師對此詬病較多。

職稱評定讓教師很難靜下心來教書,筆者和很多一線教師一樣,期待2020年職稱評定工作能越來越完善,讓一線教師沒有後顧之憂。

對於職稱評審,各位教師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認同筆者的觀點,請點贊、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它,歡迎大家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