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人類的自私與渴望自我實現的天性,決定了人類常常執著於是非成敗的深淵而不可自拔,成則喜,虧則憂。那麼“成”與“虧”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不認清這一點,人類將迷失於人世間的是非榮辱之中。為了撥開人類心靈的迷霧,莊子接下來就為我們論述“成”與“虧”之間的關係。

莊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莊子說: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莊子說,果真有完成與虧損嗎?果真沒有完成與虧損嗎?所以說,昭文大師一彈琴,就會出現完成與虧損,因為他不可能同時彈奏所有的音調,這個音響了,另外一個音就暗淡了,所以昭文大師不彈琴,就不會有成與虧的情況出現。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敲擊節奏、惠施倚著梧桐樹辯論,他們三人的知識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了,因此,他們一輩子都樂此不疲做這些事。

他們喜歡的不同於別人,但又希望別人瞭解學習他們,別人不瞭解就偏要他們學習,所以惠施終日執著於“堅白論”迷惑了一生,昭文的兒子倒是繼承了父親的彈琴技藝,但終生無所成就。如果說這樣也算有成就,那就連我這樣的人也是有成就的了;如果說這不算成就,那麼他們那麼牛的人其實也和我一樣終身無成。

莊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所以那些用自以為聰明的言論炫耀與世上的行為,聖人是鄙視之的,而聖人他們不用聰明小計而驅使世界為他們所用,聖人的這種認識的方法叫做“以明”。

昭文大師、師曠惠施,在他們的知識範圍內有登峰造極的成就,都堪稱大師,這算是“成”,但是在更高遠的世界之中,他們一無所知,這叫做“虧”,他們拘泥於自己的“小成”,而虧了“大成”,他們終身執著於自我的認識而不自知,他們閉塞自我的心靈而無法跳脫,這與莊子後文中所講的“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河伯,與眼光短淺的井底之蛙,其實是一路人。

莊子認識到,人類的煩惱在於執著於成與虧,成則喜,虧則惱。然而,在本質上來說,成與虧是相對的。一方面的成,必然代表另一方面的虧,將此種認識論推而廣之到我們的人生價值觀上,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是非榮辱,所謂的貧富貴賤,都有一體兩面,你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可能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另外一些東西;你在這個地方失敗了,可能意味著你在另外的地方,獲得的更多。

莊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人生要是將自己的見識都束縛在自我的成與虧的範圍之內,這就意味著,在無限高遠的世界中,你失去的更多。因此,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事實上,莊子的齊物論,是想讓我們打開閉塞的心靈,讓心靈融合於萬物,與無窮無盡的“道”一起自由翱翔。

莊子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最高方式是“以明”,是用一種圓通無礙的觀照,用無言的方式將萬事萬物融合於萬物齊一的境界,如此才會有通靈的心境遍照萬物,遍照萬物,則心境通明通行無礙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