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是時代呼喚


證券行業發展史上,四次大規模的業內整合幫助行業實現優勝劣汰。中信等頭部券商憑藉著多次成功併購奠定了行業龍頭地位。華創等幾家中小券商也通過併購拓寬了業務覆蓋面,快速提升了資本實力。今年,券商行業再次出現合併潮的身影。


「微評」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是時代呼喚


一、背景

從4月14日開始,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在四個月時間內出現五次合併傳聞,但無一例外地均被官方闢謠。作為國內證券行業頭部券商,中信證券自上市開始就通過不斷的併購重組做大做強。相較於此前的併購,此次併購對象並非是小券商,而是國內券商行業龍頭之一的中信建投。這兩家公司一旦實現合併,將會催生出一個超萬億資產的超級券商,改變當前我國缺乏超級券商的現狀。


「微評」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是時代呼喚


8月13日,第一創業與首創證券這兩家北京系證券公司也傳出合併消息,稱兩家公司的合併最早可能在今年敲定,第一創業股價立馬拉昇漲停。隨後,第一創業立即官方回應:沒有任何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9月18日,市場再度傳出券商合併的消息:此前剛於7月底上市的國聯證券將收購國金證券。直到7月20日,國金證券與國聯證券才官宣簽署意向協議,確認合併事宜。國聯證券將通過換股方式吸收合併國金證券,並受讓長沙湧金約7.82%的股權。10月12日晚間,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發佈公告,交易雙方未能就合併方案中的部分核心條款達成一致,終止吸收合併事宜。


至此,今年以來的券商合併傳聞全部告吹。但每次合併傳聞總能引起資本市場的動盪,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市場對本土超級券商的嚮往之情。作為連接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橋樑,中國市場亟待本土超級券商的出現。券商合併後擴大了規模,能夠更好地發揮規模優勢,降低成本,提升利潤。


二、分析:券商合併是大勢所趨

三場合並傳聞雖然均以失敗告終,但未來國內市場,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母艦級券商”背景下,券商併購重組仍是大勢所趨。


(一) 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需求攀升

隨著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經濟動能發生了轉換,正如微笑曲線所示,由之前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轉向科技密集型和市場密集型。

「微評」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是時代呼喚

圖1:微笑曲線

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對現有的金融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傳統經濟模式下,產業模式雖然相對簡單,但能創造穩定的利潤,能比較容易地獲得銀行貸款,致使間接融資佔比較高。新經濟業態下,新產業由於前期不確定因素多,難以獲得銀行的支持,就需要求助於直接融資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註冊制下,交易機制被鬆綁,市場準入門檻降低。一方面,券商需要更多承擔提供流動性的角色。在向市場提供做市與融資融券業務時,需要向市場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大量初創企業進入市場後,需要券商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不僅是資金方面的,也存在人才技術方面的。這對券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迫切需要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服務優的券商出現。


當前我國直接融資佔比不高,整體在15%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為抓住經濟轉型機遇、趕上資本市場前進的快車,國內券商急需補充人才、資本、技術,併購重組能夠成為券商短時間內迅速做優做強的捷徑。


(二) 金融開放下 外部壓力顯現

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內券商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面對外資的湧入,外資控股券商勢必會對現有的券商行業造成壓力,尤其是中小券商。


外資投行發展時間久,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技術以及資本,容易造成本土券商客戶的流失。在投行業務方面,外資券商憑藉著其資本優勢和定價優勢,搶佔了國內券商的資源。近年來,大量國內大企業在奔赴港股上市就是最好的例證。本土券商合併能提升資本規模,強化投行業務;在資產管理業務上,外資券商能提供更豐富、更高質量的國際化金融產品,而這一塊也是國內券商的短板,國內券商的產品創新能力亟待增強;在財富管理方面,外資券商能為客戶提供更高端、更成熟的服務,外資券商的Fintech運用、算力經濟學更為成熟,且服務鏈十分齊全。相比之下,國內券商更加註重產品的銷售,在客戶服務方面有所欠缺。


外資券商的進入,能夠倒逼國內券商加速從輕資產業務向重資產業務轉型,加速券商合併,提升國際競爭力。


「微評」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是時代呼喚


(三) 券商行業佈局落後 缺乏整合規劃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結構日趨完善。證券行業發展邁入一個新階段,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不斷增強。我國證券行業佈局分散,在部分地區存在一家獨大的特點,如吉林的東北證券、內蒙古的恆泰證券、廣西的國海證券。雖然這些券商在行業中綜合實力較頭部券商有差距,但在註冊地的市場份額均在40%以上。這也說明我國證券行業在地域上存在行政條塊限制,整合能力有待加強。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國有134家證券公司,但同質經營現象嚴重,嚴重阻礙著行業的發展和創新。併購重組能夠讓券商減少無謂的競爭和內耗,在行業集中度提升過程中提升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此外,部分券商合併產生的“鯰魚效應”還能激發金融市場活力,倒逼券商行業升級。


國內券商規模偏小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是像中信、中信建投這樣的頭部券商,在體量方面與國際一流投行仍有較大差距。2020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國際投行摩根大通的總資產為3.21萬億美元,花旗緊隨其後,總資產也超過了2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133家券商總資產相加也僅為1.14萬億美元,在總量上僅與高盛一家投行相當,中信證券作為國內最大的證券公司,其總資產還不及摩根大通的二十分之一。併購重組成為了做大規模、擴大市場最直接的選擇。


「微評」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是時代呼喚

圖2:券商資產對比圖(數據來源於Choice)


(四) 多點開花 券商合併可選擇類型多樣

行業內的併購重組主要有三種模式:大+大、大+小、小+小,不同類型的合併都能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強強聯合是指體量較大、實力較強的券商合併,而這也是加速打造國內航母級券商的最快路徑。此前傳聞的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並,就屬於典型的強強聯合。作為國內證券行業的兩大龍頭,他們在許多業務上存在競爭。強強聯合不僅能消除競爭,還能夠通過共享技術經驗來降低成本,提高營運效率和利潤率。


強弱合併指的是大型頭部券商收購其他規模較小的證券公司,主要是由上市券商作為收購方收購地方本土證券公司。還是以中信證券為例,自2003年成功收購萬通證券之後,中信開始了規模擴張之路,相繼併購重組了金通證券、華夏證券、廣州證券。通過這些發揮證券公司在所在地的資源優勢,彌補了自己在經紀業務上的短板。同時,通過合併將那些競爭力低下的券商淘汰出局,有助於促進證券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強弱合併要解決好小企業的利益問題,防止處於弱勢的小企業惡意對抗,影響合併進程。


中小券商的聯合能夠迅速擴大規模,向頭部靠攏。當前國內證券行業共有48家上市企業,市值在千億規模以上的僅有11家。受到淨資本的限制,券商在部分重資產業務開展方面受到限制,無法通過業務全覆蓋來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募集資金的能力也是中小券商的一個短板,合併之後能縮小與頭部券商在資金上的差距。在傳統輕資產利潤空間逐漸被壓縮的情況下,單一業務收入來源難以支撐其發展,只有相互聯合,才能縮小與頭部券商間的差距,向著更高層次發展。


(五) 監管推動 券商合併條件不斷放鬆

監管層推動為券商合併減少了束縛。在金融體制深化改革背景下,資本市場逐漸走向成熟。早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2019年11月29日,中國證監會在答覆《關於做優做強做大打造航母級券商,構建資本市場四梁八柱確保金融安全的提案》時明確表示,要積極推動打造航空母艦級的頭部證券公司,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支持行業做優做強。


三、對策建議

券商合併雖然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助力。


「微評」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是時代呼喚


(一)監管層應持續推動

新時代背景下,監管部門需要從服務國家戰略、順應金融開放的高度出發,加快推動“航空母艦級券商”的誕生,在監管上“鬆綁”。在監管過程中,採取一些措施強化市場激勵約束機制,比如說,可以通過舉報有獎的方式,鼓勵市場舉報企業的違規行為,嚴肅市場紀律。


(二)券商自身練好內功

券商自身要不斷激發內生活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券商的合併,不能為了合併而合併,簡單盲目的合併最多起到1+1=2的作用。只有加快“輕資產”轉“重資產”,“賣產品”轉“賣服務”,才能真正達到1+1>2的效果。此外,大多數企業由於在文化、業務風格上存在差距,雙方利益難以協調,收購時還要充分考慮到企業領導權問題。


(三)金融開放越開越大

資本市場的大門要越開越大,對外開放的路要越走越寬。外資券商不斷進入,在看到風險的同時也應看到機遇。通過外資券商的壓力,倒逼國內證券行業的轉型升級,這也是雙循環中資本項下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四)防止信息洩露 保證兼併有序進行

完善市場機制,防止信息洩露和內幕交易問題,做好保密工作,保證兼併的有序進行。做好投資者教育,防止券商合併被“股民化”。在收購時,防止惡意收購而觸發毒丸計劃,充分保護投資者利益。同時,收購方應通過授予“金、銀降落傘”等方式,充分保障被收購公司高管層和中層人才的權益。


四、總結展望

從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到第一創業與首創證券,再到此次最有可能實現合併的國聯與國金,每次傳聞一出,都會在資本市場掀起一層浪,反映出資本市場對超級航母的渴望。相較於世界一流投行,國內券商體量小、發展滯後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從客觀上來說,不斷的併購重組,是我們趕超世界一流投行的較好捷徑。在這種趨勢下,做大做強國內券商,完善各種投行業務,匹配中國巨型企業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需求,打造世界級中國航母級券商指日可待!

(本文發表於新華財經)


本文作者為景乃權,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鄭斌武,丁瀚,浙江大學金融系研究生;褚鑫傑,董成棟,王北辰,夏森順,戴京雨,浙江大學本科生,感謝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