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這段時間,疫情的動態消息和發展趨勢成了所有人最關心的話題,因此更多的人開始關注一檔央視的新聞節目:《新聞1+1》。
《新聞1+1》的主持人是白巖松,這檔節目的特色就是民眾當下最關心什麼問題,白巖松就會連線最權威的專家、最一線的人員給我們解讀。
比如疫情爆發的時候,白巖松連線了鍾南山;疫情嚴控的時候,白巖松連線了各地的市長;疫情得到控制了,可民眾擔心經濟如何恢復的時候,白巖松就連線了清華大學金融研究院的院長。
在連線的過程中,白巖松和連線嘉賓會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也就是白巖松拋出一個問題,嘉賓解答一個問題層層遞進和展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無論嘉賓是誰,只要白巖松問一個問題,對方在回答之前,都會特別認同地說一句類似於“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表示自己很欣賞白巖松總是能問出關鍵、核心問題的能力。
“不經常讀書,就很難讀人”
問題,可不是那麼好問的,尤其是問出一個能夠直擊本質的問題,更顯功力。
白巖松為什麼每個問題都能捅到時代的腰眼和民眾的關切?他是怎麼做到直擊本質、層層深挖,讓專家也佩服不已的?
也許白巖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過的幾句話,能夠解答這個問題,他說:
不經常讀書,就很難讀人,所以要多讀書。
人生是一個圍棋盤,當你讀的書很少的時候,也就是這個棋盤上的點很少,它就不成勢,隨時可能被吃掉。
當你讀了足夠多的書,這個圍棋盤上的子連在一起了,那它就會成勢了,人生就成勢了。
有一種質疑是:讀了萬卷書,真的有用嗎?對你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這種質疑,往往是那些不喜歡讀書,不是讀書的既得利益者提出的。
比如男朋友在玩遊戲,女朋友就說“你有這個時間玩遊戲,還不如多讀點書”。這時候,男朋友就會反駁“你又不能證明讀書有用,如果不能證明,和玩遊戲有什麼區別呢?”說得女朋友啞口無言。
其實,人都不是傻子,讀書是很累的一件事情,既然這麼累,為什麼那麼多在你眼裡很優秀的人都在讀書,都在倡導讀書呢?說明他們真的從讀書的過程中收穫了很多,對他們的人生有很大的意義。
你最近一次讀的是哪本書呢?你最近一次是什麼時候讀的書呢?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帶著這個問題,問問周圍那些愛讀書的朋友,他們一定會特別真誠地告訴你“讀書很有用”。
讀書和身心健康
讀書是思維的體操,能夠不斷刺激大腦神經,使其保持一定的活躍度。
讀書的時候,你的大腦是非常活躍的,因為你要記住各種人物、背景、細節、脈絡,而你每增加一個記憶點,你的大腦中就會多出現一個突觸,突觸越多,你的記憶力就會越好。
這就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腦子不用真的容易生鏽。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經常閱讀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幾率比不閱讀的老年人低很多,也就是說,讀書可以減緩老年痴呆。
讀書也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無論在現實生活中受了多大的氣、承受多大的壓力,當你投入書的情節中時,你的注意力就會從負面情緒中轉移,讓你暫時將這些氣和壓力放下,享受片刻忘我和安寧。
沉浸在書中時,你會覺得自己很放鬆,思緒在飛舞,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會頓時覺得世界如此寬廣,自己的負面情緒只是浩渺煙海中的零星一點,不值一提,何必置氣?
有研究表明,閱讀治癒類、勵志類的輕鬆愉悅風格的書籍,能夠幫助焦躁的人平復心情,降低血壓,帶來心靈的巨大安慰感。
讀書和氣質
讀書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氣質。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一種不斷地輸入和點滴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你整個人的氣質和談吐就會產生肉眼可見的變化。
你讀的書越多,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詞彙和句子就越多,在不知不覺中,你就會把它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比如兩個人看一樣的日落,你的同伴看到日落,只會一句“啊,好美啊”,而你卻信口拈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就是差距,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應用。
讀書就是一種積累,讓你的大腦儘可能地多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識,積累得越多,儲備也就越多,越能夠一鳴驚人、厚積薄發。
但是,我們並不是為了驚人和爆發而讀書的,讀書不能有功利心,否則容易焦慮。不要為了有用而讀書,而是讀了一些書之後,你會慢慢覺得讀書的有用。
你永遠不知道今天看的內容,什麼時候會派上用場,會派上什麼用場。耐心一點,享受當下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感悟,未來的事情還是佛系一些,莫強求。
讀書和人際關係
讀書有利於人際關係的處理。
人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往呢?有思想、自信、談吐不凡。這三點,讀書都能幫你實現。
與人交流是一種輸出,前提就是你的肚子裡要有貨,這個貨從哪裡來,除了你的經驗和閱歷之外,還有一種途徑就是來自讀書。
你讀的書越多,肚裡的貨也就越多。
在交流時,你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從肚裡隨意掏出不一樣的貨,不管是人生感悟也好、名人趣事也罷,都能夠信手拈來,如魚得水。
而如果你肚裡沒貨,你就會呈現三種窘迫的狀態:
- 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說得對不對,表現出緊張、結巴、沉默、唯唯諾諾。
- 說出來的話沒什麼邏輯,沒什麼營養的話,讓人聽了不舒服,或者是無趣無味。
- 同一套話反反覆覆地說,別人第一遍聽的時候還覺得你有點意思,第二遍、第三遍聽了一樣的話後,別人就知道你也就這點水平了。
讀書和讀人心
讀書多的人,有一雙透視眼,能夠讀人心。
面對同一個問題,別人容易被問題表面的假象所矇蔽,被繞進去,而讀書多的人就不那麼容易被騙了,他會透過現象直接抓到本質,通常一句話就把這件事說透了,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讀人心多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這些他都從書裡見過類似的,很熟悉了,所以現實生活中碰到了也就能一眼辨認出來,幾句話就能分析出背後的心理和原因。
這其實是一種熟能生巧。
當年,王國維得了一件非常珍貴的寶物,帶著一種想要顯擺的心理給末代皇帝溥儀鑑賞,結果溥儀只看了三秒鐘,就說“你的這件東西是贗品”。
王國維聽了不服氣,就請了專家來看,發現真的是贗品。他就問溥儀怎麼看出來的,溥儀說“我也不知道,只是你的這件東西和我之前見過的正品不一樣”。
溥儀的這種一眼鑑寶的能力是潛移默化得來的,是骨子裡的,因為他從小生活在紫禁城,看多了正品寶物。
而讀書多的人,也從各種書籍中看多了人世間繁雜的種種,看多了,也就一眼把人心看懂了。
如何讀書的一些建議
不要再聽那些不讀書的人關於“讀書無用”的論調了。
讀書對身心健康、氣質提升、人際關係、讀懂人心都非常有用。
最後,再說兩點如何讀書的建議,也希望大家人生圍棋盤上的子能夠越來越多,能夠連成一片,能夠成勢。
第一點建議:先讀一些你有興趣的書,培養讀書的興趣。
讀書是一種習慣,把讀書當做一件有興趣的、高興的事情去做,才會長久。
讀書是一種積累,不能太急迫,讀書的有用要積累了一段時間後才會慢慢顯現。
因此,如果平時沒有讀書的習慣,想要養成這個習慣就要給自己足夠的耐心,不要硬塞給自己一些沒有興趣的書,或者強迫自己必須幾天內把一本書讀完。
讀書就像是長跑,一開始就逼迫和強硬,就會夭折。
讀書是細水長流,先挑一本自己有興趣的書,給自己設定一個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比如每天讀30分鐘,慢慢地,一本書看完了,你就會有成就感,就更有興趣拿起第二本書。
第二點建議: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追求速成。
現在很流行一種讀書的方法是“聽書”,比如“十分鐘聽懂XX書”、“一年聽完365本書”。
筆者在兩年前也抱著速成的雄心,報了一個一年聽完365本書的讀書項目,每天花10分鐘,堅持了一年,聽完了365本書,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些書並沒有在腦海中留下多少印記。
並不是說聽書不好,畢竟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有一些書確實可以通過聽來大致瞭解其中的梗概和精華。
但是不能依賴聽書,覺得聽了書就可以不用自己讀書了。
可以將聽書作為讀書的輔助,而不是全部。
讀書不要一味追求數量,而是應該追求質量,也就是你真正掌握吸收的有多少,感悟的有多少,未來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有多少。
飯要一口一口吃,書要一本一本讀,把內容都讀進去,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財富。
結語:
萬事開頭難,培養讀書的習慣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經常讀書,一開始也會非常不適應,想要放棄。這就像是跑步鍛鍊一樣,一開始會肌肉痠痛,想要放棄。但是堅持一段時間,你的身體和大腦就會適應,從而越跑越順、越讀越順了。
把讀書當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一件可以讓你放鬆的事情,一件真的有用、會讓你的人生成勢的事情。
讀書,對我們的一生來說是一件大事。堅持讀書,堅持每天讀一點書。不要想著今天讀了一本書,明天就滿腹詩書了。
多想想一年後、兩年後、五年後你的樣子吧,你變成了你羨慕的優秀的人的樣子,是不是特別有動力?
白巖松說: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是人找書,而人找書是很難的。但隨著讀書越來越多,越讀書,越知道該讀什麼書,書會帶著你去讀書,而你也進入了書找書的進階範疇。
堅持吧,讀書有用,會讓你的人生成勢,會讓你成為自己心裡羨慕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